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2019-08-15曲露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发展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多元;初中语文;语文课堂;优化
七年级是初中生正式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极强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语文教学应用的价值。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挖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情况,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优化初中语文课堂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
一、 激趣设疑,引導主动探究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强烈,尤其是七年级的初中生,他们常常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保持的时间并不会很长。所以,如何把握七年级初中生的性格特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就成为了语文教师必须要分析和探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采取激趣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比如:在《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常识,体会诗中山与海的含义,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问题:你有理想吗?你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如果可以实现,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了。紧接着,在学生完成课文的朗读之后,笔者提出了问题:诗分成了两节,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不能概括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吗?这些问题就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和分析的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环节中,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自然会加强。
二、 给予空间,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那么就一定不会有创造。所以,从初中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开始,教师就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比如: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情感。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了文本内容,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想象和描绘出紫藤萝的样子。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就在脑海中构建了一幅关于紫藤萝的画面。这就是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展现。紧接着,笔者为学生展示了紫藤萝的图片,引导学生再次根据图片,描绘了紫藤萝的美好和绚烂。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挥,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实现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文章内容。同时,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且,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声形并茂的语言进行表达,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从而将学生带到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服务。
比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照片,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了各个季节的特点。其次,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济南冬天的景色,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视频,按照“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文本内容。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就能够找寻出济南冬天的特征,明确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将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地方的冬天进行了比较。这时,学生就能够具体地感受到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在此环节中,学生也就能够具体地体会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喜爱。
总而言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分析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学规律,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要采取激趣设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推动高效语文课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春蕾.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97+99.
[2]廖小松.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教学策略[A].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
作者简介:
曲露玲,辽宁省凤城市,辽宁省凤城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