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纸媒深度报道如何“力透纸背”
——以《苏州日报》为例

2019-08-17文/高

传媒 2019年14期
关键词:日报苏州深度

文/高 岩

在移动、可视和互动成为媒体传播主流方式的新时代,作为坚守纸媒阵地的报人们,仍然高度认同这样的观点——优质的内容是决定报纸未来生存的重大优势。而所谓优质的内容,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以往的“新闻纸”能否成功转向“观点纸”“深度纸”“文艺纸”和“创意纸”。

2018年以来,国内不少有影响力的报纸,在新一轮改版时都再次高举起“深度报道”的大旗。比如,《第一财经日报》在2019年元旦发布《致读者:深度决定未来》,称该报正在进行创刊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转型和改版,报纸内容将全面转向深度报道和优质观点。该报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资讯已经易如反掌,机构媒体的内容优势已经不再是日常新闻的采集和刊发,而是提供更多独家新闻、深度调查报道以及专业的解读文章。可见,深度报道还是国内外相当一部分主流大报在内容转型方面的主力产品。

深度报道内容蕴涵的“新闻硬核”

2018年5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推进《苏州日报》新一轮改版时,高度重视深度报道,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从体制、机制和表现形式上重新规划深度报道在整个集团内容生产链上的定位。今天,从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受众对专业新闻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纸媒,内容决不能只是及时告诉人们真相,还要提供更多的观察视角和方法、更多高质量的观点;决不能只是告诉人们当下政治经济领域、社会和市场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2018年年初,记者从《苏州日报》一则土地拍卖公告中获悉,苏州工业用地的出让年限打破原有50年期限,分为15年、20年、30年等不同的使用周期。记者分析信息后觉得这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而且对于加快土地流动具有重大意义。深入职能部门采访后,记者发现苏州土地管理部门在存量用地开发方面有很多创新做法。抓住“如何让存量用地活起来”这一新闻点,记者3月先写了《三维开发 让存量地活起来》的报道,再进一步挖掘采访内容后,总结苏州在土地的空间、存量、集约、时间四个维度上开发和利用土地的做法,11月写出了《“四维”生长 苏州探索“造地”新法》的深度报道,从多个角度剖析了这些创新做法的价值,探讨了苏州经验将如何在未来解决土地利用的瓶颈问题时发挥作用,以及存量用地开发利用的途径。特别是在报道中预见性地提到高效利用土地的回收,将成为增加存量用地的重要方式。这个观点在2019年5月苏州市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中得到了充分证实。

深度报道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参照大数据处理方式,可归为描述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指导性报道。而这些报道的素材,都必须要有个纯粹的“新闻硬核”,即便在移动互联时代,内容报道“新闻硬核”还是必不可少。

深度报道策划题材的“独特视角”

深度报道的成功案例,很多归功于题材策划的“独特视角”。换言之,深度报道的操作要具备较为开阔的视野和综合思考的能力,包括策划、采访和写作、摄制等专业素质和操作技巧,一语概之,就是“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至于策划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更是需要不断学习各类知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能做大,什么要选择时机……这些都需要从学习中来。而当选题策划确定之后,写得准、写得透、写得精彩,这三重境界步步递进,最后臻于圆满,实在不是简单的事情。作为职业新闻人,一方面要坚持追求独家题材,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角度和见解的独特、独到。

2018年12月7日,苏州中欧班列“苏新欧”试运行,《苏州日报》当天就推出了“七国媒体追跑‘苏新欧’”大型跨国新闻行动的系列报道。联合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的6家媒体,接力式追踪“苏新欧”,这在《苏州日报》历史上是第一次。系列报道除刊发在《苏州日报》和引力播APP上,还被六国的十几家媒体刊发、转载。当年11月,记者写了一篇苏州中欧班列“苏满欧”开通6周年的深度报道。在报道过程中,编辑获悉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首届进博会有关合作意向,苏州将新开一条中欧班列“苏新欧”。编辑意识到,上述题材和时间节点都非常适合组织一次深度报道。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最终确定从联合海外媒体进行“接力式”的方式入手,进行跟踪报道。在推出报道之前,编辑在苏州市侨务部门的支持下,专门向班列沿线的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发出约稿公函,对于报道角度和内容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在收到这些外媒的来稿后,又对稿件内容精心编辑,不断调整,比如,及时补约了法国(目前“苏新欧”尚未经过)《欧洲时报》的稿件,不仅反映出了“苏满欧”“苏新欧”等中欧班列已经和即将给沿线国家带来的深刻变化,更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巨大影响力。该组报道题材重大、抢抓时效、形式新颖,特别是通过海外媒体的视角,由点及面,全景式剖析苏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紧密联系,填补了报道空白。该报道获得了2018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

深度报道选取素材的“逻辑思维”

