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2019-08-18罗颖
罗颖
【摘要】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能提高听、说和写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我们不得不承认读书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处事原则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实在令人担忧。
一、阅读方法指导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
教师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保证阅读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跳读法、摘读法等。阅读目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建议学生至少掌握以下两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一是通过粗读,对所读书籍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然后找出要精读的内容进行细读。比如,需要深入研究和熟记的文章,就要采用精读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体会着读,抓住意境去想象着读,抓住构思布局联系着读,抓住精彩语句品味着读。二是通过速读,迅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及时做好笔记,在做阅读笔记时,不应以作业的形式作统一的硬性要求,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摘录好词好句,撰写读书随想,进行读书评注,制作知识性的读书卡片等,以获取丰富而健康的精神食粮。
阅读教学教师不能机械地进行读书方法的灌输,而应该将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平等交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首先开展师生交流选择书籍的方法的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领悟到的择书方法;其次开展师生交流读书习惯的活动;最后,既引导学生进行口头的读书心得交流,又引导学生通过撰写读书格言,把读书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使孩子真正领悟到书的魅力,享受到读书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动笔圈圈画画,找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词句,让学生用心去读,去品味,进行换位思考,明白作者写作意图,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使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1.摘抄画句法
向学生提出摘录的要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摘,或妙词佳句,或名言警句,或知识哲理,或问题答案,分门别类地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毕,要写清什么时候、摘于什么刊物、作者是谁。
2.批注“挑剔”法
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解放思想,不迷信作者,发现疑难之处或有不同看法等,就在课文的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发表个人评论意见,对错误、消极的敢于“挑剔”。
3.反复阅读法
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文章或重点章节段落,要反复阅读,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真读书”的本领。
4.质疑问难法
能提出问题,是读书中思考的收获。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时学会处处设疑,于探究中释疑、解疑。“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5.读写结合法
这里所说的读写结合,主要指两种形式。一种是写提要,对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等进行归纳缩写。另一种是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感想、收获和评价。
三、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發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总之,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学会读书,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雷有峰,柳杨.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学习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2016,(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