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无偿献血的因素
2019-08-15苏玮何博黎美娜梁雪开欧阳剑戚艳萍唐棣
苏玮 何博 黎美娜 梁雪开 欧阳剑 戚艳萍 唐棣
[摘要] 目的 了解献血者人群特征及影响献血的相关因素,为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低危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合理的组织方案。方法 在2017年12月10日—2018年6月25日对广州市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献血行为均具有影响(P<0.05)。结论 影响献血者参加献血的群体特征与决定其是否参加献血的因素多样化,了解献血者和非献血者对献血的需求,继续提高采血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优化献血服务、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扩大低危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 献血者;利他主义;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5(a)-0164-04
尽管现代医学高速发展,但是仍未发现能够完全代替血液的产品,所以献血者是血液的唯一来源,采集充足和安全的血液一直是几乎每个国家的挑战,而自愿无偿献血者则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血液来源。因此,了解献血者和非献血者的特征及影响献血的因素将有利于招募献血者。广州血液中心是全国采供血量排行前3的机构,由于临床输血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广东省于3月31日起全面取消互助献血,因此机构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省、市政府陆续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以缓解供血压力。国内很少有研究同时分析献血者和非献血者,国外研究是在发达国家进行,这些国家的民众普遍认为献血是一种自发的,常规的和普通的社会责任,国内和西方人民的对无偿献血的态度差异很大[1]。由于新政策的施行,献血者和非献血者的献血观念均可能发生了变化甚至影响献血者招募和献血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对象分别是献血者和没有任何献血经历的非献血者。经广州血液中心评估和授权,我们得到每位参与者的同意,且所有参与者均在18周岁以上同时心智健全,能独立完成问卷的阅读及填写;所有问卷均匿名。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设计了两份自填式标准化结构化问卷:一份为献血者问卷,另一份为非献血者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多项选择题和一道开放式题目。两种问卷中,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最佳献血环境和献血时间、献血前食品、纪念品种类、推广和招募献血方式等问题是相同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在献血者问卷中包含了献血次数、献血服务满意度和献血动机等问题;而非献血者不参加献血的原因和他们最想了解的事项均包含在非献血者问卷中。2017年12月5日,在北京路流动献血点进行了试验性研究,对调查方法进行预测试,估算献血者和非献血者的回应率,并检验问卷的适用性,试验性研究效果良好,并对不足进行改进。2017年12月10日—2018年6月25日实施正式研究,对广州市献血者和非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2]。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数据分析使用SPSS 23统计软件。分类资料计算其频率和百分率;计量资料使用均数与标准差(x±s)描述;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使使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n(%)]比较使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无效问卷(缺失值超过整张问卷的50%)或答案明显矛盾的问卷将被排除在外。有效问卷中的缺失值将不被计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调查总共收集到1 100份问卷,620份(56.4%)来自献血者,480份(43.6%)来自非献血者。32份(5.2%)献血者和30份(6.3%)非献血者问卷为无效问卷(缺失值超过50%或答案明显矛盾)并被排除在外。因此,我们分析了1 038份问卷,包括588份(58.8%)献血者和450份(56.6%)非献血者问卷。其中,40位(6.8%)献血者和71位(15.8%)非献血者归类为在校大学生,548位(93.2%)献血者和379位(84.2%)非献血者归类为非大学生。
2.1 调查對象献血者和非献血者的人群特征
表1汇总了所有参与者的人口学变量,因缺失值的存在,故一些值的总和不等于1 03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献血者更可能是年龄较大的人(调整比值比:1.55,95%可信区间:1.33~1.80,P<0.001),男性(1.30,95%CI:1.00~1.68,P=0.041),非大学生(1.88,95%CI:1.17~3.02,P<0.001)或者较高学历者(1.30,95%CI:1.13~1.49,P<0.001)。在献血者中,181位(30.8%)曾经献血1次,128位(21.8%)献血2次,93位(15.8%)献血3次,52位(8.8%)位献血4次,131位(22.3%)献血5次或以上。男性献血者比女性献血次数更多(P=0.032),献血者年龄越大献血次数越多(P=0.010)。非大学生(P<0.001)或高学历者(P=0.041)与献血次数成正比。
2.2 献血者和非献血者调查中影响献血的共同因素
2.2.1 最适合的献血环境、献血时间和献血食品 共有1 026(98.8%)位参与者(献血者与非献血者,下同)给出了最适合的献血环境的答案(参与者可给出多于1个答案),其中,589位(57.4%)参与者认为血液中心最适合献血,423位(40.8%)认为流动采血车,385位(37.1%)认为固定采血屋,164位(15.8)认为上单位采血,7位(0.7%)选择其它,包括2位非献血者指明“上门采血”。非献血者比献血者更接受广州血液中心作为最适合的献血环境(67.5 vs. 49.1%,P<0.001),而献血者则更愿意在流动献血车(53.5%vs. 26.0%,P<0.001)和固定献血屋(42.4%vs. 31.6%,P<0.001)。更多参与者选择早上10~12点为最适合的献血时间,而选择“献血点开放/服务时间不合适”作为不献血理由的非献血者,更愿意在下午4~6点献血。献血者与非献血者选择的献血点心相似,最受欢迎的是牛奶、鸡蛋和面包。
2.2.2 最适合的献血纪念品 共有1 029(99.1%)位参与者给出了最适合的献血纪念品的答案(参与者可给出多于1个答案),共有654位(63.0%)参与者选择“手机充值卡或羊城通”,361位(34.8%)选择雨伞,还有336位(32.4%)选择“意外和疾病保险”,献血与非献血者选择的最适合纪念品的比例高低排序一致。表2为Logistic回归分析参与者的特征与选择最适合的献血纪念品的关系。结果显示,女性、年龄较大、教育程度较高和献血次数较多的参与者偏爱“手机充值卡或羊城通”作为献血纪念品。
