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

2019-08-15郭将许泽庆

海南金融 2019年6期
关键词:外部性市场化创新能力

郭将 许泽庆

摘   要:本文基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依托于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当市场化程度较低时,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受到抑制,总体呈现负向影响;当市场化程度得以提升时,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将得以有效发挥;当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其促进作用将会有所减弱。因此,各地区应该在加强相关多样性结构建设的同时,在“有效市场”基础上发挥“有为政府”激励创新的作用。

关键词:相关多样性;Jacobs外部性;地区创新水平;市场化指数;门槛效应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9.06.003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9)06-0025-10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与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无论对于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还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尤其在当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背景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每个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指标。如何提升地区创新水平,如何挖掘地区创新潜力,成为每个地区日益关注的焦点。

然而,中国许多地区依靠自身比较优势(如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参与国际价值分工,发展地区专业化产业,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支撑地区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以较高的经济效益受到追捧,类似“专业化之城”的建设曾经一度成为潮流。在长期依靠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带来一段时期的增长后,该地区将逐渐丧失创新的动力,陷入“资源诅咒”或“比较优势陷阱”的路径依赖困境之中,从而限制新增长动力的产生,在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亟需做出改变。

创新的本质是一个新组合产生的过程,而多样化的产业布局意味着地区拥有不同产业差异化的知识、技术与管理模式,一旦实现跨产业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就能有助于激发地区技术的重组创新与新产业萌发的潜在动力。这种跨产业间的互动与交流是否能够真正在多样化布局中得以实现,其作用是否能够充分激发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是首先需要明晰的关键所在。相关多样性产业布局是在多样化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实现技术替代性或互补性的多样化产业结构。其布局特征以技术相关为纽带,近年来成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界的焦点,也为本文思考多样化结构如何实现地区创新提供了论证基础。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相关多样性如何使多样化结构下的创新提升成为可能?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依托怎样的条件?在政策制定中政府又该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文献综述

产业多样化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绩效的积极作用已经受到广泛讨论,大多数研究认为,拥有多样化产业的地区能够充分享受到Jacobs外部性的正向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在同一地区,当许多不同产业集聚时,将使得不同类型的知识、信息与技术跨产业交流、碰撞,从而获得知识与技术的重组,最终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若多样化产业间没有认知上的临近度时,Jacobs外部性将很难实现。Frenken(2007)等结合已有研究,将产业多样化进一步划分,相关多样性被描述为存在技术相关性的多样化产业布局,为进一步探究多样化的作用奠定了新的基础。目前,关于相关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关注于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相关多样性的多样化特征以技术相关性为纽带,相比于一般多样化结构,相关多样性产业间以共性知识为交流基础,得以实现差异化知识与技术的跨部门流动与融合,在实现现有知识或技术扩散的同时,激发新知识与技术的创造。依靠这种技术外部性,知识创新范围的扩大显著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Saviotti 和 Frenken(2008)依据OECD国家的实际数据得出结论,相关多样性通过技术外部性促进生产率的显著提升。Bosma(2011)等以荷兰40个地区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相关多样性对于制造业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大于服务业。其他如土耳其地区的经验研究、我国李福柱与厉梦泉的实证检验,都证明相关多样性对于地区劳动生产率显著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另一个层面的研究集中于相关多样性对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驱动作用。一方面,相关多样性结构使得劳动力技能存在跨部门间的技能相关性,有助于劳动力实现高效率的跨部门流动,促进就业质量的改善,同时实现地区较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相关多样性结构使得一个地区的知识库不仅多元化,更存在互补潜力。技术、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不断引导信息与知识跨越不同的产业边界,实现强大的知识溢出,并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性重组。Bishop 和Gripaios(2010)在Frenken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相关多样性对英国各行业的地区就业增长率影响,其结果显示相关多样性促进了地区就业的提升。Hartog等(2012)对于芬兰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Dogaru(2015)等将泛欧洲地区按城市规模进行分区域检验,发现相关多样性对就业有显著正向效应,其结论与Cortinovis和Van Oort(2015)对于欧洲整体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

对于已有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相关多样性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于地区生产率的提升,还是对地區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促进作用,其机制主要还是通过相关多样性产生的创新效应发挥其作用,而现有的研究鲜有直接分析相关多样性对于地区创新水平的作用机理。虽然存在部分研究分析了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但这些研究的具体对象都是以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市场体制为研究假设和前提。在我国特殊的分权制制度与渐进式改革的思路下,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依然产生着巨大影响,且不同地区之间市场化程度呈现显著差异性。事实上,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差异将影响市场经济主体创新活动的发挥,有必要重新审视相关多样性结构的具体作用,充分考虑相关多样性产生创新效应的实际效果。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相关多样性以技术相关性为纽带,使多样化产业实现关联的可能,对地区创新水平存在正向效应。

