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2019-08-16王晓娟
王晓娟
摘 要: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大学语文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的现状,分析教育戏剧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出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育戏剧的策略,以期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戏剧 高职 大学语文 策略
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者的重视。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与职业院校学生当下的生活相疏离,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在媒介时代,表演应用广泛,对影视明星的崇拜和模仿是高职学生常见的现象。高职学生刚刚走出少年、走向成熟,他们身上依然保留着儿童式的游戏天性,因此,教育戏剧这种游戏式、体验式的学习,更能契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适应媒介时代需求的教育创新。
一、教育戏剧的内涵和特征
教育戏剧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借用戏剧技巧,让学生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亲身体验学习内容,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中可以运用装扮、游戏、模拟等戏剧技巧。受此影响,西方教育工作者将戏剧这种艺术形式融入普通教育中。英国教师哈丽特·芬利一约翰逊(Harriet Finlay—Johnson)于1912年发表了《教育学中的戏剧方法》,被公认为现代教育戏剧理论的发端,她认为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的过程来学习表达的一种模式。教育戏剧是一种紧贴学生身心的教学,是认知活动和肢体运动的统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相对于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和知识内化的过程。教育戏剧活动融合了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教育戏剧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鲜见于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引入教育戏剧,是教学路径的一种创新。学生通过身心的体验领略知识和文化的意蕴,通过相互交流发现新的意义,发挥再创作的潜能,在实践中达到高职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实现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二、教育戏剧对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
教育戏剧的游戏性元素,契合高职学生的心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戏剧不是刻板地训练演员,不追求最终结果规范化的舞台呈现,没有固定的程式,比较自由,更多地具有游戏的性质,学生参与文本的改编,设计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场地也比较随意。这种游戏性的教育活动能唤醒一种积极的情绪,“游戏一般通过明显的自发、自愿和不可预测的性质,和伴随的快乐和愉悦的特征而被认出。”这种积极的情感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发挥学习和创作的潜能。
教育戏剧为高职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真实的和虚拟的双重情境。从社会学视角看,语言是一种行为,产生于社会交往,应用于社会交往,高职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社会交往中发展的。教育戏剧就是一种高度的社会化活动,为高职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语言情境。一方面,学生在探讨学习活动如何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与老师和同学多向互动磋商,进行真实世界的语言交流,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戏剧情境中,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对话,体验虚拟世界特定环境下的语言表达。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认为话语范围、谈话方式和谈话人关系构成特定的语域和语言情境,“掌握的语域越多,就越能够在众多语境中讲出得体的话”。
高职学生在教育戏剧活动中获取和强化了语文学科知识。戏剧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形式,剧本的阅读和写作是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之一。戏剧首先是语言的艺术,综合了对白语言、独白语言等多种语言形式,是口语和文学语言的结合,其语言节奏、故事情节、角色形象以及顺叙、倒叙、重复的叙述方式等,是文学鉴赏的重点,文学性是戏剧不可或缺的特征。对非戏剧体裁的文章,从文学作品到戏剧的改编,学生通过对比加深了对不同体裁作品特征的理解,在活动中对语文学科知识有了直接的体验。教育戏剧是大学语文课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活动,对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效果显著。
三、教育戏剧的应用策略
1.文本的选择和改编
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育戏剧的重要环节是文本的戏剧化改编。
