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故乡
2019-08-17文
文
如今,美丽的新农村拔地而起,幢幢青瓦白墙、造型别致的乡村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如同缎带的公路延伸向远方。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在那里存放着最重要的东西。那里有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那里存放着的都是心里最深、最亲的牵挂。
我的故乡在四川省东北部,一个群山环伺的小山村,那里的溪流切割着陡峭的山体,羊肠般的小径蜿蜒进大山的深处。记忆中,故乡曾经的贫穷让人感叹,而现在的变化让人倍感欣慰。
春节,我带着家人,从工作的城市驱车回到故乡。走在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上,白墙蓝瓦的民居让人眼前一亮。群山葱葱郁郁,溪流清澈见底,远近笑语相闻,恍如世外桃源。
记忆中的故乡原始而幽静,在大山深处,高低错落的丛丛树林环绕着一片片低矮的土坯房。每当夜幕降临,繁星满天,鸡鸭摇摇晃晃的归舍,炊烟便袅袅升起。煤油灯灯光点点,满院都是孩子们嬉戏的身影。
那时,没有电灯,更没有电视。吃过晚饭,一群孩子打着赤脚,枕着双手躺在稻草堆上,彼此讲述关于童年的奇幻梦想;或借着月光,搬张凳子,坐在院坝边的苹果树下,听大人们摆龙门阵。那时,我总是在爷爷、奶奶讲述的故事中沉沉睡去,然后被父亲粗糙的双手抱进里屋。
每逢周末或者假期,年幼的我也会被家里安排各种任务。放牛、拾柴、打猪草是孩子们的活儿。虽然直到小学毕业,我都没有进过县城。但是,煤油灯下成长的童年,有纯真善良的小伙伴、淳朴可爱的邻居,有滋养万物的土地。
当我到乡中心学校上初中的那一年,一根根挺拔的电线杆在山间被一排排竖立起来,一群群身背工具箱的安装队员,一会儿爬杆,一会儿拉线,干活的号子声响彻山谷,喜悦也在一张张布满沧桑的脸上舒展开来。
大半年后,村里通了电,家家户户告别了煤油灯。随后几年,修路队、宣传队、扶贫队,陆陆续续开进山里。在他们的带领和帮助下,乡亲们战天斗地,打通了出山的公路,推倒了土坯房,建起了砖瓦房,电视机、摩托车也进入了农家。
如今,回到故乡,漫步在故乡的路上,看着我曾经就读的小学校舍已经旧貌换新颜,曾经那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已变成了砖瓦楼房,原来尘土飞扬的小草坝变身为混凝土地面的大操场,校舍内外绿树成荫。在干净整洁、明亮宽敞的教室内,崭新的课桌整齐有序,还有三间为学生专门设置的午休间,孩子们再也不用趴在课桌上午睡了。图书室内中外名著琳琅满目,村里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天地。
还记得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村里还没有专门的小学校舍,所有的小伙伴们都挤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子里,屋内又黑又潮湿,地面坑洼不平,十几张缺胳膊少腿的书桌东歪西倒。破旧的小黑板擦得发白,写字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由于人多桌子少,很多孩子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桌子和凳子,没有凳子的小伙伴只能蹲在地上听讲。
夏季,暴雨连连;冬季,大雪纷飞。由于山高路远,山里孩子们要早早起床,顶着风雪攀山越岭走很远的山路去学校。有些孩子打着火把上学,山风吹拂,到了学校一个个成了大花脸。
那时候家里穷,一家人全靠自家那几亩地的收成过活,卖鸡鸭换回油盐钱,全家的收入只够供两个孩子上学念书。我的三个姐姐只能早早辍学回家干农活,她们稚嫩的肩膀早早地承担了本不属于她们的家庭压力。
如今,在政府的关怀下,村里的孩子们都有了上学的机会,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希望与梦想。行走间,偶见几个春节返乡的大人,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游玩,他们正向孩子们讲述着这间学校过去的故事。
我信步走着,看着对面的山坡,我想到了小姨。我的小姨嫁到了对面山上的一户人家。站在这里只要扯开嗓子大喊,对面就可以听到声音,但是要走过去却没有那么容易。想要到对面的山上,需要先顺着山路下到上千米深的沟底,再从沟底爬上山才能到,这一上一下就得三四个小时。听母亲说,有一次小姨家里缺粮,从娘家背了六七十斤稻谷,早上出门,深夜才到家,瘦弱的小姨在路上哭了……
那个时候,故乡没有通公路,村里的人想要建房子,运材料就成为了一项浩大的工程。记得家里第一次建房是在1995年,只是盖几间土坯房,全家老小齐上阵,挖地基、砍柴烧瓦。后来,我家建楼房,当时从村主干道到我家还有三四公里是没有公路的,水泥、钢筋、砂石、砖瓦、墙砖、门窗等材料全靠人工肩挑背扛,耗时两年多,新房才得以建好。
1996年,我出门务工,第一次坐上了去西安的长途班车。如今,我心中除了记得第一次出门的激动、兴奋外,留存更多的是对路途遥远的深刻记忆。那天,我半夜就从家里出发,步行十几里山路,来到村口到县城的长途班车招呼站,班车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颠簸了三四个小时到了县城,然后再转乘大客车到西安,一路走来,腰酸背疼。因为路途的不便,一年中难得回家一次。
后来,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到了故乡。致富先修路,政府给镇里和村里下拨了扶贫资金。成队的挖掘机、推土机开进了大山深处,乡亲们积极投工、投劳到筑基修路的工程中去,人人参与,日夜坚守,打通了承载山里人希望的生命线。
精准扶贫到山乡,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纵横故乡四邻八乡的通乡、通村、通户公路先后贯通,玉带般缠绕着大山。随之,水利、电力、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在故乡门前远望,河还是那条河,山还是那座山,不知不觉中,故乡却发生了蜕变。
如今,美丽的新农村拔地而起,幢幢青瓦白墙、造型别致的乡村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如同缎带的公路延伸向远方。商业点遍地开花,种养殖企业如雨后春笋,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百花齐放,乡亲们怀着舒畅的心情在田园里劳作,老人孩子在新农村广场上悠闲的散步。
从前,我的两个孩子总是不情愿随我回故乡,说有蚊子叮咬、不能洗热水澡。现在,干净整洁的楼房里,没有了蚊虫叮咬的困扰,网络电视里播放着精彩的节目,太阳能热水器让洗热水澡在农村不再是难事,孩子们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奔跑。今年,还没到暑假,孩子们便央求着我要回农村老家玩。
行走在故乡,路边绿树婆娑,微风习习,河流潺潺,染一路花香,看一路变化。从细微处,我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赶上了新时代的家乡人,也正健步迈向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