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人类表型组专利技术的发展与启示*

2019-08-17刘志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9年5期
关键词:表型专利人类

邓 桦 刘志伟 陈 超

(1.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200031;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210023;3.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200444)

人类表型组是生命科学遗传学领域近年的新兴研究。然而,追溯其发展历史,自1909年表型概念被介绍后的几十年里,表型、表型组的概念一直未达成一致[1]。直至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两位科学家 Nelson和 Chiara[2]首次在 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综述提出“人类表型组”计划,希望有效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的数据,推动临床研究发展。他们意识到,“人类表型组”是集复杂性、集成性、系统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大科学研究,世界各地数以千记的科学家当前正开展着对人类表型组学的科学研究,但这些研究是独立、割裂的,之间没有合作交流。为了集合更强大、标准化及多样性的人类表型数据,“人类表型组”计划被提出。该计划将集成一系列科学学科,包括临床调查、流行病学、人类及模式生物遗传学、统计学及情报学(或信息学),同时将带动诸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英国维康基金会等公共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之间,以及生物制药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合作。2013年2月28日发表的Nature杂志封面文章《The 'Omes Puzzle》[3]将表型组定义为与基因组能够完美匹配的生理与行为特征的集合,认为表型组研究前景光明,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生物科学与医学领域前沿。

我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4]2004年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提出搭建表型组学平台;2009年我国学者发表学术论文论述表型组是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状特征[5];直至2017年我国遗传学家金力院士及其团队[6]明确提出相对完整的人类表型和表型组的定义:人类表型是基因开始表达、转录合成蛋白质,形成代谢物再到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个体成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生物学性状,如:发色、肤色、血型等。人类表型组是生物体从胚胎发育到出生、生长、衰老及死亡过程中,形态特征、功能、行为以及生物学分子组成的所有生物学性状的集合,是基因与环境以及二者互相作用产生的所有生物性状。通过四大表型研究模块(分子、细胞、影像和功能),对生物体的物理表型(体质、影像)、化学表型(基因、蛋白质、转录组、代谢物、免疫因子等)以及生物表型(如肺功能、心功能和认知功能等)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测量和系统分析。简单理解,人类表型组即是人类表型的信息集合,对人类表型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测量,将数据整合后进行分析,便于精准剖析人类健康。

2011年《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各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技术,旨在促进组学技术在疾病防控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7]。2016年,中美两国首次官方明确提出“人类表型组”政策[8,9],引起社会各界对“人类表型组”研究的关注。“人类表型组”属于生命科学遗传学领域研究,而遗传学的发展一直是推动科学和医疗革新的原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健康维护理念已由传统意义下的医病治病转变为预防预测。现代生物医学发展提出“5P模式”,即:预防性(Preemp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和精准化(Precise)。要真正实现“5P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找到患病因素和疾病发生机制,也就是当今人人谈论的“精准医疗”。那么,如何实现精准医疗,首先需要基础科学作支撑,也就是:1)基因、环境、表型间的多层次关联、整合及整体性研究的科学机理;2)物理、化学、生物层面的跨尺度多维度联合分析的技术支持;3)对不同性质人群的对比关联研究;4)与大数据整合下的全表型组数据图谱绘制的研究[6]。以上层面的问题研究透了,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临床转化与精准治疗的有效性。“人类表型组”的集成性、多层次多维度的本质特性正好可以回应上述问题。

当下,“人类表型组”正处于基础研究全面展开、技术体系和标准逐步形成的阶段[10]。关于“人类表型组”专利技术的系统规范性研究和报道很少。因而,本文尝试分析专利文献,首先形成对“人类表型组”技术现状的概括性认知;其次,通过对技术点的深入挖掘,形成对“人类表型组”技术发展的具体认知;最后,总结归纳科技情报视野下“人类表型组”的技术组成,方便更好理解“人类表型组”自身特性且对“人类表型组”如何对焦“精准医疗”形成基于技术角度的清晰认识。