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改编对象。受到教室、教时等条件的限制,场景、情节相对集中的文本比较适合改编表演。比如《红楼梦·宝玉挨打》一文,中心事件就是贾宝玉挨了父亲贾政的暴打及众人的反映,场景主要集中在贾政的书房和怡紅院贾宝玉的睡房,时间是夏季的午后至傍晚。情节集中,时空跨度不大,较符合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原则,时间、地点和情节具有整一性,课堂上比较容易把控。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细节,设计具体的语言和动作,制造戏剧张力。宝玉挨打后,薛宝钗前来探视,“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托”这个细节表明薛宝钗毫不掩饰对贾宝玉的关心,一路走过来甚至似乎有一点宣扬的味道,这与中规中矩严守礼教的大小姐薛宝钗平常的行为不符。教师可以在此处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略显张扬的动作看似一反常态,却正是人物一向行事周到的反映,药固然能治贾宝玉之伤,更能解贾母、王夫人等之急,薛宝钗的行为是对贾宝玉的关心,也是对贾母等的取悦。学生通过探讨,表演中把“托”这个细节化为具体的动作。薛宝钗进入贾宝玉房间后,“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地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这里薛宝钗遮遮掩掩,却又半句话让贾宝玉浮想联翩,此处教师点拨学生关注薛宝钗的小动作和丰富的表情,以便表演中能很好地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林黛玉也来探视,却是在太阳下山后悄悄而来,空着手,只是“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也不知哭了多久,在贾宝玉面前泣下无声,表演中要把握住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心疼和深情。林黛玉听闻王熙凤来了,立即躲开,生怕被其取笑自己对宝玉的情愫。这是不同于薛宝钗的另一种娇羞。抓住这些典型细节改编,戏剧冲突会更加立体和饱满。
2.角色的分配
教育戏剧活动中,对角色的分配可采用固定角色和轮流角色的形式。特定的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理解上会更为深入;而轮流扮演,学生可以体验多种角色,并且同学间的经验可以互相借鉴、分享。比如《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主要塑造了三个人物蒋干、周瑜、曹操,三人互相对比,摇曳生姿。蒋干出场时即口出狂言“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这是无知下的自负,既无自知之明,也无知人之智。见到周瑜后被点破此行的目的“为曹氏做说客”,他的表情是“愕然”,整个过程中这个说客竟不敢出一语相劝,逃离时的“潜步出账”反衬“昂然而来”时自命不凡的可笑。周瑜的典型动作和表情是“笑”,闻报蒋干来访时的笑,不是对老友重逢的欢欣,而是对送上门来的嘲弄和开心,喜于有了破解曹操水军的妙计;直至与蒋干见面多次大笑,层层设局,玩蒋干于股掌之上。曹操的表情是“怒”,疑中含怒,一怒之下斩杀两员大将,为了掩饰错误又故作镇静。学生按角色分组,同组同学一起讨论该角色的思想性格,设计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演后,不同的组交换角色,再行讨论表演,这样学生对三个人物的刻画都能掌握。
3.教师的身份转换
在教育戏剧活动中,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育戏剧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在戏剧之外保持指导者的身份,掌控教学活动的走向,使整个活动不会偏离主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是戏剧的表演者,扮演戏剧中的角色。教师参与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此时教师和学生身份平等,都是戏剧中的人物,学生消除了对教师的紧张和服从心理,从而积极主动思考,并把这种探索通过表演展示出来。
教师的两种身份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在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切换要自然而明显,不可混淆不清。教师可以用语言直接说明自己处于何种身份和状态,或者用道具、佩饰等做身份标志,也可以用所扮演的角色的个性化动作和语言表明自己进入表演状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进入戏剧情境参与表演,又要以恰当的方式回归指导者的身份,适时调整教学。教师身份的切换频率要适度,教师如果频繁地从戏剧中跳出,势必会打断表演,也影响学生的游戏兴趣;教师如果深陷戏剧之中,局限于某个角色,也不能纵观全局、对学生适时点拨、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毕竟表演是为教学服务的,教育戏剧不是正式的戏剧演出。教师身份的转换要视需要而定,使教育戏剧活动有序和有效。
四、小结
教育戲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大学语文的学习,有效解决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对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显著,有助于大学语文课程完成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使命。在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教育戏剧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付钰.国际教育戏剧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基于WOS的文献计量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2).
[2]Stuart Lester,Wendy Russell,周桂勋.儿童游戏的权利——世界范围内游戏在儿童生活中重要性的考察(连载之一)[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1).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中关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