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药对小儿外感发热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019-08-16陈宝钦杨小娇
陈宝钦 杨小娇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多见于婴幼儿期, 西医临床经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如布洛芬与乙酰氨基酚等, 与物理降温配合很快即可达到退热效果, 但是很容易导致体温降了升、反复性发热[1]。中医认为, 大热之后容易耗气伤阴, 津气亏伤, 并且常遗留食欲差、咳嗽、腹胀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为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2]。为进一步分析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 本次研究主要选择到本院就诊的外感发热患儿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不同中药对其进行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2018 年1~12 月就诊的120 例外感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患儿体温升高至38.5~39.5℃, 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流涕、头痛等症状。将患儿随机分为Ⅰ组、Ⅱ组与对照组, 各40 例。观察组中女16 例, 男24 例;年龄0.5~9.0 岁, 平均年龄(4.23±2.14)岁;平均体温(38.96±0.18)℃;根据中医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12 例, 气分证28 例。Ⅱ组中女14 例, 男26 例;年龄1.0~10.0 岁, 平均年龄(4.67±2.29)岁;平均体温(38.97±0.19)℃;根据中医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11 例, 气分证29 例。对照组中女15 例, 男25 例;年龄0.8~10.0 岁, 平均年龄(4.55±2.31)岁;平均体温(38.92±0.21)℃;根据中医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13 例, 气分证27 例。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双黄连口服液(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32021020)治疗, <1 岁患儿3~5 ml/次, 2~3 次/d;1~2 岁患儿4~6 ml/次, 2~3 次/d;≥3 岁患儿10 ml/次,2~3 次/d;体温>39.5℃或有高热惊厥史患儿, 可临时用退热剂, 1 个疗程为3 d。Ⅰ组给予银翘退热汤进行治疗, 方剂组成有生石膏20 g, 银花10 g, 大青叶、知母、连翘、柴胡、藿香各6 g, 生大黄5 g, 上述为7 岁患儿的常规用量, 各味药剂量应结合患儿年龄、病情轻重等合理调整, 如患儿体质虚弱则去大青叶和大黄, 另加党参6 g, 1 剂/d, 煎成大约150 ml,共分成3 次温服, 1 个疗程为3 d。Ⅱ组给予小柴胡汤联合蒿芩清胆汤治疗, 方剂组成有贯众与芦根各15 g, 柴胡、青叶、青蒿、山枝仁、黄芩各10 g, 陈皮、半夏、枳壳、滑石各6 g, 甘草3 g, 1 剂/d, 用300 ml 水浸泡30 min 后煎熬, 水开后6 min 进行1 次过滤, 根据此方法熬2 次, 混合2 次药液后约300 ml, 共分成6 次服用, 50 ml/次, 1 个疗程为1~3 d。
1. 3 疗效判定标准[4]
比较三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有关标准:痊愈:服药24 h内体温即至正常状态, 各项症状均消失;显效:服药48 h 内体温即至正常状态, 临床症状多数消失;有效:服药72 h 内体温即至正常状态, 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无效:服药72 h 内体温未至正常状态, 甚至出现加重现象。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Ⅱ组为95.0%(38/40),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与Ⅱ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n(%)]
3 讨论
发热属于一种机体防御反应, 但是高热或持续性低热,可能引发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有关功能紊乱, 进而表现为失眠、头痛与惊厥等症状, 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儿的生命, 尤其是婴幼儿[5]。中医学认为, 引起小儿发热的因素有很多,按照病邪与证候特点不同, 可将其分成外感发热、内感发热两种类型, 以外感发热居多。究其发热本质, 阳盛则热, 邪气郁及阳则发热, 临床上除了对因治疗之外, 常按照该病的病机特点与临床经验, 选择清热解表与发汗解表等中药, 起到祛邪与退热的效果[6]。
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双黄连口服液治疗相比, Ⅰ组银翘退热汤治疗与Ⅱ组小柴胡汤联合蒿芩清胆汤治疗的效果均比较好, Ⅰ组、Ⅱ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外感发热为外感温热疾病的范畴, 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复合药方中, 柴胡是发散风热药,黄芩为清热药物, 半夏为止咳平喘药物, 枳壳则起到利尿作用, 贯众清热解毒, 青蒿清虚热, 陈皮护胃, 滑石利尿通淋,甘草补虚补气, 诸药联用可起到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清肝胆血热等作用。因此Ⅱ组患儿采用小柴胡汤联合蒿芩清胆汤治疗, 获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另外根据银翘退热汤含小柴胡汤、承气汤即银翘散方义, 将解表化湿的藿香与退热作用显著的大青叶加入其中, 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在患儿病势尚未扩张之前, 及时给予泻火通腑药物, 可明显控制住其病情进一步发展, 此外药方中生大黄可以起到通腑泻火的作用,只要不存在脾虚泄泻即可使用, 因此, 本次研究中Ⅰ组患儿给予本方治疗后, 起到了很好的退热效果。
综上所述, 在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治疗中, 采用银翘退热汤或小柴胡汤联合蒿芩清胆汤均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