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资源包
2019-08-15姜蒙华
摘要:让每个孩子爱上语文课、期盼语文课,进而喜欢上语文,喜欢语文老师,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追求及终极目标。怎样用现有的教辅资料,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资源包;教辅资料;目标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资料多如牛毛,实际上语文老师真正用起来的参考资料只有教参而已,教参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的确对我们的教学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每个学期学生和老师人手一张的资源包,里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字词盘点、视听欣赏、游戏乐园、知识拓展四部分,却被我们束之高阁。一边是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资料,让家长老师眼花缭乱;一边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很大利用空间却被我们打入冷宫的资源包,其实如果巧妙运用资源包能丰富我们的课堂,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 重视资源包,拨开资源包上的蒙尘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利用资源包,抽出点建立起联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重新充分认识资源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火花,使学生体验到学语文之乐、学语文之趣。
我的资源包应用的方法主要有:
(一) 选
首先,确定本节语文课资源包的“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可以是:资源包里的视听欣赏、字词盘点、游戏乐园、知识拓展,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点,将教材文本中的符合教学目标的“精华”筛选出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板块的重组、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预设等。
(二) 联
根据资源包的“中心点”,将文本和生活中与之相关联并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选编进来,以丰富“中心点”的学习内容,开拓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三) 整合
围绕资源包的“中心点”,将选编的相关学习材料理清序列、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教学模块,有的放矢组织教学,以达到预期的语文训练目标。
根据资源包的模块内容,我常用以下几种活动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一) 视听欣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优美典型的文本,我通常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视听,让学生在资源包的抑扬顿挫和浅吟低诵中领悟言中之情、体悟言外之意,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汉语语感,在画面欣赏中进入情境,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到资源包的巧妙之处。
(二) 字词盘点
资源包中的字词盘点板块,有认认写写、日积月累、听听写写,期中认认写写板块能通过生字笔画的演示,引导学生对字体的结构、写字要求进行反复探究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识字教学变得形象生活,特别是本学期的资源包对认认写写中的生字,进行单页呈现,更人文更便于操作。
(三) 游戏乐园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经常有意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在玩中思,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更吸引学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上几种活动方式并不是单一呈现的,而是根据教学需要相机选择、交叉进行、灵活运用。
二、 确立“听、读、写、玩”四步曲式的语文课堂结构
语文资源包进课堂遵循的原则是“视听入境、模拟促写、玩中掌握”。依据这一原理,我确立了“听、读、写、玩”四步曲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听,就是视听欣赏。播放视听欣赏时坚持三个字:听、看、想。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欣赏课文及资源包中配备的动态图片,通过听,使既使学生领略朗读的优美,也可以通過配备的图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主旨,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读,就是诵读。在孩子们欣赏完资源包的领读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懂文义,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引导学生就课文某些词语、句子、段落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就是书写。最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儿童语文靠的是“示范”》。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写的。关于写字教学,资源包所起的作用就是示范作用,从笔画的演示到结构的观察,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发现汉字书写是有笔顺规则的“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先里面后外面”。必须按规则、按笔顺书写汉字。关注特别容易发倒笔的字。如:一年级上册“口、火、山、了、里、果、比”这些字学生特别喜欢发倒笔。这时候,资源包的笔画演示,起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动笔前,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笔画顺序,比老师说一千道一万的效果好上一百倍。
玩,就是在课堂中游戏乐园的运用强化知识点。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讲授轻活动,课堂上老师讲了太多的课文分析,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缺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效率低下,费事费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资源包,通过游戏乐园模块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玩中用,在玩中学,玩学结合、相辅相成,提高了语文课的学习效率。
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听、读、写、玩”四个环节交叉进行,灵活转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利用语文资源包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了我们语文课堂的吸引力,不仅解教师的资料泛滥无从选择的燃眉之急,更激发教师探索“资源包”的热情,也必将迎来语文课堂的拔节期。
作者简介:
姜蒙华,浙江省江山市,浙江省江山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