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研

2019-08-16陈丽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陈丽丽

摘要: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针对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即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长期一线数学教学,围绕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以下探讨。

1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学好基础知识

(1)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事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转变阶段,仍应重视运用实物、教具、学具进行教学,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立体图形,如果空间观念不强,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就会混淆。教师要重视实物、教具的演示作用,教学时可分为以下三步:一是让学生搜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二是用“切土豆”的方式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如取一个较大的土豆,切一刀切出一个平面,切两刀出来两个面、一条棱,切三刀出来三个面、三条棱和一个顶点……切六刀就成为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长方体(注意面与面要成直角);三是出示长方体的框架模型,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并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引导学生对照长方体框架模型指出相对应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知识学扎实。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都是教学重点,只有把重点知识放在突出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小学数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怎样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把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学扎实呢?关键要使学生弄清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李师傅3/4小时做6个零件,1小时做几个零件?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可以边讲解边画图,说明“李师傅3/4小时做6个零件就是1小时的3/4做6个零件,也就是1小时做的零件个数的3/4是6个,所以可列出乘法算式。

2教师引导探究发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法则和算理的形成。法则和算理是计算的根据,掌握法则和算理对于提高计算能力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法则和算理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算理和法则。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提问:如果把已知条件换成整数或小数应怎样计算?接着让学生根据整数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给例题列式。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从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法则中演绎过来的。

(2)概念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概念的形成。体积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时,教师先做实验:把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盛满有颜色的水,再取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根据上面的实验,学生发现水溢出杯外。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把两个杯中的石头分别取出来,問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应用题要让学生尝试解题,并要求他们讲思维过程。例如学生会说出先求用去多少吨,再用原来的总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就可以求得还剩多少吨。再启发学生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由此引导学生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直接计算出还剩多少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这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在数学各种类型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主动探究学习,不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玉华.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拔节生长——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可能性”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9(08):79-80.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