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早期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2019-08-18杨振年甄云陈天宝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9期
关键词:微创手术神经功能脑出血

杨振年 甄云 陈天宝

【摘要】 目的 探讨超早期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对脑出血(ICH)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86例脑出血患者, 根据发病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超早期组和早期组, 各43例。超早期组患者在发病6 h内接受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 早期组患者在发病6~72 h内接受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级情况。结果 超早期组和早期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分别为(33.41±3.17)、(33.47±3.26)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7, P=0.931>0.05);超早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NIHSS评分为(16.61±3.18)分, 显著低于早期组的(22.04±2.8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5, P=0.000<0.05)。超早期组患者良好-中残率74.42%明显高于早期组的51.16%, 重殘疾率25.58%低于早期组的48.8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改善其神经功能, 也能提高预后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超早期;脑出血;神经功能;微创手术;抽吸液化引流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13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 脑出血在全部脑卒中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急性期病死率高达30%~40%[1]。临床治疗脑出血的关键是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恢复其神经功能。相较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而言, 微创手术因具备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有关文献报道[2], 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对于手术时机选择尚存争议, 为此, 本文研究超早期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原宝安区中心医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 根据发病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超早期组和早期组, 各43例。超早期组患者男25例, 18例;年龄49~76岁, 平均年龄(62.58±5.82)岁;血肿位置:左侧基底节20例, 右侧基底节23例。早期组患者男23例, 20例;年龄49~79岁, 平均年龄(63.24±5.85)岁;血肿位置:左侧基底节19例, 右侧基底节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超早期组患者在发病6 h内接受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 早期组患者在发病6~72 h内接受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手术方法:患者首先接受CT检查, 通过CT检查明确血肿位置及大小, 选择合适穿刺路径及穿刺点, 穿刺点需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功能区。使用小颅锥对颅骨实施钻孔, 并穿透颅骨, 将穿刺针从穿刺点刺入进入血肿腔内, 拔出针芯, 连接5 ml注射器, 抽出1/3积血后, 在血肿腔内放置软塑带侧孔引流管, 与脑室外引流瓶连接, 每间隔8 h往血肿腔内注入5万U尿激酶, 夹闭引流管, 3 h后开放引流, 引流4 h后, 血肿基本被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及ADL分级情况。根据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0~15分为轻度缺损, 16~30分为中度缺损, 31~45分为重度缺损[3]。参照ADL分级评估预后, Ⅰ级: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恢复;Ⅱ级:患者部分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可独立生活;Ⅲ级:患者日常生活需他人照顾, 可拄拐行走;Ⅳ级:患者卧床, 无法行走, 但存在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良好-中残率=(Ⅰ级+Ⅱ级)/总例数×100%;重残疾率=(Ⅲ级+Ⅳ级+Ⅴ级)/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比较 超早期组和早期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分别为(33.41±3.17)、(33.47±3.26)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7, P=0.931>0.05);超早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NIHSS评分为(16.61±3.18)分, 显著低于早期组的(22.04±2.8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5, P=0.000<0.05)。

2. 2 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超早期组患者良好-中残率74.42%明显高于早期组的51.16%, 重残疾率25.58%明显低于早期组的48.8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卒中, 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及时清除血肿, 降低颅内压, 减少颅内出血对减轻患者脑组织及脑神经损害极为重要。

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是使用穿刺针建立清除血肿通道, 并用正压对固态或液态血肿进行冲刷引流, 采用生化酶技术使血肿充分液化, 最大限度将其融碎, 通过针腔将血肿引流至颅外, 彻底清除血肿。此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 由于术者易掌握置管深度及穿刺路径, 因此可将操作区严格控制于血肿范围内, 从而高效、彻底清除血肿[4]。虽该手术在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但对于手术时机选择临床尚存争议。有关学者认为[5], 脑出血发病3 d内经皮穿刺抽吸血肿难度较大, 易诱发再出血, 因此不主张超早期实施手术。事实上, 脑出血在出血后0.5 h内就会形成血肿, 6 h后血肿周围即可形成水肿, 造成水肿周围组织坏死, 出现不可逆损伤。随着脑水肿程度加重, 颅内压不断上升, 周围受压组织缺血、缺氧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 因此, 尽早清除血肿, 解除血肿占位效应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改善预后的关键[6-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超早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NIHSS评分为(16.61±3.18)分, 显著低于早期组的(22.04±2.8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5, P=0.000<0.05), 提示6 h内患者接受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可减轻脑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原因是发病后6 h内接受手术治疗可减轻血肿分解物质对脑组织的毒害作用, 同时改善出血后病理性改变引起的各种继发性損害, 有利于患者脑功能恢复, 减少后遗症。本研究结果提示, 超早期组患者良好-中残率74.42%明显高于早期组的51.16%, 重残疾率25.58%明显低于早期组的48.8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超早期实施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预后效果更理想。

综上所述, 发病6 h内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效果明显, 既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又能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清保, 李立宏, 杨彦龙, 等. 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30):5849-5852.

[2] 杨永青, 杨瑞林, 赵志靖, 等. 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疑难病杂志, 2016, 15(9):912-915.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6):435-444.

[4] 郭东才, 孙来广, 邢振义. 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炎性因子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中国医刊, 2017, 52(3):90-93.

[5] 杨川, 勾俊龙, 毛群, 等.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机的探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7, 17(8):710-713.

[6] 赵荣国, 王艳霞.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27-28.

[7] 张欣岚.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外医疗, 2016, 35(27):43-45.

[8] 黄蔚文. 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 18(3):38-40.

[9] 刘丽军, 薛占苍, 杨国卿, 等. 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中国综合临床, 2005, 21(3):212-214.

[10] 尹小雨.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20):2402-2404.

[收稿日期:2019-01-23]

猜你喜欢

微创手术神经功能脑出血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颅内减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微创手术引流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并重症感染的临床研究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