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家校共育,着力“三个维度”
2019-08-18姚文明
姚文明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的关注度成了社会普遍的热点和焦点,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家长直接关心的重要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在呼吁:"当下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教育问题",家校之间如何配合是当下学校值得引发深思和探索实践的问题。由此说明,教育问题是家校两个育人主体的问题,通过互通互融互补的途径,实现教育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家校共育;三个维度
面对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发展,针对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的重重压力,怎样才能办成一所让家长认可,社会认同,人民满意的学校,需要实施家校共育策略,推行家校"共育同责、共育同位、共育同向"的"三个维度",为此,我校为着力解决家校共育问题,作了多年的尝试,找到了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育人之路。
一、共育同责,不让教育走偏育人正道
我校自开办之日起,确立"习惯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坚持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四进"活动,成立了"文明礼仪家长学校",共同推进校园环境整治、共同营造文明礼仪宣传氛围、共同实施文明行为养成、共同开展文明礼仪体验"四大行动"。学校和家庭一道践行"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编写出版了《九大习惯养成教育》一书,作为家校必学课程,提炼出了:"敬人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社交习惯、互助习惯、礼让习惯、合作习惯"等九大习惯,各个年级成立家校分校,各个班级成立组建家校分队。家校共同担当起了育人之责,文明影响了家庭、影响了楼院、影响了社区,走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工作之路。
我们的体会是:办好家长学校实施"共育同责"不是强压给家长的行政命令,而是家校平等的共同施策,共同担当起育人的责任。学校是主导者,引领和扭转家长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让教育真正回归本源,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责任主体作用。
二、共育同位,不让教育迷失育人方向
涉及到教育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家庭与学校的矛盾为什么越来越尖锐?这不是哪个地方、哪个学校出现的教育的问题,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凡是有教育的地方,所有学校、家庭、老师都为孩子的考试成绩带着忧虑或恐慌,把各种忧虑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真正的受害者。
如何解决所谓的教育质量问题,又怎样才能让孩子学得轻松,使得身心健康?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绝不是靠一个上级文件就能解决的了的,也不是靠教育行政长官说了就能算数的,更不是校长靠拍脑袋就能实现得了的。笔者曾看过《人民日报》登载的一篇关于教育现状的文章,从另一个视角提供了尖锐的问题:"大到中国教育,小至家庭教育,根本问题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所谓的"我们自己",我的理解这话的意思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更多的是家长这个重要的群体。古往今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是任何一个家长所共有的心理。把学校切换到家长的位置,这是一个天经地义的道理。
就我们中国教育来讲,具有几千年的很厚重历史,特别是在古代社会功利主义的文化习俗影响下,我们又是一个不太能领悟教育实质的国家。我可以举出许多被人们广为推崇的"至理名言"--"读破万卷书","头悬梁,锥刺骨";"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正因为被这些类似的至理名言混淆了教育内涵和本质,把教育与读书划上一个等号,抹煞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不知道受教育的真正目的,因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误认为教育就只是人获取美满生活的万能之本,看不见教育的价值取向,而看到的只是必然结果。
怎样解决家长对教育认识、对学校期盼的盲目性问题?就得让家长真正了解和认识到底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干什么的?这是我们今天教育问题越来越多、不堪重负的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学校从问题出发,开始长达5年时间的课题研究,开发了《家校共育的教育实践策略研究》《家校开放式对话研究》《走进孩子心灵对话研究》等系列课题。分解课题研究的内容,全面实施"四保""四重"的管理策略,即:保教材、保时间、保教师、保实效,重教研、重反思、重创新、重提升。让家长和学校同处在一个位置上共同研究教育问题、学校问题、家庭问题、家长问题、教师问题、孩子问题等。
我们的体会是:办学家长学校实施"共育同位"是摆正学校与家庭的位置关键问题,促进家校和谐,消除家校之间的隔阂,在很多具体问题上达到同位思考、换位思考的效果,加大家校之间的交流,真正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深度了解教育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增强家校之间配合度,促进孩子的个性特长发展。
三、"共育同向"不让教育走入育人误区
当下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物欲观念、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怪象。
给学校、家庭教育带来难度,这就需要家校共同形成教育的共识,在教育整个过程中,不仅是教育思想、育人观念要同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法、教育策略要同心,教育手段、教育实践要同力。近10年来,我校不断开发出家校共同策划、共同参与的学生、家长社团课程项目,艺体节、读书节、劳动节、教研节、感恩节、研学旅行等大型活动,设计出若干亲子活动内容,始终坚持把家长融入到学校管理、学校活动之中。通过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合谋"搞定。让家长感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共同参与制定学生评价的标准,充分激活家校共育的教育智慧,共同应对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现在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太高,学校教育如果始终停留在学校单方面,固守在一厢情愿的思维定势上,跳不出学校教育的圈子,就难以适应家长的无限需求和愿望。道理很简单,随着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高,不让家长真正了解教育、真正了解社会,真正了解快速发展的时代,学校就将会失去家庭这个"买主市场"。换句话说,学校这个"农场"只有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绿色产品,买主市场就越活跃。学校就不能跟现在市场物价那样,尽管人们都在责骂物价很高,一边骂还得一边买,骂归骂买归买。我们教育要让市场买主满意,就得融入这个市场买主,由此说来,教育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我们的体会是:在当下论分数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之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最终还是要靠分数来作裁决,只有这样才能相对的公平,这是教育的现实问题。但是,不论作用,我们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我们全民必须增强的育人信念,更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高标准。
综上所述,学校要担当起家校共育的教育责任,家长也要依靠学校教育来改变历史存积的教育观,不断转变质量观、人才观,共同实施共育策略,共同构建共育模式,真正让教育回归本源。10年来我们学校通过文明礼仪教育的德育主阵地,以"感、悟、行"三个环节维主线,以家校共育课题为抓手,贯穿"习惯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实施家校共育"三个维度"走自己的路,在积极的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是守正教育底线。大力营造家校共育氛围,体现教育的规律性和时代性,不断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奠定人生幸福的基础。二是把好人生规划。把培养健全人格放在首位,以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为抓手,丰富立德树人的育人内容,根据社会对职业人的要求,规范学生的教育行为,让师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改變教与学的方式,让各种活动成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教养、有素养、有学养的时代新人。三是拓展办学形式。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变,模拟家庭生活,社会环境、职场岗位培养和锻炼学生,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用活书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