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电影《饥饿游戏》的女主凯特尼斯的人物形象

2019-08-18曲蒙蒙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自性阴影原型

曲蒙蒙

摘要:苏珊·柯林斯,美国著名的作家,她的小说《饥饿游戏》轰动一时并被拍成同名电影,反映了人性和社会阶级矛盾与斗争等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根据荣格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自性等原型理论对《饥饿游戏》的女主角凯特尼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她如何在险境中生存,内心各种原型如何冲突与挣扎,一步步战胜来自外界权威和自己内心精神压力,突破自我,为自己而战。

关键词:原型;人格面具;阴影;自性

一、饥饿游戏的背景及意义

《饥饿游戏》这部电影讲述了在战后的荒地上,人们带着反叛和恐惧的心理过着贫穷的生活。而新政权随时面临崩溃,因此他们想通过一个可怕的游戏“饥饿游戏”来控制所有地区:从12个区挑选出12对男女作为贡品送入充满各种危险的茂密原始森林中,在那里为了生存下来他们需要争夺资源、互相杀戮,最后活下来的那个人才能离开森林。女主凯特尼斯为了救她的妹妹而迫不得已卷入这场残酷的游戏,她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得以幸存下来。在她认为这一切都已结束,可以过上平静的生活时却发现被卷入了总统和叛乱之间的新战争。即使她不想这样做,权力仍然想杀死她来控制所有的人。因此卡尼丝逐渐醒悟,只能继续战斗下去,自己追求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充斥着屠杀和叛乱、贫穷与奢靡,社会底层的大多数人仍在饥寒中挣扎。在这个游戏中更残酷的是不只是你的生存技能或战斗技能帮助你在竞技场中存活,更重要的是观众对你的喜欢程度,他们决定了这些贡品能否得到补给以活下来。所以竞技场上的每个人都必须用面具来武装自己,这是生存的唯一途径,但也显示了人性的阴暗面。这使我们思考当前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战争、贫富差距和独裁政权。在电影中凯特尼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抵制这种生活,她的精神和行为表现出对权力的反抗。这可以用荣格的人格面具、阴影和个性化原型理论更好地解释。

二、原型理论的含义

荣格认为“原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容(荣格 1997:41)”……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竞争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卡尔文,冯川译 1987:45)人格面具的形成一般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它保证我们与人和睦相处,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人,同时也为各种社会交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是为了理解社会,也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如果人格面具是人性的表象,那么阴影就隐藏在社会人格背后的人性底部,这与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相对立。哈里·A·威尔默在《可理解的荣格:荣格心理学的个人方面》遗嘱中认为阴影有三张脸孔,一个是个体的,来自被社会、生活所压抑的个人的意愿和幻想,另一种是集体的,区别于个体的集体性的欲望、贪婪与仇恨,最后一种是圆形的,是人类心灵中的魔鬼、绝对的邪恶,来源于神话与史前传说。(哈里,杨韶刚译 1998:256)而自性是人格中的整合力量,是意识和潜意识内容的整体性,即自性把意识、潜意识中的有机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当人格受到生活中的困扰时,自性原型就会发挥力量,通过集体无意识帮助人们获得心理平衡并使人格统一。(刘洋 2009:18)

三、内部冲突与挑战

在饥饿游戏中,凯特尼斯是一个勇敢而温顺的女孩。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我们试图分析她在不同人格下的不同内心世界。

(一)人格面具

在荣格的原型理论中,人格面具是表象的,对人物角色既有利又有害。如果一个人过于热情并沉溺于自己的角色中,那么他的其它人格将会被排除在外。(朱振武2012:41)像这样被人格所支配的人,将逐渐远离自己的本性,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他某种过度发达的人格和其它非常不发达的人格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和冲突。因此人格面具的目的就是掩盖一个真实的自我。

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凯特尼斯在她的父亲死于煤矿事故后,与母亲和妹妹一起生活在第十二区。饥饿游戏使她和另一位贡品皮塔开始了一场残酷杀戮的人生游戏。前冠军黑密斯教她如何在游戏中保护自己尽量活下去,而不能相信任何人或任何事。从那以后,凯特尼斯不得不独自面对一切,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无尽的恐惧,她试图隐藏自己脆弱和真实的一面。最初在森林里她只想呆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而不杀人,但是主谋们强迫她参与竞赛。在这种情况下,她假裝坚强无畏,而当其中一个贡品被杀,凯特尼斯就崩溃了。她发现这个游戏是如此残酷无情几乎没有人能活着走出森林,如果你想活下来,就必须始终戴着冷血的人格面具。为了成为获胜者,她迎合观众的喜好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赞助,甚至杀死其他的贡品。在感情上也是,在12区有一个从小一直陪伴她的精神伴侣,并且一直爱慕保护着她。但是在比赛中为了活下去,凯特尼斯接受了她的搭档皮塔的建议假扮情侣,以吸引观众来在游戏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赞助。因为赢得比赛的关键在于受欢迎的程度,也就是说观众的态度可以决定他们能得到什么。因此,凯特尼斯需要假装爱上皮塔,带上相应的面具迎合观众的需求,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即使这与内心相违背。在第二部中,为了平息叛乱,斯诺总统要求凯特尼斯和皮塔发表演讲,表达他们对每个地区政府和死者的尊重和感激。为了减少伤害和保护她所爱的人,凯特尼斯成为斯诺总统的傀儡。她必须隐藏真实的感情才能活下去,但这也会使下层阶级怨恨不已。后来,第十二区被毁,她意识到她需要与新政府和总统斯诺斗争。她实际上已经成为叛军的代表“嘲笑鸟”。第十三区的反抗运动将凯特尼斯卷入了漩涡,她被迫成为棋子,她被迫为许多人的使命负责,不得不肩负起改变帕纳姆国的未来的负责。为了做到这一切,她必须抛却愤怒和不信任,她必须要成为反抗者的嘲笑鸟——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使她变成了一个公正无私的形象。事实上,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她经常想逃避这些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内心的冲突和情感的选择,她仍然要以平静勇敢的姿态面对这一切,带领人民推翻凯匹特的统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卡特尼斯在各种人格面具间转换,为了生活有时甚至忘记了真实自我。