2.2.3 宣传和招募献血者的有效方式 有668位(64.4%)参与者给出最有效的宣传方式的答案。图1显示,所有参与者、献血者和非献血者选择最多的最有效招募方式是“流动采血车宣传”。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最佳招募献血者方式比例排前3的选项与参与者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更多女性和年龄比较大的参与者认为“电视”是最有效的宣传方式;而更多女性作为“流动采血车宣传”是最有效的招募方式。
2.2.4 开放式问题 共有75位(12.7%)献血者回答了开放式问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均强调提高公众对无偿献血认知的重要性,血液中心还需要增加献血点和改善用血和用血报销政策;无偿献血知识应加入小学课本;血液中心应该为多次献血者提供有价值的礼物,而不是只有奖牌和证书;献血记录应当全国联网;全血的献血间隔期应该缩短为4个月;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参加献血活动来支持献血的安全性;献血者和献血者的家人,包括父母、配偶、子女、祖父母、孙子女和兄弟姐妹,都应该享受免费用血和优先用血。
3 讨论
3.1 献血者的献血动机
了解献血的动机对招募献血者、血液采集和宣传献血尤为重要。动机方面最关键的是同理心和利他主义,这是刻画献血者最好的心理学变量。帮助病患者,或称利他主义,是该课题中最多献血者选择的献血目的,这与先前的一些研究相符。尽管存在着文化上的认知或宗教信仰的差异,但利他主义仍然是献血的主要目的之一。此研究同时表明,献血原因也包括各种复合的因素,例如适当的自我激励等。因此,献血活动应针对不同人群的多个方面宣传,而不是单纯的利他主义宣传。
3.2 性别差异的影响
女性所占的献血比例较男性低是由一些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3],如血红蛋白水平低,更高的献血不良反应(如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怀孕与哺乳期导致的暂时不能献血—这有可能会使她们在分娩后不再参加献血[4-5]。因此,铁水平的测定可以增加女性献血的数目,因为采用这种方式后,我们必定要向女性作出适当的解释,告知她们只是暂时不能献血,并鼓励她们在血红蛋白提升到正常水平时是可以参加献血[6]。为更好地保留那些不确定是否再次参加献血的女性献血者,我们应给予女性献血者更多的关心,以鼓励她们继续参加献血,并在将来成为固定献血者[4]。
3.3 献血次数的影响
献血次数越高的献血者更容易因为利他主义而再次献血[7];相反地,献血次数较少的献血者更可能因为不愉快的献血经历而不确定是否再次献血[8]。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对初次和二次献血者花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如更仔细和更谨慎地评估献血者的情绪,在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给予更细致的护理,以防止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鼓励他们再次献血。
3.4 检测结果的通知
短信是最常用的血液检测结果通知方式,献血次数多的献血者已习惯这种方式。但是,占第二大比例的选项是电子邮件,而先前的一个西方研究也显示电子邮件是一种有效的招募新献血者的重要沟通工具,而献血者更喜欢用电子邮件进行回应[9]。血液中心基本不会使用电子邮件来做无偿献血宣传或招募,因为电子邮件在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及国外,所以电子邮件地址不是血站献血登记必填的项目,而且出于安全和保护隐私考虑,并不会使用电子邮件通知献血者检测结果。为加强对献血者的保留和招募,中心不断开发更多新型方式通知献血者,现在除了用短信通知检测结果外,献血者还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公众号和广州血液中心官方网站自助查询。此方法可推广至全国血站。
[参考文献]
[1] 李翠莹,游协丹,练栩辉,等.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及动机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786-787.
[2] Riahi S,Mei IL,Idris FB,et al.Evaluation of red blood cell indices related disorders among eligible blood donors at the university putra Malaysia(UPM)[J].The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2015,46(5):911-917.
[3] Morris A. Blood donor motivation: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young male donors[J].Educational Journal,2011,34(5):123-126.
[4] Madrona DP,Herrera MDF,Jiménez DP,et al.Women as whole blood donors: offers, donations and deferrals in the province of Huelva, south-western Spain[J].Blood Transfusion,2014,12(Suppl 1):s11.
[5] Misje AH,Bosnes V, Heier 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sentation rates,deferrals and return behaviour among Norwegian blood donors[J].Vox Sanguinis,2010,98(3):241-248.
[6] 雷敏.固定采血點与流动采血车献血反应比较 [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48(3):344-346.
[7] Zhu Y,Xie D,Wang X,et al.Challenges and Research in Managing Blood Supply in China[J].Transfusion medicine reviews,2017,31(2):84-88.
[8] 毕岐勇,王华,王志丽.无偿献血者献血注意事项知晓率及献血动机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9):786-787.
[9] 陈锦艳,何军,黄晓莹,等.广州油罐车爆炸事故后广州市响应应急招募献血人群特征调查分析[摘要].中国输血杂志,2012,增刊(24):8.
(收稿日期:2019-00-00)
[作者简介] 苏玮(1985-),女,广东广州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采供血护理及血液安全质量控制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