一篇深度报道,或有很震撼的事实,或有很好看的故事,或有很动情的人物。在这些看似复杂的新闻事实和逻辑结构中,把握住流畅而不矫情的叙事节奏,梳理出清晰而不琐碎的主题脉络,这个标准是不低的。记者在描述某种比较复杂的新闻事实的时候,容易陷入琐碎的细节。有时候甚至会丧失判断力,即无法判断所叙述的事实跟所要揭示的问题之间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事实和问题之间必须有逻辑关系,这样,读者才能在看完事实报道后,知道发生这些事实的原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媒体价值观。

2018年年底,苏州市首次发布工业企业“亩产英雄百强榜”。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在经济新闻中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记者认为,新鲜的是苏州这些企业究竟是靠什么“套路”荣登百强榜。在查阅大量背景资料后,记者最终确定了十家企业作为采访对象。在为期30天的采访中,记者深入这些企业,通过实地调查和大量访谈,挖掘企业背后的经验和做法,写出了《苏州制造业“亩产英雄传”——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百强”经验谈》。文章成稿后,反复精简浓缩至4000字以内,篇幅所限,只能“冰山一角”。但报道一见报,就有不少和记者熟悉的官员或企业家来索取没有见报的采访笔记。

可见,深度报道竞争的是素材搜集和素材逻辑。如果一篇深度报道由一根强劲的主线贯穿始终,那么每个部分都要有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文章必须有经得起推敲的推理过程,引用的事实都有出处和用处,这样读下来,读者自然会知道记者想揭示的真相。应当把每次采访都作为学习的机会,不仅是完成一篇报道,更要了解所涉领域内的运作规律,接触和认识其中的人,这些都是来自于市场和社会的原声素材,深入挖掘、勤于思考、长期积累,就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深度报道表现效果的“力透纸背”

在新媒体时代,真正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素材,或是能纵向掘进,或是能横向延展,纵横之间,就是深度报道的空间。过去限于条件,新闻讲究一事一报,而在大数据时代,超级链接式的数据包甚至数据库,可以极大丰富传统纸媒的报道形式和数据集纳。在报纸上,只要插入一个二维码,所有与该报道有关的音视频和相关数据都可以扫码获知。这种阅读体验,既可以让读者在纸媒端和移动端等载体之间自由切换,是“变化多端”的尝试,也能让纸媒有限的文字空间“力透纸背”,向无限的信息流拓展。让受众在最短时间最有效了解最大量的事实——主流大报应当积极谋划这种“力透纸背”式的深度报道,不断满足受众的知事权、知情权和知理权,才能真正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2018年5月,从记者报题的线索中,一个基层社区29岁的第一书记自编自演的短视频“书记主播”进入编辑的视野。记者对选题进行认真策划,精选角度,对稿件精细打磨3个月之后,《苏州日报》用整版篇幅刊发报道《“书记主播”让基层党建“网红”起来》。记者牢牢扣住“第一书记”“党建”“直播”“网红”等关键词,深入挖掘,“书记主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基层党建工作和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把党建元素引入群众非常喜欢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党建引领和平台传播的有效嫁接等细节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在此基础上,《苏州日报》融媒制作团队于当年8、9月间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产品,包括“苏报智库”微信公众号推送评论员调研文章、引力播APP拍摄并播放的视频短片、苏州新闻网网络专题等,充分运用了纸媒之外其他媒介渠道的强大传播力。“书记主播”成为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当年挖掘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之举的核心作品,被评为“2018年度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新事”。

2018年,苏州古城区获评国家“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实验区”。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古城区积极探索,努力发展IP经济、授权经济等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首个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应运而生,并迅速走红,成为当年享誉苏州甚至是全国的“现象级”创意艺术产品。把文学名著《浮生六记》搬上舞台,原本不算新鲜事。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为何能受到观众热捧?其对于苏州古城发展IP经济有何积极的影响力和意义?选题从这个角度切入就很有价值。在稿件采写的过程中,记者不仅梳理了此前多次采访该剧组主创团队时积累的素材,还围绕古城保护、文旅融合、IP经济发展等内容,写出了《四大代码打造“浮生六记”IP平台》的深度报道。《苏州日报》融媒视频制作团队及时跟进,拍出了一部9分多钟的视频短片《苏报微记录 浮生六记》,用镜头语言,把报纸言犹未尽的缺憾彻底弥补,把文字难以描摹的美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移动优先时代,深度报道的分众和小众趋势更加明显。普通的受众可能更喜欢平面式和碎片化的阅读。所以,在关注传播效果的时候,应当更加关注特定人群。这些人群的“画像”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更加关心政治和宏观经济形势,他们渴望了解政治、政策和社会发展能够提供的各种创业创新机会;二是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三是更加富有理性、建设性和社会责任感。要让报道打动这样的人群、影响这样的人群,对于报道的政策把握能力、题材策划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传播创新能力都是考验。但正因为严谨的政经类题材在把握和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这类内容产品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苏报融媒的深度报道和“苏州圆桌”“苏报智库”等本地新型传播媒介之间的内容共享和重组分发,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日报苏州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有些观赏鱼只能看不能摸
《绍兴日报》“人文新闻”的十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