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氏三兄弟故居探考

2019-08-16张召尊王林阁何洪岭

档案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张氏

张召尊 王林阁 何洪岭

在我国现代史上,出生于沧县杜生镇小垛庄村的张氏三兄弟(张申府、张崇年和张岱年)为社会革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申府(1893年6月—1986年6月),20世纪的传奇人物,中国著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之一(1921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张申府负责二人之间的联络、发展党员等工作。),周恩来、朱德入党介绍人,与毛泽东、蒋介石均有过较深的交集。张申府是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大哲学家之一(见《张岱年学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这个名字的翻译定名就是出自张申府之手。

张崇年(1904年5月—1994年2月),当代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方面成就斐然,著有《普通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译有《原子说》,其名字被收录在《中国科学家辞典》、《当代名人录》中。

张岱年(1909年5月—2004年4月),1936年撰写了名著《中国哲学大纲》,他是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哲学家、哲学史家,被尊为“哲学泰斗”。

沧县档案馆特色档案工作小组把张氏三兄弟列入重点研究对象。对三兄弟的历史资料广征博集,认真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沧县档案馆建立了“张氏三兄弟展室”,搜集了一百多册张氏三兄弟所著各版本书籍及相关资料。2018年初,工作小组决定对张氏三兄弟故居情况和幼年成长经历进行抢救性探考,为今后历史名人研究留下宝贵的借鉴资料。

故地寻访

杜生镇小垛庄村位于沧县境内西北方向,人口202人,张姓人口居多,另有刘、孙、马、陈、杨、史、黄等姓氏(见《沧县村落史略》2017年版),20世纪初的张家为地主大户,其它姓氏多为当时张家佃户、雇工,也有部分姓氏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烈士军属由沧县政府指派搬迁来此居住。

2018年3月15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沧县特色档案工作小组一行来到小垛庄村张道元家。张道元系张申府族孙,其兄张道兴为我国知名画家,曾供职于海军政治部。在这里我们约见了78岁的史坤秀老人,倾听他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陈年往事。他是河北省沧县水务局机井队退休职工,其外祖母是张濂的族妹。1934年,他祖父带父亲及叔父三人从外村来张家租种土地,居住在张家旧宅。1941年,史坤秀在张氏旧宅出生,以后一直在此居住长达40年。旧宅大约于1980年因不堪修理再用,原地翻建成新式住房,史坤秀长子一家在此居住至今。

老人对过去的事情仍记忆犹新,言语中不时充满了自豪:“幼年时,我常与伙伴们在这里玩耍,捉迷藏。院落可深了,只院墙就得5米半高,那是远近闻名的‘翰林院啊!在我们这一带可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故居原貌概况

从史坤秀老人的描述及翻看张氏兄弟的回忆录中我们约略知道,故居宅院应是张申府祖父建造,并参照了北京的四合院建筑风格。旧宅呈“日”字型,二进院落,但屋顶不是起脊式,而是平顶,房屋有的部位结合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治安状况融入了一些个人创意。

张家旧宅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座北朝南,南北42米,东西20米(按翻建后的住房大小实际测算)。从南看,青砖垒成的院墙5米半高,上边建有垛口,据说垛口是放置土枪防范盗贼用的。大门开在院东南角,门前是三级台阶,后由硬土填垫成一个缓坡,便于人员和马匹进出。门东侧下角建有排水口,俗称“阳沟”。青瓦垒就的门檐镶在院墙里面,与墙一体,门檐顶部距离院墙的最高处约2米。两个门柱突出墙体,门柱两侧下方是两个狮子造型的小石墩。大门是黑色的,只看大门并不显贵,这可能与主人行事低调的作风有关吧。

走进大门,门洞东西侧均向内扩展,用来暂放小件农具。再往里走进入前院,左拐一排门房,也称南房,共四间,两个开门。最西边一间单独开门,平时存放着些许杂物。东边三间中间一间开门,最东边紧挨院门的一间供佃户或雇工居住,三间中西边那间是一大间,冬季时当马棚用。前院不大,南北方向不到4米,西侧靠墙边建有马厩,用于临时拴喂马匹。

前后院由一堵墙隔开,墙中间建有一个二门,与正房的进门相对。据史坤秀老人回忆,二门楼建筑风格类似亭子式,门楼顶部青色瓦檐共两层,有序错落,飞檐四角翘起,结构精巧,有较强的观赏性。门楼北部两个棕色的圆木柱支撑,门内西、北两侧用木板隔挡,人员进出只能走东侧门。由此一来,前院的人员是看不到后院主人生活情况的。

走进后院,院中是一色的青色方砖墁地,整洁大方,东西侧各建有三间厢房,均为中间开门。西厢房门前建有三步台阶,张申府一家起先在此居住。东厢房开始放置生活用品等杂物,后来张申府的七叔婚后搬来居住。东厢房与正房东耳房的夾角处和西厢房南侧与中墙的夹角处分别建有厕所。院中依次错落着四个花池,里面常种些丁香、月季类的花草。正房是三正二耳式,俗称“二郎担山”。正房门前修有大青砖垒就的五步台阶,台阶推算共有1米高,台阶上面到正房门前的空间建有一个方型约10余平米的凉台,可供小孩们玩耍和家人夏天乘凉观景。正房建筑别致,青瓦房檐凸出半米,用来遮避雨水。正房共5间,中间3间比东西耳房要约高70厘米。房屋主体均用青砖垒就,门窗选用上等木材。正房和厢房的房顶均不是起脊式,是平顶,青灰抹平。小垛庄位于金丝小枣的故乡,农家都有在房顶晾晒小枣的习惯,这样得风得光,小枣干的快,更适合保存。到现在当地这种晾晒方式还保留着,所以这里农家住户的房顶大部分建成平顶。

张氏老宅的对面还有南院,占地比北院老宅要大,但住房修建的简单些,为生产用房,主要用来晾晒粮食、小枣,放置耕收器具、马车、饲养牲口等,也曾安排人居住。

张申府回忆中说记得祖母居住在正房,他和父母、姊妹及二弟居住在西厢房。张岱年回忆称,一家住北屋4间,南屋3间,南院还有北房3间,那时应是张岱年一家和七叔一家仍一起居住在这个大宅院里,当时家里人口众多,南院也安排了家人居住。一家人只有张申府两次新婚的时候才真正团圆过。张申府在旧宅里童年的生活是快乐、舒适和自由的,而张崇年和张岱年在旧宅里童年的记忆却多有痛苦和忧伤。

猜你喜欢

张氏
如果恐龙来到我们的世界......
张氏起居注
文坛巨匠归有光的正义情怀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女德”原来伴血色
晚清官僚张集馨的“两头真”
陆地棉张氏鸡脚叶标记系的鉴定与比较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
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