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为何放不下“哀伤”

2019-08-19吕若琦

科学养生 2019年7期
关键词:张大妈情绪反应陈女士

吕若琦

63岁的张大妈是因为失眠前往医院就诊的。接诊医生仔细询问之后,觉得病因并没这么简单。张大妈身体不怎么好,生活上完全靠老伴照顾,用张大妈的话说,老伴就是她的拐杖。两个人相濡以沫生活了大半辈子,张大妈根本离不开老伴。可怎么也没想到,老伴竟然突发疾病去世了。从发病到离世,短短的几天,张大妈感觉从天堂坠入地狱,万般悲痛的她无法接受这一切,她整天看着老伴的衣服、鞋子,有时候还会叫着老伴的名字,然后突然发现没人应她,便抑制不住地大哭起来。亲戚朋友都劝张大妈放下,可她怎么也放不下,或者说她不愿意放下,不想从哀伤的氛围中走出来,走出来她就觉得再也看不见老伴了。从老伴去世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张大妈开始出现失眠、头痛等问题,吃了安眠药之后,一个月才能睡着几天。医生告诉张大妈,她的失眠是因为哀伤过度引发的,当务之急是走出来,寻找新的情感链接。经过几次治疗,张大妈的情况得以改善,她已经能够接受老伴离世的现实,但若从中真正走出来,还得需要几个月的治疗。

沉浸在哀伤中一年多并不算最长的,笔者还碰到过哀伤了3年多的。日前,陈女士再次来到医院就诊时,笔者发现,无论是形象还是精神,陈女士都完全变了一个人,有朝气与活力了。笔者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女士时,头发没怎么梳,两眼无神,满脸的哀伤,走路不稳,是朋友陪着一起来的,感觉一推,她就能倒下去。第一次门诊长达50来分钟,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只是陪伴、倾听,陈女士则一直在哭,对话无法进行。随着治疗的深入,笔者才了解到,陈女士因为没能见上爱人最后一面而带着深深的自责与内疚。3個月后,陈女士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闭上眼睛就会出现爱人的脸,以致无法正常地生活,后来在儿女们的劝说下才来就医。现如今陈女士经过长达3年的治疗,只是每到爱人的忌日、清明节,她才会进入到哀伤的情绪中,平时已经恢复了她之前“女强人”的角色。

“哀伤”是一个人的正常情绪反应,但不少人并不知道,过度哀伤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美国有数据显示,10%~15%的精神科门诊病人认为自己有未解决的悲伤。国内还没有统计数据。但据估算,国人的比例不会低于这一数据,只是相当多的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过度哀伤是种心理疾病,只当成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而在就诊时,也多以失眠、抑郁、头痛等问题寻求医生的帮助。

医学临床发现,大多数丧亲者在第一年都有忧郁症状,不少人会出现头痛、心悸、颤抖以及各种胃肠疾病的症状,有的丧偶者会复制疾病。因此“哀伤”情绪不可忽视。古时候的做法是守孝三年,事实上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缅怀,更是为了更好地梳理这种哀伤情绪。如果出现了哀伤情绪,不要急于摆脱,想着马上阻断这种情绪,而是要顺其自然,慢慢让自己找到新的情感链接,自然而然地化解哀伤。这个时候如果强迫自己去忘记,那么只会适得其反,越想摆脱就越摆脱不掉。

从临床来看,容易出现过度哀伤情绪的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年人,至于性别比例,并无特别明显趋势。专家分析,中年人这个阶段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面对亲人离世的概率更大一些,而亲人离世对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意味着部分情感的丧失,控制不住哀伤情绪,同时也让他们加剧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焦虑。特别是那些感情细腻、丰富的人更容易中招。另外,亲人的突然离世较已经有心理准备的离世,更容易将人“击倒”,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哀伤持续的时候也更久。

哀伤是一个人的正常情绪反应,但如果时间超过2个月,则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医生做个评估。因为过度哀伤可能会导致抑郁、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较严重的后果,需引起重视。

调查发现,每年4月过度哀伤的人会明显增多。原因之一是因为春季就容易让人情绪波动,其次跟清明节弥漫着哀思的氛围也有关系。但凡经历过重要亲人离世的人,每到这个时候,心情不自觉就会抑郁起来。

清明节是对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是一次疗愈哀伤的机会,有利于排解不良情绪,更利于心理健康,文明扫墓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哀伤处理方式。在这一天,可以将思念、忧伤、哀怨等各种情绪进行梳理,然后便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好好地生活,这才是对已故亲人的最好怀念。

要学会处理“哀伤”情绪,避免走进死胡同。除了一些传统的祭祀项目,还可以与逝者进行“告别”。告别是一种仪式,也是治愈哀伤情绪的一个重要步骤。“告别”方式可以这么做:整理逝者的遗物,一些用处不大的遗物可以清理掉,避免“睹物思人”,同时重新梳理自己的感情链接。也可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写成一封信或写在千纸鹤上,烧掉,与已故亲人做一次告别。

还可以试试“蝴蝶拍”,这是一名墨西哥心理专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得出的一种寻求和促进心理稳定化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双臂在胸前交叉,双手轻拍自己的双肩,注意速度一定要慢,好像母亲在安抚受惊孩子时的力度和节奏,这种做法可以使心理和躯体恢复和进入一种“稳定”状态。当然,家人、好友的陪伴此时也必不可少。如果上述方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则需要找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千万别自我“消化”。 编辑/谭明

猜你喜欢

张大妈情绪反应陈女士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请允许我 细细地回忆她
艾滋病住院患者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行为及情绪反应
请允许我细细地回忆她
张大妈的开心事儿
申请退款变“贷款”女子险被骗1万
老头晕
老头晕
脑袋让驴踢了
打工妹做生意被骗走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