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2019-08-16田晓波
田晓波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导致的心肌炎性病变,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患病人群以儿童为主, 发病时会对患儿的心肌造成较大的损伤, 且对患儿的健康水平及生长发育水平等各个方面均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对本类患儿对于治疗水平的需求较高[1]。黄芪注射液在本类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明确, 但不同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本研究就黄芪注射液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7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8 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9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0 例;年龄3.0~13.5 岁, 平均年龄(7.8±1.3)岁;病程2.5~9.0 d, 平均病程(4.9±0.9)d;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型:轻型患儿22 例, 重型患儿7 例。观察组中男18 例, 女11 例;年龄3.2~13.7 岁, 平均年龄(7.9±1.2)岁;病程2.0~9.5 d, 平均病程(5.0±0.7)d;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型:轻型患儿21 例,重型患儿8 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分型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病毒性心肌炎治疗, 给予抗病毒、营养心肌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以黄芪注射液10~20 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 1 次/d, 治疗10 d 为1 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CK、LDH)水平。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患儿治疗后的病毒性心肌炎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结果均正常;有效:患儿治疗后的上述病毒性心肌炎评估与检查结果方面均改善;无效:患儿治疗后的上述病毒性心肌炎评估与检查结果方面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10 d 分别采集两组患儿的空腹静脉血,血标本离心后取血清部分, 进行心肌酶指标水平的检测, 由检验科工作经验丰富者进行操作检测。然后统计并比较检测结果。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20,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发生头痛1 例,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观察组患儿发生恶心呕吐1 例, 皮疹1 例,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两组患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2,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2. 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患儿CK、LDH 水平分别为(210.12±35.63)、(220.38±40.63)U/L, 观察组患儿CK、LDH 水平分别为(211.01±35.58)、(221.01±39.98)U/L。治疗后5 d, 对照组患儿CK、LDH 水平分别为(198.98±28.41)、(207.84±26.35)U/L, 观察组患儿CK、LDH 水平分别为(172.65±25.35)U/L、(192.01±23.15)U/L。治疗后10 d, 对照组患儿CK、LDH 水平分别为(180.32±26.10)、(198.78±22.59)U/L, 观察组患儿CK、LDH水平分别为(160.12±18.75)、(172.53±19.83)U/L。治疗前,两组患儿CK、LDH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5、0.059, P>0.05);治疗后5 d, 观察组患儿CK、LDH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24、2.430, P<0.05);治疗后10 d, 观察组患儿CK、LDH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85、4.703, P<0.05)。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肌受损明显, 因此本类患儿的心肌酶水平多升高, 且随着疾病的控制, 其表达水平可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中与病毒性心肌炎相关的治疗研究, 心肌酶的水平是重要的疗效评估指标[3,4]。临床中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研究较多, 其中多对黄芪注射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但与此同时, 其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就黄芪注射液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儿中治愈者17 例,有效者5 例, 无效者7 例, 总有效率为75.86%(22/29);观察组患儿中治愈者25 例, 有效者3 例, 无效者1 例, 总有效率为96.56%(28/29)。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220, P<0.05)。治疗前, 两组患儿CK、LDH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5、0.059,P>0.05);治疗后5 d, 观察组患儿CK、LDH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24、2.430, P<0.05);治疗后10 d, 观察组患儿CK、LDH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85、4.703, P<0.05)。对照组患儿发生头痛1 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观察组患儿发生恶心呕吐1 例,皮疹1 例,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两组患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2, P>0.05), 因此肯定了黄芪注射液的应用效果与临床安全性。这可能与黄芪注射液对于受损心肌的抗氧化改善作用及血供改善作用有关, 同时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抗病毒效果的发挥[5-8], 故综合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黄芪注射液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安全性也较高, 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