(二)阴影

阴影作为一个道德问题,它对整个自我人格构成威胁挑战,没有人能轻而易举地意识到阴影的存在,这需要认识到人性的黑暗面是人格真实存在的。(朱刚2006:132)它与人格原型相反。一旦阴影有所突破,就会产生分裂的人格,甚至激发战争的欲望。因此阴影带有的情绪,如嫉妒和压抑的欲望、贪婪,这又是大多数人不愿承认的。(荣格1979:4)

在这部电影中,父亲的早逝让凯特尼斯过早的承担养家的负担,生活的艰难让她仇恨鄙视富人包括皮塔。在饥饿游戏中,当皮埃塔向她表达他的爱时,她感到非常愤怒。这使凯特尼斯的冲动和暴力阴影呈现给我们。她还利用皮塔的爱,给他虚假的希望,这显示了凯特尼斯人性中的自私。此外,她在竞技场上也经历了许多杀戮,这也唤醒了她内心黑暗和兽性的一面。她不再逃避和反抗这个疯狂的游戏,无情地杀死其他的贡品。再次参加75届饥饿游戏时,她已经习惯于杀人而不考虑人性。两次可怕的游戏经历和家乡的毁灭彻底激起了她的战争欲望。尤其是当她的妹妹被设计在爆炸中丧生后,凯特尼斯的恐惧、愤怒、仇恨、失望等多种情绪在一瞬间聚集起来,然后爆发出来。这创造了一个饱满的人物角色,一个积极勇敢的女孩并带着一些野性和黑暗面,但这并未影响凯特尼斯的正面形象。阴影原型使凯特尼斯的形象更加完整和立体。

(三)个性化

在荣格的作品中,自我是集体无意识中最重要的原型,其他原型都是从中产生的(Stevens 2007:61)。所有人格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和解放自我。在电影中,凯特尼斯内心充满冲突,一方面她只想安全回家不想杀人,另一方面残酷的政府使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慌之中渴望自由。虽然凯特尼斯参与了反抗运动并成为反抗者的“嘲笑鸟”,但她并没有完全失去自我成为傀儡,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必须让所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并帶领他们抗争。她为所有人带来了完全的自由,饥饿游戏真正被废除掉。正如她所说,“我需要的是春天的蒲公英,那鲜艳的黄色意味着重生而不是毁灭,无论失去多少宝贵的东西,它能确保生活能够继续下去,并告诉我们生活会好起来。”凯特尼斯以完整的个性实现了自我价值。

四、结论

《饥饿游戏》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尽管导演使用了一些电影制作技术来覆盖许多血腥的情节,它常常使我们思考一些关于人性和社会道德问题。在这篇文章借助荣格的原型理论来研究凯特尼斯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在竞技场上为了生存,她必须戴上许多面具来隐藏真实的自我。她需要坚强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承担救人救国的责任,即使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但这并不意味着凯特尼斯是一个完美的女英雄,她也有阴暗面,屠杀其他贡品,利用皮塔他对她的爱。幸运的是,她没有迷失自我,在艰难的生活中实现自我。痛苦的经历使她长大,她说:“如果我死了,我还是想做我。”在这些原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动而明亮的女孩,而不是我们生活中无法触及的女英雄。同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反极权主义的价值观。这更具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Jung, Carl Gustav.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M].Princeton Press,1979.Vol.9(4).

[2]Jung, Carl Gustav.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London:Routledge,1955.

[3]Stevens, Anthony.Jung: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4]Suzanne, Collins.The Hunger Games[M].New York:Scholastic Press,2008.

[5]Zhu Jiang&Han Lemeng.Analysis on the Personality of Maggie by Jungs Archetype Theory[J].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3(3):324-328.

[6]哈里·A·威尔逊.可理解的荣格:荣格心理学的个人方向[M].杨韶刚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7]卡尔文·S·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

[8]刘洋.荣格原型理论的文化意蕴[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9]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

[10]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朱振武,邓芬.什么是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自性阴影原型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如何读《坛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