1 数据与方法

专利承载技术信息,表达着世界主要的创新成果[11]。Innography专利分析平台拥有全面的分析数据,因此本文利用Innography专利分析平台实现对“人类表型组”公开专利的数据检索与收集,以便有效分析和了解“人类表型组”的发展态势。

1.1 构建检索式

基于检索的准确和全面两大原则,本文紧密围绕研究对象的核心词,即:“表型”“表型组”“表型组学”和“表型芯片”,研究种属为“人类”,着重围绕专利文献的“题名”“摘要”“权利说明”字段,设定若干检索式并结合人工判读进行预检索。

检索式一:@(abstract,claims,title)("human phenotype"or"human phenome"or"human phenomics"or"phenotypic chip"),截至专利公开日2019年7月29日,检索得71条记录。

检索式二:@(abstract,claims,title)(human phenotype or human phenome or human phenomics or"phenotypic chip"),截至专利公开日2019年7月29日,检索得20466条记录。

检索式三:@(abstract,claims,title)(phenotype or phenome or phenomics or"phenotypic chip")not(gene or"stem cell"or animal or rat or mouse or plant or crop or vaccine),截至专利公开日2019年7月29日,检索得13040条记录。

检索式一严格保障查准率,但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漏检,不利后续研究;检索式二能够保障查全率,但存在“动物”“植物”“干细胞”等明显噪音。检索式三中,“表型”“表型组”“表型组学”以及“表型芯片”是本文研究对象的核心词汇;基于定义,表型是研究基因表达后的所有生命过程,基因是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基因表达有本质区别。人体中只有表达了的基因才可能与最终表型发生关联,而在人体中含有一些只具备功能却不表达的基因(如:内含子)以及某种缘由不表达的基因,不属于本文研究范畴。从表型归因基因才是表型研究的实质,故而剔除基因;同时,本文重点关注“人类”的表型研究,专利文献中明显出现“动物”“植物”“小鼠”“老鼠”“作物”等不同种属的词,以及“干细胞”“疫苗”等明显与表型研究无关的噪音,一并剔除。相比较,检索式三既考虑了查全又兼顾了查准,是较为合理的检索式。

因此,本文以检索式三为检索策略,系统记录最早公开出现的专利为时间起点(1951年),专利公开日2019年7月29日为时间终点进行与“人类表型组”相关的数据检索,得到13040件专利文献(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29日)。

1.2 分析指标

针对13040件样本专利,从概览认知(包括申请数量、IPC分类、专利布局及技术来源区域和全球竞争态势分析指标)和纵深剖析(包括核心专利和技术功效分析指标)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挖掘(具体分析指标描述及作用见表1),并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全面系统客观地为理解“人类表型组”研究及其如何服务“精准医疗”积累和提供专利信息资源。

2 “人类表型组”专利概览认知

2.1 技术发展态势

从分析平台的记录数据(图1)发现:有相关记录的最早公开年份是1951年且只有公开专利1项,然后是1957、1962、1963和1970年各有1项专利公开;1969、1971和1972年各有2项专利公开;自1974年起有连续公开专利的数据记录。同时,根据专利最长有效期20年,Innography分析平台自2000年起开始记录有效专利数量。

表1 专利分析指标描述与在本研究中的作用Tab.1 Description of patent analysis indicators and their role in this study

图1 1974—2019年“人类表型组”公开专利和有效专利数量趋势图Fig.1 Trends in the number of public patents and active patents of Human Phenome from 1974 to 2019

图1显示,1974—2003年,该研究的公开专利数量呈类指数增长。2004—2016年间公开专利数量有所浮动,但基数整体上涨;有效专利在公开专利数量中的占比呈递增趋势;进一步统计有效专利的净增长率发现,除2003、2005和2011年为负增长,其他年份均为正增长,只是增长幅度有快慢之分。整体趋势反映出全球技术发展呈上升态势。

