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联合振腹疗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观察

2019-08-16王淑伟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8期

王淑伟

【摘 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振腹疗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月我院就诊的将46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口服,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联合振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4周后对比两组胃排空率、血清胃动素水平,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胃排空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排空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82.6%,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振腹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半夏泻民汤;振腹疗法;糖尿病胃轻瘫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1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消化道并发症之一,该病主要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呕吐等,可引起患者血糖波动,不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同时由于患者纳食偏少,可引起代谢紊乱、营养不良,进而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目前西医主要采用禁食、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但疗程长,疗效有限,病人接受度差。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振腹疗法治疗本病2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住院的46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治疗组中女14例,男9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6.78±8.21)岁;最长病程7年,最短病程2年,平均病程(5.72±3.39)年。对照组中女15例,男8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52.36±11.21)岁;最长病程10年,最短病程3年,平均病程(6.44±2.23)年。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性别等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2组患者均予规范的降糖方案,予西药基础治疗加糖尿病饮食运动,使血糖控制在空腹<8.0mmol/l,餐后<11.0mmol/L。

1.2.1 对照组除基础治疗外,给予莫沙必利片,1片/次,3次/d。连续治疗4周。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联合振腹治疗,半夏泻心汤方药组成:姜半夏、党参各18g,大枣12g,干姜、炙甘草各9g,黄芩、黄连各9g,腹胀者加陈皮、厚朴各9g,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各9g,乏力气虚者加黄芪30g,以上诸药,水煎600mL,早中晚各服200mL。此外,给予振腹治疗,方法如下:施术者站在病人的右侧,将右手掌虚放在患者的上腹部,以内劳宫穴对应病人的中脘穴,掌根相对应病人的神阙穴,中指放置在病人任脉之上,食指以及无名指放置在病人双侧肾经,拇指以及小指放置在病人的两侧胃经。操作时,以腕关节为轴行屈伸运动,进而形成治疗部位皮下的震动,震动频率控制在400~600次/min,1次/d,5次/周,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胃排空率和血清胃动素水平检测。胃排空率采用标准试餐加钡条X线摄片方法进行检测。血清胃動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X线钡餐示胃蠕动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且X线钡餐示胃蠕动功能明显增强;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且X线钡餐示胃蠕动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检验采用χ2检验。以P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组胃排空率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胃排空率无统计学差 异,治疗后两组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 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 1。

2.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关于糖尿病胃瘫的发病机制目前说法不一,血清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胃壁微循环障碍、精神因素、Hp感染等均可能参与了该病理过程。胃动素对胃肠道的正常运动有重要作用,适量的胃动素分泌有利于促进胃肠道的蠕动,然而,当胃动素大量分泌超过生理需要时,可产生反作用,反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轻瘫表现。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伴随有消化期间综合肌电活动减弱,出现一系列胃轻瘫症状。同时证实了半夏泻心汤联合振腹可降低胃动素水平。本病属中医“消渴”兼“痞满”范畴,其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寒热互结于中焦所致。《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伤寒杂病论》云: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党参、大枣、甘草补气健脾。因此,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有双向作用。

振腹疗法一方面可通过其所产生的机械波刺激体内的组织器官从而产生生物理学效应,另一方面则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因素而获得化学效应,物理与化学两方面共同产生治疗作用。本实验所采用的振腹法以内劳宫穴对应病人的中脘穴,掌根相对应病人的神阙穴,中指放置在病人任脉之上,食指以及无名指放置在病人双侧肾经,拇指以及小指放置在病人的两侧胃经,振动时可同时刺激任脉、肾经、胃经三条经络,可达到健脾益肾调任之功效。研究表明,振腹疗法可良性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及HPA轴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程度,调节机体的整体状态。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联合振腹治疗可明显增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改善胃轻瘫症状,其疗效优于西药莫沙必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张后振,王京良.振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1221-1221.

吴会玲,娄侠,段立志,等.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观察[J].临床荟萃,2014,29(7):8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