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声”的语文课堂有声有色
2019-08-15马满红
摘要:“功利”性语文教育及其语文课堂的“无声”、沉闷是当前语文教师遇到的最大困惑,本文着力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及激活学生情感体验的角度让“无声”的语文课堂有声有色,让学生爱上语文,让语文重现其自身的魅力。
关键词:无声;有声有色;激发;情感体验
当语文只是教师和学生重视升学和成绩的“功利语文”时,语文便失去了它原有的人文之美,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这样的语文课堂只会走向“无声”沉闷,走向单调乏味,也让学生们讨厌、害怕甚至完全放弃语文。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让这种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重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亚里士多德又言:“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而学生正是有了对语文的惊异、好奇,语文课堂才不会安静无声,不会枯燥乏味。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新”激趣,活跃课堂气氛。一堂安静、无声、沉闷又千篇一律的语文课就如同读一部平淡无奇的作品,看毫无新意的表演。这样的课学生怎会有兴趣听,又怎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者应是一个有着高度意识的创新者,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能善于出“新招”吸引并带动学生充分融入课堂进而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思想交流的平台。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气氛,才会变得有声有色。鲁迅说过:“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而我选择了革新,这个“新”体现在教师有“出奇不意”的教学方式。如在解释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何表达效果时,更多的教师只是结合过去学过的相关叠词有音韵美和增强感情的作用去讲解。即使学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毫无兴趣,且学生对这些语言往往只知表面不知其如何表现音韵和作者情感,更无法把握叠词的内在灵魂。而此句叠词又不是一般的叠词,它是由几个叠词连用,其情感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所以出“新招”,即把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音律“咚咚……”当作敲门声,让学生自己敲门,先敲两声“咚咚”,再连敲三声,接着连敲四声,再分析这三个不同次数的“敲门声”。而四声或更多声有一种压迫感,所以这四个重叠的音调,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压迫感。而李清照的这句连用了七个叠词,还是六个字的叠词,体现出她内心独特的人生体验,更衬托出她命运的悲凉。这样的“新招”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学生想去探究她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内心情感的一种强烈欲望,有了学生的这份好奇,课堂气氛就变得非常活跃了。可见,以“新”激趣,能够打破常规,能够匠心独具,能够不断掀起课堂的高潮,能够让课堂充满生机與活力,能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跳跃的思维和闪动的灵魂。
二、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让课堂有声有色。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主体角色一旦被激活,学生参与课堂的求知欲和表达意愿就会充分表现出来。如在教学《六国论》时,在了解六国被灭原因前,先简介六国和秦国的兵力状况,再鼓励学生做一个小军事家,对六国破灭、秦不战而胜的情况进行分析。同学们活像一个军事家积极讨论起来,在总结提问时,又争着举手发言,正确地说出六国破灭、秦不战而胜的原因,又懂得利用天时地利去分析。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着新知探索的乐趣,不仅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无限的潜力,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的眼睛,抓住这个闪光点要不断地赞赏、鼓励,让他们能用阳光般的心情和充满自信的姿态去迎接一切挑战。如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时,提了一个问题:在文本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一个平时不爱说话,成绩靠后的学生主动回答:“他是一个浪漫的人”,很多学生不太信任他这样的回答,发出了一片嘘声,此时此刻他最需要鼓励,于是,可以这样评价他:我想只有内心充满诗意又浪漫的人才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独特的作者,而你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人。后来,他成为课堂上发言最活跃的一分子,成绩也突飞猛进。因此教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尤其对后进生更重要。教师的一颔首,一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赞语,都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只要教师用足够的耐心去坚持这份真诚的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要想突破“无声、无趣”的语文课堂状态,就要巧用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教师可巧设问题以激发他们更多的潜力意识,让他们能够绽放无限的智慧火花。如在教学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评价其中主要人物性格时,跳出平常习惯性的提问“男女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有什么性格”,可如此提问:“你觉得文本中美好的东西是什么?”一抛出这问题,学生便积极讨论,他们不但会思考去品赏兰芝善良、知书达礼、貌美又忠贞还有自尊的一个美好形象,还会用心灵体会男女主人公那段凄美忠贞的爱情。又可以适时用鲁迅的话:“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的。”这在无形中给学生传达了美不只是一种绚丽让人高兴的东西,它也可能是一种凄怆的美,这样让我们学会如何对待美。所以巧设问题可让学生在智慧的碰撞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思想、有文化、有灵魂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有声有色。
语文是国语,它承载着深邃的思想和中华民族绚烂的文明和智慧。而语文课堂正好给语文这一精神内涵的传承提供一个最佳舞台。要想这样的课堂褪去“无声、沉闷”的外壳,就需要教师施展灵活的教学艺术去展现语文本身的魅力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成为课堂主人的学生在智慧与激情中就会产生震撼,语文课堂因此才会变得有声有色。
作者简介:
马满红,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