鉴于专利在不同地区出版与归档时间存在18个月到 2年的时滞[18],2017—2019年数据公开不充分,这三年的数据作为参考。

2.2 技术主题分布

通过对样本专利进行IPC分类统计发现,“人类表型组”样本专利技术(表2)集中在G、C、A三个类别,通过利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实验方法、检测分析及仪器设备主要进行生物核酸、蛋白质、微生物检测、医药配制及数据处理、智能识别等研究。以上技术分布说明“人类表型组”主要集成生物、化学和物理领域的相关技术为医药行业提供助力。

2.3 专利布局和技术来源区域

对样本专利申请人的所在国家及样本专利第一发明人的国家进行统计发现,样本专利分布60个国家,涉及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地。美国以3490件专利,占比26.76%成为该领域专利的主要布局国家;欧洲也在专利布局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日本、中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专利量超过500件,也是“人类表型组”技术不容忽视的主要应用区域;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的专利数量超过200件,其余国家专利数量低于200件(表3)。

样本专利的技术来源分布在65个国家,其中,美国拥有相关专利7125件,占总数的54.64%,在此领域研发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技术实力雄厚;其次,中国、法国、英国的专利发明数量在500件以上,具备一定研发实力;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和以色列的专利发明数量超过200件,其余国家的专利发明数量不足200件(表4)。

通过表3和表4不难发现:美国不仅是“人类表型组”研究专利的主要布局地,还是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国,充分体现美国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欧洲诸国持有的专利数量与专利布局数量几乎持平,说明欧洲诸国具备自主研发实力、市场模式可能以本土与海外相结合模式为主;日本持有专利数量相比专利布局数量少一半之多,说明其市场有可能以海外为主导;中国专利持有数量有688件,布局数量有974件,二者数量相差不大,说明中国当前的技术发展模式可能与欧洲类似。当然,仅就专利布局数量与专利持有数量进行对比并不能精准反映专利应用特征的全貌,需进行多角度、综合性的分析。

表2 “人类表型组”主要技术领域(基于IPC分类)分布1)Tab.2 Distribution of main technical field(based on IPC classification)of Human Phenome1)

表3 “人类表型组”专利布局排名前10位的国家1)Tab.3 Top 10 countries with source jurisdiction of Human Phenome1)

表4 “人类表型组”技术来源排名前10位的国家1)Tab.4 Top 10 countries with inventor location of Human Phenome1)

2.4 全球竞争态势

当前“人类表型组”研发领域的专利权人共有2649个,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较分散。对其进行的竞争态势分析包括综合实力与技术实力两方面,其中,综合实力包括专利权人收入、专利权人国家分布和专利涉案情况;技术实力包括专利比重、专利类别和被引情况。重点通过统计分析全球Top15专利权人(专利持有数量≥70件)的主要技术领域(技术占比≥10%)(表5),辅以可视化气泡图(图2)来解析其竞争态势。为方便分析说明,对气泡图添加象限。象限Ⅰ代表综合实力与技术实力均很强的区域;象限Ⅱ代表综合实力强,技术实力弱的区域;象限Ⅲ代表综合实力与技术实力均很弱的区域;象限Ⅳ代表综合实力弱,技术实力强的区域。对落入不同象限的专利权人从综合实力和技术实力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对落入象限界线不清晰的专利权人,通过其位置更偏向哪一象限来判定其所属象限,如图2中的诺华,位于象限I与象限Ⅳ之间,但更倾向象限IV,将诺华判定为位于象限Ⅳ,然后加以分析说明,以此类推。

强生公司位于象限Ⅰ,可被视为行业领军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公司整体资源和财富实力雄厚。该机构应加强对竞争对手的监测,主动采取保护措施确保行业领先优势,如抢先布局未来技术发展市场、自主研发,或抢先进行外围专利布局,形成先导或垄断机制。

