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
2019-08-16万小东
万小东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2
心肌梗塞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发生主要与冠状动脉堵塞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有关,会影响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最终导致其他脏器出现缺血性障碍。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以及胸痛等症状,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衰以及休克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发病率较高且逐年上升,多发于老年患者,对其身心健康均有严重影响,寻找快速有效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一 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
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症状,并且心肌损伤标志物先增高后降低或抑制处于增高状态;心电图变化提示存在新心肌缺血现象;经影像學诊断发现存在节段性心室壁运动异常或者新的心肌活力丧失;进行病理检查或者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内部存在血栓。
二 具体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心肌梗塞应该以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途径、降血脂以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为主,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3天,然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以及吸氧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以及呼吸的变化,对于休克以及低血压患者需要对其静脉压以及肺毛楔入压进行监测。
(一)药物治疗
患者入院之后尽快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在治疗前三天首先缓慢补液,保证出入量的平衡。然后为患者静脉注射小量吗啡或者杜冷丁进行镇痛,对于精神紧张以及烦躁不安的患者可给予其口服地西泮治疗。另外,若患者不能在90min内完成首次球囊扩张或者不存在急诊PCI治疗的条件就需要对其实施溶栓治疗,但要保证其不存在溶栓禁忌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h内需要及时采取溶栓治疗,为患者静脉注射溶栓剂,所选用的溶栓剂主要有尿激酶、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链激酶,采用溶栓治疗会出现出血或者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宜采用溶栓治疗。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为PC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该种治疗方式主要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进行,患者在90min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患者可直接进行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患者在发病12内也可直接进行PCI治疗,球囊扩张的过程中必要时需要置入支架,完成后可促进冠状动脉再通,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只处理与梗死相关的动脉。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来说,发病后任何时间均可接受PCI治疗,所以存在以上现象的患者需要在具有PCI条件的医院进行就诊。第二种手术方式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该种手术方式主要适用于糖尿病合并三支血管弥漫性病变患者或者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合并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
三 静脉溶栓治疗的优势
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优势较多,不但可改善患者的血供情况,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成功率较高,静脉溶栓治疗的目的就是增加冠脉的血液供应,进而缩小梗塞面积,防止心肌缺血面积继续扩大,在保证患者安全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该种药物无抗性,且可转化为纤溶酶,有助于降解纤维蛋白,进而取得较好的溶栓效果。相对于链激酶来说,尿激酶具有更显著的溶栓效果,所产生的不良现象较少,用药安全性较高,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可同时激活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可提高对血小板的作用。
结论:心肌梗塞起病较急且病情进展较快,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治疗方式较多,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均为有效方式,但对于耐受力较差的患者来说,手术在临床的应用则受到限制。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不但可改善患者的血液供应情况,还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概率,所造成的损伤较小,治疗成功率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所以在对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进行溶栓时要明确越早溶栓对患者心肌细胞的损伤越小,可有效提高冠脉血管再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