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注意三方面,远离手足口病
2019-08-17冯琼英姚男华
■文/冯琼英 姚男华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易发生于儿童群体,主要集中于5岁以下儿童,并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多是由肠道病毒所致。
临床表现通常为:厌食、口痛、低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的情况。大多数的患儿会在一周左右的时间自愈,而有的患儿却需要精细的治疗才能好转。
常见的并发症为:肺水肿、心肌炎以及无菌性脑膜炎等。
随着患病时间的推移,很多患儿会自愈,也有一些患儿会发展成重症,重症患儿会出现很多并发症,自身循环系统出现衰竭,所以针对手足口病,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一定要及时地诊断和治疗。
了解孩子患病后属于什么样的病情状况,我们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分类说明。
第一,一般的临床表现:厌食、发热、口痛、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后在疱疹周边出现红晕,无色素沉着,消除后无痕迹。
第二,重症的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迅速,常在发病后的1~5天就出现脑炎、肺水肿、脑脊髓炎或者脑膜炎等情况,还会伴随着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各自表现。神经系统常表现为精神差、易受惊吓、嗜睡、呕吐、眼球震颤、肌肉痉挛,甚至出现昏迷现象。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1.唾液传播:很多病毒和咽喉的分泌物会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孩子们在一起玩耍,难免会出现飞沫的情况,病毒也就随之传播。
2.饮食传播: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就是肠道病毒,而肠道病毒的主要扩散方式就是饮食。例如:不卫生的水和食物、变质的食物,都有可能将病毒扩散。
3.接触传播:孩子之间经常会交换玩具,而传递玩具就是一种接触性的传播方式。此外,餐具、毛巾、被褥等都有可能通过接触感染。病毒会存留于孩子接触过的很多东西上,如果其他孩子同样接触到该物品,就会增加传染的概率,这就是幼儿园、培训班等孩子密集的场所成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场所的原因。
手足口病在各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生。季节交替阶段较为频发,且传播速度较快,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做好防范措施。
二、手足口病如何护理
1.做好隔离工作,避免与外界接触:当小儿患有手足口病后,需要对患儿使用过的玩具、餐具、被褥、洗漱用品进行消毒。可以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后,用清水洗净,不宜浸泡的东西可以在阳光下曝晒消毒。同时还要减少患儿与健康儿童的接触,避免交叉传染。
2.保证室内的通风性,同时为患儿做好保暖工作:在患儿患病期间,不宜请外人来家做客;要保证室内的通风性,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降低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数量;同时还要为患儿做好保暖措施,此时的患儿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受凉会加重患儿的病情;家庭成员禁止抽烟,避免空气混浊而增加患儿的不舒适性。
3.保证干净整洁的饮食环境和食物卫生,同时保证患儿的睡眠量:多喂患儿一些温开水,并安抚患儿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患儿在患病期间胃口较差,不愿意进食,家长要为患儿准备清淡、可口的饮食,同时要保证食物的新鲜程度,禁止喂食辛辣、生冷、油腻性的食物。
4.发热护理:如果患儿出现发烧的情况,需要多让患儿喝水,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常规的药物和物理降温。
5.口腔护理:定期清理患儿的口腔,及时清理患儿的口腔分泌物,在饮食前后漱口,保证口腔的清洁,降低细菌和病毒的数量。
三、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注意个人卫生:告诫小儿禁止将手含在嘴里,同时监督小儿饭前便后洗手。
2.在幼儿园、培训班等小儿密集场所,要做好定期的消毒,如果有孩子患病,需做隔离处理,避免与班内的健康儿童群体接触。
3.对食物和水源进行把关,保证干净程度。
4.接种疫苗:临床上已经存在手足口病疫苗,且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很高,家长可为孩子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但疫苗只是起到预防作用,并不代表接种疫苗后对手足口病的病毒就完全免疫,孩子还是有感染的可能,所以家长还是要提高警惕。
5.多为孩子补充营养,多摄入维生素、钙质类的实物,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对孩子的玩具、被褥等进行定期的消毒,能有效地预防疾病。
希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帮助小儿远离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