德国默克位于象限Ⅱ,综合实力较强、技术研发实力较弱,有成为行业技术购买方的潜力。该公司在确定自己技术需要的基础上,可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如人员引进、仪器配备等)提升自主研发实力,或通过与所需技术的持有机构进行合作研发、企业并购等商业行为维持企业生命力。

法国生物梅里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德国拜耳、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及科迪华公司位于象限Ⅲ,各方面实力均处相对弱势,有可能是新型技术开发者或效仿者。这些机构需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表5 “人类表型组”全球15个专利权人主要技术领域列表Tab.5 List of the main technical fields of 15 worldwide patentee of Human Phenome

图2 “人类表型组”专利权人气泡分析图Fig.2 Bubble analysis chart of patentee of Human Phenome

位于象限Ⅳ的研究企业和机构数量最多。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在G01N 33技术领域具有绝对实力,侧重方法研究。国际大型生物医药公司如:罗氏控股、辉瑞、参宿制药、诺华,以及擅长分析测试仪器技术的赛默飞世尔公司,还有斯坦福大学和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所均落至此象限。这些机构的特点是技术实力强,可视为行业潜在技术销售方,应多加强与象限II潜在技术购买方的合作。此外,这些机构通常拥有众多专利,需要大量资本对所持有专利进行管理维护,企业可通过对核心专利的继代研发、非核心专利的转让出售等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维持机构活力。

3 “人类表型组”专利纵深剖析

3.1 基于核心专利文本聚类的技术分层解析

对13040件“人类表型组”专利依据Innography分析平台的专利强度进行核心专利筛选,得到365件强度处于80%~100%的专利,占专利总量的2.80%。对这365件核心专利的标题摘要进行文本分析,得到初始文本聚类图谱(图3)。

图3 “人类表型组”核心专利文本聚类Fig.3 Core patent text clustering of Human Phenome

核心专利文本内容(图3)主要聚焦:核酸、数据库、氨基酸、细胞群、T细胞和治疗方案。其中,核酸、氨基酸属于分子研究的重要物质,氨基酸的下一层级中有涉及到残基物质,指示代谢物。因此,分子表型即由基因表达、蛋白质和代谢物协同构成。细胞是继分子层后的重要研究层,依据下一层级的效应细胞、树突细胞以及扩大群等关键词说明:细胞表型不仅包括重要细胞的功能测定,亦包括重要细胞的分型分选和增殖培养。在氨基酸和T细胞的下一层级文本聚类中均出现神经紊乱,不仅说明神经组织直接与二者相关,也间接表明组织器官属于表型研究的部分内容。数据库下一层级的文本聚类显示:遗传数据、影像数据、分析算法、特征向量、表型鉴定和医疗保健。这些名词直观表明表型的最终鉴定是从遗传至影像各生物发展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多维度、跨尺度、多功能的测量而成,主要用于维护医疗健康。由此可见,“人类表型组”是集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为一体的分层研究,针对不同层级需用不同技术进行各维度的数据测量,最终解析表型含义,继而服务“精准医疗”。

3.2 基于技术功效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为深入挖掘“人类表型组”技术发展构成,采用专利技术功效图对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实现功效进行梳理和统计[16]。通过人工标引365篇核心专利的摘要/权利说明,按功效对专利进行归类,总结归纳形成“人类表型组”技术功效矩阵图(图4),气泡大小代表专利比重,气泡越大说明数量越多,具体数值显示在气泡中央。

图4 “人类表型组”核心专利技术功效矩阵图Fig.4 Technical efficacy matrix map of core patent of Human Phenome

由技术功效矩阵图(图4)可知,生物方面,技术集中分布在分子检测/测序、免疫检测、细胞培养和分离,运用以上技术主要实现方法优化、疾病诊断治疗预测以及表型的分型鉴定预测(侧重细胞、微生物表型)等功效;物理化学方面,技术主要包括质谱、光谱、磁共振和荧光等,在实现表型分型鉴定预测方面显为突出;数据库/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技术(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的运用主要为建立基因与表型关联、药物制备筛选、信息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医疗决策)和表型分型鉴定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除以上集中的技术点外,矩阵图也直观呈现通过分子测序技术研究表型与环境之间的关联问题,揭示“人类表型组”除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研究外,还涉及环境研究;纳米、可穿戴设备、味觉感受器和微脉冲雷达等尖端技术的渗透,可为人类表型相对宏观的组织器官的表型测量提供更多助力;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业已进入该领域,可实现模拟表型的功用。

