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分析

2019-08-15黄平

读天下 2019年25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重要性初中语文

摘要:新课改提倡“以人为主”展开教学,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与学习潜能,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针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入手,对存在的现状与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主体;重要性;现状;策略

初中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能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自觉积累丰富、优美的词句,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高效、和谐、有趣的课堂教学,使被动的学习态度得以改善,积极参与、交流与互动,不断深入地扩展学习认知,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初中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基本的就是掌握好基础知识,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便于跟着教师的思路,梳理知识的侧重点,注释难以理解的字词,从而在大脑形成系統、连续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精神层面。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讲究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学习态度,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增加学习知识的积累,在日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现状

(一)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单一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都是偏向于知识的讲解,极少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这种“单向型”的教学模式,过于规范、被动与沉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很容易被传统的学习思维所束缚,养成认真听讲、做笔记以及按时完成学习作业等习惯,间接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循规蹈矩的学习极易失去学习的动力,长时间如此下去,不仅会对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且无法擦出学习的火花,成绩慢慢地滑向下坡路。

(二) 对学习缺乏兴趣

初中课文大部分偏向于事理说明文,对于这类文体,学生往往会感觉知识纷至沓来,一时难以适应,因事理说明文的事理比较抽象,要理清说明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毋庸置疑是一种挑战。由于,教师忽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疑难的问题都是一带而过,阻碍了思维的拓展延伸,不仅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地提升,而且间接扼杀了主体意识的发挥,形成的学习能力水平偏薄弱。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

(一) 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他们积极响应、分享学习心得。因而,教师需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强化,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活跃性,自觉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踊跃发言,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由于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所以,教师教学本课时,首先应该讲解一些物候知识,及影响物候来临几个因素的顺序,促进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以便发现与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然后,引导他们纵观全文,让学生方便、准确地理解文中的内容要点,进一步训练学生抓住事物的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从而增强语言感悟、概括等能力。

(二) 鼓励大胆质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句话说的是,对学习要有怀疑精神,懂得“疑”,才会真正思考与学习。由此可见,越是敢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学习知识,而且能发展创新性思维。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激活思维的同时,勇于发表自己的学习观点。如,教学《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由于本文旨在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出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让他们先思考、体会、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强大力量、富有情趣的科学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意识,并在质疑中留心观察生活,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地思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科学意识,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从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 构建和谐、有趣、高效的课堂,进一步发展学习主体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又是发展主体意识、提高学习质量的主渠道。因而,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有趣、高效的课堂,善于倾听学生的学习感受,在教学中对积极表现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反应迟疑的学生给予信心与鼓励,使之愉快、轻松、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如,教学《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进一步反复读诵、熟悉文章的内容,并认读生字与注释,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把有难度的句子翻译与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并尝试翻译全文。同时,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 结束语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勇于创新,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王颖君.试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教学[J].教师,2017(20):22.

[2]滕金凯.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7(10):28-29.

[3]李晓红.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03.

作者简介:

黄平,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中学。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重要性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