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案例类素材的设计与运用

2019-08-17王李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运用设计

王李强

〔摘要〕案例类素材作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非常特殊的载体,它的使用既频繁又重要,有其他材料和活动难以代替的作用。正因为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必要对案例类素材的设计和运用进行系统性的探究。本文通过对案例类素材的使用现状、主要来源、设计思路、具体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探索更为有效的案例类素材的处理方式和使用模式。

〔关键词〕案例类素材;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9-0033-03

心理辅导活动课非常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而案例类素材来源生活,贴近现实,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它在问题呈现、情境创设等环节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會学习理论及其所提出的“观察学习”概念,也让案例类素材的运用有了理论依据。在心理课堂上,正是案例类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学习”的人物对象和社会场景。如果能更好地设计它,更有效地运用它,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可以获得体验、感悟,可能是对某种技巧或行为模式的学习,也可能是对问题有新的理解,甚至是心理上的成长。

一、案例类素材的使用现状

案例类素材适用于绝大多数主题,常被用于呈现问题或创设情境。但在很多课堂的实际使用中,它仅仅只是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过于简单、缺乏设计、展示仓促都会限制案例类素材的课堂运用。

比如,对案例的文字描述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极为简略的信息,能否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景是值得商榷的,更不用说激发情感;但过分详尽的信息又会分散学生的关注点,让讨论变得不够聚焦;多个相似案例的堆叠往往形成重复,课堂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如把重点放在一个上。

从案例类素材的呈现方式看,视频、情景剧等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但相比之下,对文字形式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却显得不足。无论是常用性、便利性,用文字来表现案例类素材都有它的优势,且有其独特的力量和想象的空间。不同形式各有特色,进行相互结合反而会让素材的选择和处理更有余地。

二、案例类素材的主要来源

(一)平时观察和接触到的学生情况

学生日常的生活事例往往最能代表他们的真实状况,也最能引起共鸣,让他们有吐露心声的欲望。只是要对这样的素材进行包装设计,不能过于简单粗糙,还要注意隐私的保护。

(二)来源于个别辅导

这样的案例素材往往细节丰富,也更生动些。部分教师为了突显真实性,将案例在课堂上完整地呈现出来,甚至连名字也保留,没有保护隐私,同时过多的细节也会削弱主题。心理活动课中的案例使用,不同于教师间对案例的研讨分析,它只是用来辅助课堂的一个素材。它的运用要围绕主题进行,需要适度删减和艺术加工。

(三)来源于影视作品

一些青春影视剧取材于现实生活,它其实是案例的一种艺术再加工,本质上还是案例类素材。课堂展示时视觉效果好、感染力强,但切合主题的素材获取比较困难,并需要二次剪辑才能适合课堂的时间安排。

(四)来源于新闻报道

来自新闻报道的案例素材往往富有冲击力,能引发学生的热议,更容易碰撞出火花,而且网上的讨论也可以纳入进来。教师如果能在平时多关注,这样的素材其实并不少。

三、案例类素材的设计思路

(一)案例类素材的主要设计原则

1.有细节才有画面感

以文字为主的案例类素材设计,细节描写非常重要。一些案例呈现只是用非常简略的文字“叙述”事情或问题,比如,小A同学偏科严重,感兴趣的语文学得很好,不感兴趣的数学却怎么都学不好,因此她感到非常苦恼。针对学习兴趣,案例本身与辅导主题是契合的,但用这样的案例描述来创设情境则会显得很无力。有选择性地在人物、事件或反应上增加一些细节,让文字有画面感,是支撑案例材料的基础。

2.人物应该是“立体”的

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碰到问题都会有自己的反应和应对,也会努力去调整,他们只是碰到了两难选择,或是“卡”在了诸多问题中。在课堂情境中,学生对案例类素材的感受是“立体”的,感受不仅来自人物事件的相似性,更多的是内心应对、内心状态的共鸣。如果忽略这些,即使案例素材中的问题事件与学生非常贴近,“平面化”的人物形象与学生还是有距离的。

比如上一点中的素材,如果从内心状态的角度做些刻画,人物形象就会更生动。“数学的重要,她心里很清楚,但还是无法改变每一次数学课都是煎熬的事实,她只有用手心抵住凳子的尖角,让自己感到疼痛才不至于走神。可一考试还是差别人几十分,最难受的是妈妈觉得她不努力,她只是仰起头,不想解释也不想让眼泪掉下来。”