综上,通过对技术功效的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除集合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环境等不同层面的研究,技术也是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领域的结合,深度佐证“人类表型组”研究的集成、多层多维特性。通过整张矩阵图密集程度凸显出该领域的研究已从对分子、细胞层面的微观表型研究逐步向组织器官、环境表型过渡,技术也从成熟的分子细胞研究逐步向组织器官表型测量及数据整合、智能识别过渡。以上变化是实现“精准医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变,值得引起科技工作者的注意与思考。

图5 “人类表型组”研究技术组成Fig.5 Technical composition of Human Phenome

4 “人类表型组”研究技术组成

依据引言中“人类表型组”定义,综合专利文献分析中对技术点的剖析和领域研究者的意见,归纳总结专利技术发展视角下“人类表型组”研究的技术组成(图5)可知,“人类表型组”研究是集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环境等在内的复杂研究。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与人体直接相关,相对看作一个整体;环境层与人体有直接,也有间接的关系。每层研究都有对应的表型、以及要测量这些表型需要的测量指标和主要代表性技术。其中,分子和细胞层面的研究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和根本,也是研究比较集中、技术比较成熟的层面,技术构成多为生物化学;相对宏观的组织器官层面的研究近年备受关注,技术构成偏向数理;环境层亦是近年引起注意的研究角度,在这里对环境表型的相关研究做进一步解释。“人类表型组”研究中的环境研究较为复杂,大体分为两层含义:一是人体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二是人体所在的大生态环境。针对疾病致病原的探究,这两种环境都需要被考虑在内。然而,本文图5所归纳的环境层研究更偏向人体肠道微生态环境,其测试指标通常为微生物,尤其是细菌这种代表性生物可以很好反映所在环境的有序程度。正常的人体,肠道菌群一般来讲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小生态环境,一旦发生病变或有其他微生物入侵,肠道正常菌群就会失衡,菌群组成就会被打破。通过对人体代谢物中细菌的16SrDNA(细菌专用)进行检测,之后与正常序列进行比对便可判断是否存在病变。诚然,对于第二种因大生态环境导致的病变,其研究路径过于复杂,在此不做详细论述。

综上,本文图5所归纳的技术组成是基于专利文献检索结果,并结合领域研究者的意见,从专利技术发展视角出发总结归纳形成的,并不完整,但足以让大众明白“人类表型组”集成哪些具体研究。通过疾病表型归因具体层次,可发现精确的病灶点,实现“精准医疗”。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本研究从专利角度着重挖掘与“人类表型组”有关的技术信息,通过技术传递的有效信息表明:

1)“人类表型组”专利发展近年总体呈上升态势;美国是该领域的主导国,我国在该领域具备一定研发实力;强生等国际知名企业处于行业领军位置;分子、细胞等微观层面的表型检测是该研究当前的基础和根本,也是技术发展相对成熟的领域,包括分子检测(如G01N 33、C12Q 1)、细胞培养(如 C12N 5)、医药配制(如 A61K 31)等,在以上成熟技术支撑下主要完成疾病疹疗预测工作。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正在往数字化(如G06F 19)、精准化、集成化范式倾斜,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趋势已有所凸显。

