辛先生莫名其妙的“心脏病”
2019-08-19马志国
马志国
心理困扰:我这心脏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天,70多岁的辛先生在女儿陪同下预约来访。
出人意料的是,辛先生十分健朗,满面红光,笑容可掬,上得楼来,看不出气喘吁吁,完全不同于通常的来访者三分病的样子。更出人意料的是,落座后,辛先生女儿介绍说,老人得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心脏病,今天就是为此而来。既是患有心脏病,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却来心理咨询?
女儿回避后,辛先生介绍说:“我这个心脏病差不多三个月了。我退休后身体一直很好,心脏也很好。大约三个月前的一天,老伴让我给一盆花换换土,我就拿个袋子去小区外的地里弄了点土。说来也是巧劲儿,本来土不多,分量不重,却不小心把腰扭了一下。结果,就这么点活,让腰疼了好几天,自己心里挺烦的。好像就从这时候起,就不时地感觉自己心脏不好受了。
“平时我的心跳是每分钟60多次,一感觉不好受,就自己把脉或者测量,心跳就加快,70多次,80多次,甚至有时候到了90多次。对了,我老伴就是心脏病,已经下了两个支架,一家人都小心地照顾她。我是不是也有心脏病了?我本来就是个敏感的人,爱着急,爱担心,爱瞎想,现在就更敏感更担心更瞎想了。每天早晨醒来就会想,又该心跳加快了,只要这样一想,心跳就真得加快了。结果,弄得我什么也不敢做了,连外出散步都不敢了,整天闷在家里担心自己的心脏病……”
我问:“您看过医生吗?”
辛先生叹息一声:“嗨,可别说啦,这几个月来可没少跑医院。本地的医院差不多都跑过了,外地的大医院也没少跑,都是挂的专家号。西医,中医,号脉,检查,彩超,心电图,24小时监测,应该说,能做的检查都检查过了,都没有发现心脏有什么问题。而且,连可能引起心跳加快的诱因,比如甲状腺啊,血糖啊,都检查了,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让医生都感到困惑不解。结果是,花了不少检查费,可哪位医生也没敢开药。最后一位医生说:您的这个心脏病可真有点莫名其妙了,我们医生治不了,您是不是看看心理医生?就这样,才联系上您。您说,医生说我心脏没病,为什么我却感到心脏不好受呢?我这心脏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理解析:消极心理暗示造成的恶性循环
为了帮辛先生明白自己的“心脏病”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先讲了个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皮肤实验。在被试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告诉他们说,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纸,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要求他们用心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过去之后,将湿纸取下,被试被贴处的皮肤果然变红,摸上去还真的有点发热,有的还挺热。其实,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
我问:“您说这是为什么?”
辛先生笑了:“心里想的呗,总想这个纸会让皮肤发热,就发热了。”
随后,我又介绍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国外有人以就要执行的死刑犯作被试,告知被试,在特殊的装置情境下,给他们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来测试人的生命能经受抽多少血。被试不能看到却能听到抽出血液的滴答声。结果到一定的时间,被试真的结束了生命。其实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根本就没有给被试抽血。
我问:“您说被试是怎么死的?”
“吓死的。总是想自己快死了,快死了,就把自己吓死了。”
随后,我又介绍了生活实例。一位老先生为赶火车,跑了一段路后心跳过速,胸部发闷,导致昏厥。本来这没什么大不了。他却认为是发作了心脏病,精神紧张起来,自诉的症状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以致卧床不起。而医生却没有检查出任何心脏病。
交流至此,我笑问:“您知道杯弓蛇影的故事吧?”
辛先生也笑了:“知道了,都是自己想的,都是自己吓唬自己。”
“您知道在心理学上这叫什么吗?这叫心理暗示。”
辛先生眼睛亮了:“心理暗示?哦,明白了,我这都是自己暗示的。”
是的,心理暗示对人身体的生理机能影响非常大。心理暗示就像给人贴上了一个标签,人常常会如标签所标明的那样发展。有人把这叫做“标签效应”。哈佛大学的亨利?比彻博士的一项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实验以100个医学院学生为被试,分为两组,各50人。第一组分配了红色胶囊包装的兴奋剂,第二组则分配了蓝色胶囊包装的镇定剂。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却调了包,只是被试不知道。结果两组被试的反应都如先前所以为的那样,吃了红色胶囊的一组很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一组则很平静。可见,是他们不同的心理暗示,抑制了身体用药后的生化反应。
就是这样,当人自认为是怎样时,他的神经系统便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命令”他身体的生化机能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是俗话说的,身体跟着心念走。
人都难免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身体运动或心情紧张等,引起心跳加快。辛先生就是这样,70多岁的人,挖土,扭腰,疼痛,烦躁,这些因素引发心跳加快,本是人之常情。然而,辛先生的敏感性格让他过于担心了。由于过于担心让心跳加快更明显了,反过来也就更担心。这,就是消极心理暗示造成的恶性循环。
再有,辛先生的问题与老伴的心脏病还有关系。首先,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如果家人患有某种病,往往会担心自己患有同样的病。所以,老伴的心脏病是潜在的心理暗示源,会随时让辛先生担心自己也有心脏病。其次,老伴患有心脏病,自然成为全家人关注的重心。同为老人的辛先生,会有某种淡淡的失落,潜意识中也会通过病症来寻求家人的关注。这,是辛先生所以如此闹病的潜在的心理原因。
心理对策:给自己贴个好标签
沟通了上面的意思,辛先生领悟非常到位:“明白了,我没有病,我心脏没有问题。以前都是自己吓唬自己。以后我不能再自己吓唬自己,不用担心了,不用害怕了,心跳加快就加快吧,不理它,不管它,该干啥干啥。此外您还有什么建议吗?”
我笑了:“您说的就是最好的办法,不去管它,不去担心它,它就会自觉没趣,也就不再吓唬您了,就跟您说再见了。这个办法,咱就叫做—不去管它,好吗?”
“好,不去管它。还有呢?”
我介绍了一个实例。有个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一种综合征。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三天康复。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病愈出院了。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积极暗示以及引起的积极自我暗示的作用。
辛先生说:“知道了,不光不去理它,还要学会往好处想。对吗?”
我点头:“对。不去管它,不去担心它,是避免消极心理暗示;学会往好处想,是利用积极心理暗示。既然身体跟着心念走,既然心理暗示這个标签这样厉害,咱何不给自己贴个好标签,给自己积极暗示?”
“对,积极暗示,总想,我没病,我心脏没病。”
我笑了:“这样想,我身体很好,我心脏很好。您明白这两种想法的不同吗?”
“知道了,既然是积极暗示,就用积极的话,用正面的话。”
我肯定说:“对。给自己积极暗示,要用肯定的句子,不用否定的句子。”
随后,我们交流了生活正常化的话题。辛先生表示,要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继续每天外出散步的习惯,该做什么做什么,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
最后,与辛先生女儿做了交流。辛先生女儿表示回去转告家人,不再拿老人当病人,同时注意适当给予辛先生心灵的关注,帮助老人心理调节。
时隔两天,辛先生就拨通了我的电话:“按您说的,避免消极暗示,利用积极暗示,恢复正常生活,三条我都做到了,心跳完全正常了。太意外了,可得谢谢您!”
其实,一切的意料之外,都是情理之中。我相信,辛先生的故事会给我们特别是老年人很好的启示:如果医生帮不了的时候,别忘了,还可以寻求心理自救。
编辑/张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