一是相关多样性结构促成了本地多样化产业“知识库”实现融合创新的可能。由于创新不是凭空的,若依靠相似知识或技术的交叉组合,有可能实现创新,这一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产业间的企业主体完成。一方面,地區跨产业间的企业存在资源共享、要素互补与技术相关特征,其互动交流相比于一般的多样化结构存在更大的Jacobs外部性,诱导差异化技术与信息跨越不同的产业边界,实现重组与升级的可能。不同部门的技术依靠相关性的存在,将更容易研发出新的技术,促进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一旦地区发生跨产业的企业并购与重组,企业间的技术改造与研发过程中将可以有效利用不同产业间的技术相关性实现新技术的创造与研发,创造出新工艺与高技术产品,避免了技术研发过程中新的搜寻过程。如果不存在知识或技术来源,企业往往面临较高的风险和较高的沉没成本,其创新搜寻过程要想在认知距离较远的产品上有突破,往往成功率较低。相关多样性则提供了一个促进地区企业实现高效创新活动的条件。

二是相关多样性的结构有效避免了专业化带来的地区认知距离过近与过远的问题,有利于创新性产业的萌生与发展,这一过程的发挥主要依靠跨产业的劳动力流动来完成。“干中学”实现的学习效应不仅提高了同产业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更依靠跨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实现高效率的创新结果。一方面,相关多样性结构下的劳动力技能将实现跨产业间的技能相关或相似性。当劳动力在地区不同产业间流动时,相关性技能将使其更易于适应新的岗位,节约技能培训费用、学习陌生技能的时间成本。其新岗位的“干中学”还能运用一部分原有经验进行新旧专业技能的融合,通过实践、应用激发新技术的创造。另一方面,这些在跨部门企业流动的劳动力,其多样化技能的积淀更容易促使其激发创业意识,依靠技能相关性重新组合多样化技能,萌发新产业的诞生。这些拥有多样化技能,又能实现技能融合的劳动力,成为地区流动的“创造性血液”,激发着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

但相关多样性结构中主要经济主体的创新行为必须基于一个较为开放、自由与竞争的市场化环境。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企业与劳动力将处于一个政府主导性较强的制度环境中,企业的投资、劳动力的流动将不可避免受到地方政府投资与建设战略的影响。在中国,地方政府拥有多种干预市场主体活动的经济与行政权力,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扭曲、项目审批与许可发放等权力。政府与地区经济主体常常存在创新与投资偏好不一致的情况,地方政府官员由于“晋升锦标赛”、有限任期的限制,偏好于短期风险低、收益快、周期短的项目,与地方官员任职期间利益不相容的、长期导向的创新性投资难以进入地方官员的效用函数。一旦政府确立投资与支持政策,将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诱导与改变企业原本的创新性投资方向,支持新项目及特定企业的发展。

政府这种干预行为将对地区创新形成两方面后果。一方面,受到支持的企业投资与发展方向,并非企业一开始基于市场Jacobs外部性与知识溢出激发的创新性投资方向。受到政策干预扶植的企业,本身缺乏自生能力,必须长期依靠税收优惠与补贴、信贷支持等。这一结果滋生企业的寻租行为,扭曲企业决策,挤压企业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政策的倾斜将金融等资源偏向政府意愿的投资方向,依靠市场外部性与研发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将缺乏必要的金融、要素资源支持,降低这些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且政策的不当干预还将引发投资潮涌和体制性产能过剩。这些都使得相关多样性的溢出效应与创新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反而对地区创新能力产生干预性的抑制作用。

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可以预期,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创新能力将发挥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若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干预较强时,政府偏好与市场主体偏好产生的冲突将反而对创新产生抑制作用,以此可以提出第一个理论假设。

假设1: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负向影响。只有当市场化程度逐渐上升到一定空间,政府的强干预得以消除时,相关多样性才会对地区创新能力呈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

但市场化程度也并非越高越好。相关多样性结构中无论是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与新技术创造,还是跨产业流动的劳动力创业创新行为,最终创新成果的实现仍旧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有为政府”的角色。经济主体的创新成果需要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的支持与相关软硬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需要政府的合理干预与支持。因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市场化程度高到一定程度时,虽然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创新能力仍然呈现正向作用,但其正向作用将减弱。

四、模型设计与估计方法

相关多样性对于地区创新能力的作用随地区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可能存在门槛区间,在不同区间将呈现不同的结果。为了避免对市场化水平的人为划分带来实际偏误,Hansen(1999)发展的门槛面板模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划分区间,有助于探究不同市场化水平下相关多样性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差异。本文首先为单一门槛的设定,并随之拓展到多门槛模型。单一门槛模型的设定如下:

五、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变量说明

1.核心解释变量。Frenken等最早界定了相关多样性,并采用熵指标的方法计算指数,表示相关多样性的大小。在Frenken的基础上,借鉴李福柱与厉梦泉的思路,依据我国的产业划分方法,细化到三级产业进行计算。在工业部门内三级细分产业的RV熵指数以每一个二级产业部门内各三级产业熵值加权和来衡量,具体求解公式为:

其中,Hi,j为求解RV指数的过渡公式;Pj,k为i省(市)第t年某二位码产业j内三位码产业k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地区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Pi,j为i省(市)第t年某二位码产业j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地区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n为区域内所有三位码产业,m为区域内所有二位码产业;RVi,t即为第t年i省(市)的RV指数。以现有研究为基础,本文以工业门类下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与纺织业等共计41个三级细分产业作为检验RV指数的样本产业进行计算。该变量在实证过程中用RV表示。

猜你喜欢

外部性市场化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湘潭市农地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