3.问题的产生有过程,人物的改变也要有过程

有发展过程的问题状况才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素材中的人物,才会投射经验,注入情感。分段发展式的案例故事,让过程的呈现更完整;独段式的,也可以在故事背景、人物性格上稍加点缀,让问题的出现不突兀。

案例素材中的人物改变能给学生带来示范作用,但类似作用的产生是建立在学生对这种改变的接受和认可上。过于容易的转变、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是很难被认同的,相比思想认识的变化,心理上的成长更有说服力。

(二)案例类素材的基本设计过程及思路

以下以一次素材设计过程为例对思路进行探讨,对象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主题是高中学习生活的适应。

1.删减和重组

素材来源于个案,现实中来访学生面对的问题和涉及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出现适应问题后沉迷于游戏,不仅与学习成绩、学习压力有关,也与同伴交往、亲子关系有关。去除多余信息可以让素材更贴合主题,学习成绩和家庭状况作为人物的背景信息部分保留,游戏部分作为主体,而具有冲突性的关键事件则作为重点。对原始材料的删减和重组既要考虑问题的聚焦,又要体现案例的层次和人物的“立体”。

2.细节描写和艺术加工

“有点消瘦,皮肤苍白,稍显褐色的黑发很特别”这样的细节并不一定与真实案例一致,但类似的描写能够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直观的想象,更容易代入到情境中。学生代入感的激发需要画面感的营造,但并非所有事件和状况都要有细致的描写。呈现有所侧重,才会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又符合课堂展示。在这个素材设计中,除了人物形象,其他事件信息只作了简略介绍,更多细節化的艺术处理放在了转折事件上。

3.分段式和片段化处理

用分段的方式让一个案例故事贯穿整堂课,这样的处理能容纳更多的信息和细节,但更主要地是为了突显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此素材设计成三部分,其中关键事件独立成段。故事中的人物虽然从游戏中获得了自由,但却被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困扰,只有内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可用他的幻想场景作为故事的转折和成长的开始,并对这一部分进行文字上的艺术加工。

“当他发呆走神的时候,常会在脑海中出现这样一些场景:有一个超大型的怪物突然冲过来,用它手里尖尖的矛一下刺穿他的胸膛,把他钉在墙上”,或者“那个怪物会冲过来抓住他,砸他、踩他。”

较为完整地呈现一个案例故事是一种方式,只截取一些场景,片段式地呈现也是一种方式。隐藏一些信息,减少总结性的叙述,给学生想象和讨论的空间,让他们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猜测事件的可能发展。适当的“留白”,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共情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投射也赋予案例故事新的意义,而未呈现的部分又可以作为备用材料帮助教师更好地作课堂引导。

四、案例类素材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形式

1.视频是最富感染力的方式

以视频的方式呈现,比如青春影视片段、心理情景剧等会给课堂效果增色不少,也更容易吸引学生。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找到的视频本身不够完整或只是部分适合主题,可以尝试剪辑后通过文字来弥补。

2.“文字+图片”也自有魅力

网吧里低头“鏖战”的少年,校园里独自一人落寞的背影……选用一些契合主题的图片可以给文字增加力量。

3.文字与语音、图表等其他方式相结合

相比视频情景片段,语音更容易制作,对扮演学生的要求也更低些,但不宜过长,适合一些小场景。个别素材也可通过成长曲线、关系图表的形式来辅助。

(二)运用方法

1.运用于单个环节

单个环节的使用往往是为了创设情境或呈现问题,案例类素材宜精不宜多。即使只是引出话题,也要对材料进行设计,当然课前能拍成视频,效果会更好。

2.贯穿于整堂课

用一个案例素材作为主线进行课堂设计,比如两段式、三段式,关键在于故事的描述要生动,最好有悬念与转折。在不同的故事阶段可以用其他适合的活动形式结合,比如讨论、辩论、情境表演等。

五、总结

本文中的例子大多是文字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产生作用的核心要素是相似的。本文中的对象也更偏向于中学生,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具体的设计与运用也不同,希望能在这方面多些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中学,宁波,3156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运用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