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教学工作中落实政治精神
2019-08-15韩静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能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教学工作,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需要学校及教师全面重视。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学校及教师教学方向的关键因素。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组织完善政治工作,向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渗透政治精神,并将其与教学中心工作有效融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师生德育精神发展,还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育;有效落实;开展策略
小学阶段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学校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教育战线中开展教育活动、落实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政治精神的有效渗透有着重要推促作用。在小学教学中加强政治工作,根据学校实际夯实精神,找到教学任务与学生发展“两不误”的平衡点,有效落实政治工作的前提下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一、 把握《意见》精神,更新政治教育新观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期。在这个阶段加强政治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办学方向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重视加强中小学政治工作,把握《意见》精神,不断更新政治教育新观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把握《意见》精神,更新教育理念是小学教育事业有效开展的根本保障。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全面研读《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领会和把握《意见》中体现的关于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精神,在丰富学校政治工作内涵的前提下理解其根本点、关键点、着力点,在充分了解八项基本职责和各类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引导教师坚持德育为先,以《意见》精神为准,有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加强师资建设,推动校风学风有效发展。
二、 加强教师培训,打造全方位学习型政治组织
学校党组织成员由教师组成,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对学校发展方向和重大问题决策有重要的监督作用。近年来,党员教师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制度的规范制约工作迫在眉睫,都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能够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安排,创新多种形式构建全方位学习体系,在促进教师修养与专业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比如,考虑到教室平日的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线下+线上”的学习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党章、研读十九大具体内容和精神,并结合学校和教学实际谈感受、谈体会,在线下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上,还可以邀请老党员进校给教师讲党课,并鼓励青年教师踊跃加入党组织中,在线下完成理论性知识解读讲授后,让党员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完善学习,科学安排集中测试时间,让教师在家利用网络完成测试,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政治学习活动中,还可以分为不同特色教学,除了请党员教师进行专题授课,还可以让教师自主解读,在培训会上合作探究,组织分阶段知识讲解,每组教师领取不同的教学任务,在研讨会上进行讲解,其他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问题,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三、 开展多彩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能让党组织内的教师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推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效进行。通过在工作实践中开展多彩的政治活动,将政治精神渗透到活动实施中,能有效实党员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多彩活动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中,能有效落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比如,针对教师,我们可以组织师德、政治学习的心得体悟演讲选拔,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学习政治精神;在将政治精神内化于心的同时,还可以在校园中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在多种实践活动中融入政治精神,在丰富自我认知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以语文学科为例,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外,就可以针对全校师生展开征文比赛,让学生实践考查,走访革命老兵,或另取视角开展写作,可以是电影观后感,可以是走访革命圣地感悟……在这样的活动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激活政治机制,促进政治精神的有效落实是党的建设总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充分体现。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实现政治工作和育人工作的深入融合,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全面发展的保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够充分把握《意见》精神,更新政治教育新观念;加强教师培训,打造全方位学习型政治组织;开展多彩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在多种角度完善落实政治工作,促进校园生机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玉芳,张淑艳.开展学校政治特色活动需要理清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0(18):79-82.
[2]姜文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政治工作[J].学校政治与思想教育,2010(15):19-20.
作者简介:
韩静文,安徽省阜阳市,安徽省临泉县陈集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