2)“人类表型组”研究是集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环境等不同层面研究于一体,多维多角度的大科学研究。相应地,其技术也由生物、化学、物理等多技术协同构成。以上研究使现今对疾病的诊疗更加细化,通过病变表型数据反推疾病发生位点,在已有的、非常成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技术手段上,结合正在兴起的计算技术,使检测趋于高度定量。还有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医疗数据库平台搭建等智能技术的兴起与渗透使个性化健康管理与维护变得可行。个人健康管理与维护普及化,使全民可以随时关心自身健康数据,防患未然。因此,以上科技的发展趋势正在试图告之人们“人类表型组”是复杂的集成科技,通过从微观上至宏观,再由宏观进入微观的定性定量、循环往复的研究,努力实现“精准医疗”,最终可能形成一条闭合发展的生物医药科技发展链。

5.2 启示

“人类表型组”被认为是一项野心勃勃的研究[19]。当前,各国战略层已纷纷将这一研究纳入战略支持计划,为这项研究提供“世界友好型”发展软环境。美国科学基金会2016年发布报告将“理解生命规则——预测表型”列入被关注的研究前沿之一[9],随后将表型研究纳入2018年公开的“2018—2022财政战略计划”[19]。2019年,针对表型研究的部分项目,美国科学基金会再次颁布详细的财政计划予以明确的资金支持[20,21]。同期,欧洲、加拿大、南非等国的各种公开战略报告已发布支持各种“组学”研究的相关政策。我国2016年颁布的《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国发[2016]23号)文件[8]、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的通知》(国发[2018]5号)文件[22],都为“人类表型组”研究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在良好环境的支持下,结合全文的技术分析,在此阐述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些启示:

1)统一、规范的技术体系和数据标准亟待建立

通过专利技术分析,已经明确“人类表型组”是大科学结构特征明显的研究。依据技术测量产生的大数据,将其整合分析疾病,完成“精准医疗”是这项研究的难点。技术标准如何统一,数据如何规范是现代学研界正在致力的工作。从科技情报研究的角度可知:学研界正在通过构建科技共同体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世界首个分子表型研究机构——英国国家分子表型组中心于2012年8月成立,主要研究主体是代谢物,通过测定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研究表型组模式[23],该中心正在搭建世界级的代谢表型交互平台。2016世界健康创新峰会成立“国际表型组全球网络”,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联盟,通过协调和统一代谢表型分析方法,以应对当前最为紧迫的全球性医疗难题,如自闭症、癌症、糖尿病、痴呆症以及肥胖症等[24]。

要想通过测量、收集全球不同人种的各种表型数据,完成数据整合与信息挖掘,探究致病机理,实现“精准医疗”,统一技术体系、规范大数据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各国科技人员正在以研究团队结盟的方式快速建立统一、规范的“人类表型组”技术体系和数据标准,唯有“统一、规范”才能“精准”。除此之外,学研界与企业界的联盟也不可忽视,已有不少国际知名企业亦开始致力该项研究,“大科学”正在带动社会各阶层的联动效应,这一效应值得科技情报人员跟踪与收集。

2)构建生物伦理安全体系

“人类表型组”研究的推进构筑在各层面大数据采集基础之上。生物学与医疗工作者在样本采集及实验处理过程中将不同程度面对生物伦理问题,如:数据的隐私性、能否用于实验研究等。这些问题亟需社会各界,尤其战略高层的关注、重视与配合,应由上及下逐步设立完备的伦理安全职能部门、颁布相关法令条例,为科研人员构建实验、数据采集、国际交流合作的安全实施平台,使科技发展在稳固的生物伦理安全保障体系下顺利开展。

3)生态环境与表型的关系或将是研究的新增长点

目前人类表型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人从胚胎发育到个体的遗传过程,而对于“人类表型组也是基因与环境以及二者互相作用产生的所有生物性状”的研究还不多:人类所处的宏观环境到底会对人类表型带来何种影响,以及两者之间到底呈现怎样的动态影响关系,从前文所述的专利技术中并未涉及太多信息,但这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研究角度。“除基因遗传外,环境对表型的贡献如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系统,这或将成为人类表型组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猜你喜欢

表型专利人类
专利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专利文摘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Ⅴ.表型选择与基因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