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学具

2019-08-15韦晚霞

读天下 2019年2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对我国教育环境带来全新挑战,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参与程度,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学具,丰富课堂,为课堂提供多种元素,结合多种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学具作为参照物,将使用学具与不适用学具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分析,总结课堂教学结果,合理提出使用学具进行教学的意义,并根据实际运用效果制定使用策略及方法,为其他教职人员提供参考数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具运用

小学教学过程是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要的教学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质量,提高整个教学部门对小学教育的重视度。有关部门需要适当结合多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提高教学课堂的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行业发展速度。适当结合多种教学学具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过程,有关教育部门需要适当给予资金支持,保证整个教育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展开小学教学过程是社会对教育机构的要求,为了更好进行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进行小学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频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培养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对学习环节的兴趣度。为了更好进行多种教学过程,活跃学生思维,有关教师需要在小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速度。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具运用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偏重于“动脑”,创造性地动手很少,因此,主管创造性思维的右脑一般处于“休眠”状态。自制学具紧密结合教材,灵活机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不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创造性思维物化。在动手过程中,还要不断对原有设计进行修正调整,这样就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加协调,大大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中如果只靠教师口头说理和乏味的分析,学生很难理解,运用自制学具就可以把一些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的、易懂的常识,能较好地处理好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复杂的数学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自制教具给了学生以很大的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奇思妙想,尽情发挥。

(四) 自制学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制学具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以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合理运用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具操作正好可以促进学生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转化和发展。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从各方面去了解、解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并且喜欢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其有意识记忆的发展。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教学效益有显著提高。同样一节课,同样的内容,利用学具和不利用学具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用。

(二)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和转化。因此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要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而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小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

(三) 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是能够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的,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 加强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教学道具,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活跃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用学具完成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由抽象到具体,赋予抽象学习内容以具体形象,给予学生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焦玮玮.浅析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J].学周刊,2018(13).

[2]徐万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才智,2018(6).

[3]梁俊德.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7).

[4]李艳君.讲求策略,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5]刘刚.谈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4(9).

作者简介:

韦晚霞,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保安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