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高校与职业教育衔接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9-08-15邱东于微波张秀梅
邱东,于微波,张秀梅
职业教育-本科衔接培养模式是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实现吉林省高教强省战略目标,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的“立交桥”。通过强化职业教育与本科高校的密切合作,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明确职业院校在衔接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引导职业院校主动积极地优化教学管理,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本科院校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职业教育-本科衔接培养模式畅通了职业教育升入普通本科的通道,有利于保证专业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探索系统化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有效机制,对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1]。
一 实施背景及意义
(一)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需要大批高技术创新型技能人才(包括高技术工人)。而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就显得十分迫切突出[2]。通过对近些年自动化专业就业市场的调研,发现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容量大,就业面宽,尤其是电类、机械类和计算机类一直被人才市场列为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而这些相关专业也恰好是各级职业教育中办学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一些专业,这些专业择业的岗位较多、机会较多,深受学生青睐。通过职业教育-本科衔接模式的培养,学生择业后专业提升空间将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规划目标。
职业教育-本科衔接模式不仅能培养大批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弥补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不足,还可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职业教育-本科衔接培养模式也构建了一座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完善了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人才发展途径创造了一条可行之路。因此,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的衔接,是直接指向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服务社会发展输送大批理想人才[3,4]。
吉林作为老东北工业基地,智能制造、电子、汽车、石化等正在成为支柱产业。生产设备向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评价制造装备的优劣的重要指标。故工科专业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衔接模式可充分利用本地区高、中等教育的优势,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建设,大大提高专业人才的学历层次及专业技能水平,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二)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加快本科办学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相继建立了技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一线提供了大量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十二五”期间形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迫切要求创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本科衔接模式把职业教育的层次从专科提升到本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需要[5]。就当前现状而言,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办学的严酷现实与生存困难已是有目共睹,解决现状的核心便是“提高培养能力,多出优秀人才”,以保证学校及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得到可续性提升,而职业教育-本科衔接培养模式正是达成这一理想的有力手段。对于职业学校及特定专业的发展来说,是对单一与陈旧模式的开拓与创新,不仅能提升职业院校及专业的办学层次,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相应固定的专业生源,提高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免除了学校及专业建设的许多后顾之忧。
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一贯制培养,可以形成职业院校与合作高校双向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共赢结果。职业院校可以成为普通本科的后备力量,促进职校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使职业院校更有工作动力,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优化教学管理、完善各项服务,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和层次不断努力工作。另一方面,普通本科的教学也可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进一步了解社会、企业的就业需求,完善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等环节建设,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校及专业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 保障条件
(一)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过硬的办学条件是实施职业教育-本科衔接培养的有力保障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南湖、林园、北湖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2.2万余人,学校设有17个学院,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中工学专业26个,其中机械、自动化、化工、材料、计算机等专业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学校始终坚持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发挥工科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创新,多年来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是吉林省最大的综合类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建有汽车、机加等10个实训中心,45个理实一体实训室,99个校外岗前实训、就业基地,可保证本专业学生各类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开展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长春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试点项目单位,与长春工业大学等三所省内知名高校进行了职业教育-本科衔接。2015年以来学校扩大了职业教育-本科试点规模,通过职业教育-本科模式的扩充,学校的办学模式由原来的三个增加到五个,学校招生数量连续多年雄踞全省中职学校榜首。
(二)国家及省教育厅相关政策是推进职业教育-本科衔接模式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促进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已是我国推进教育改革的重任,国家已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如:进一步完善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大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健全了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包括国家助(奖)学金制度、学费减免制度、助学贷款等,这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导向,政策措施的颁布与实行,将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本科衔接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经济发展所趋,符合社会和学生、家长的需求。
(三)实现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是落实职业教育-本科衔接模式有效实施的可靠保证
通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一体化培养,实现资源共享,可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促进优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在师资上将互兼互聘、加强联系,在实习实训设备等教育资源上实现共享,这样的举措将大大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教育成本,实现双方学校的互惠互利。
三 实施方案与措施
(一)结合试点院校和专业的特点,定制专门的职业教育-本科培养计划
在本科阶段教学中,应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在制定培养计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采取与高考入学学生不同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学生在职业院校阶段的学习实际,因材施教,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补充部分高中课程等预备知识,同时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和专业创新能力。
为保证培养质量,应以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为最终目标,将部分实践性较强及适合职业院校特点的专业课程下移到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应根据实际在教学方案和教学方式上做一定调整。同时,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调整到本科阶段,并加强理论深度,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对于部分职业院校和本科学校共同开设的课程,如计算机语言、机械制图等,要兼顾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分别有所侧重,选择好衔接点,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6]。
(二)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管理
为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建立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包含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中应体现一体化要求,既要考核学生在职业院校所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内容,同时也要考核本科段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保证培养的贯通性,建立科学的学生学分考核体系。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实训课等不同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表,通过作业、报告、实践技能测试、口试、期中或期末测试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应注重过程考核,强化对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技能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和评价。
质量监控的衔接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衔接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监控主体、质量标准和责任主体。应从完善学生日常评价档案、严把学生转段考核标准及转变人才评价标准等方面着手,加强学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跟踪。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增加对彼此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人才培养现状,促进学校修订完善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7]。
(三)改革与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由于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合职业教育-本科衔接模式,所以双方院校必须转变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新模式,通过对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观评价,保证最终人才培养质量。应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即:不但要具备与专业技术相关的硬技能,更要具备与综合素质相关的软技能。同时,改革传统的以学校评价为主的单一性评价方式,引入过程评价、能力评价等多种方式,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合理和全面。
(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职业教育-本科课程无缝连接
职业教育-本科衔接模式在课程安排上,不仅要应注意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一体性,更要做到真正的内涵衔接。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各自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要求,不能把本科相应专业的课程安排直接照搬到职业教育课程中,必须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应符合专业发展的实际,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兼顾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保证课程衔接的连贯性、逻辑性与整体性。此外,双方学校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对课程内容、授课方法等共同探讨,并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保证教学质量[8]。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信息调查与跟踪,促进办学质量提高
通过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调查问卷、企业调研、毕业生座谈等形式,及时掌握毕业生详细就业情况,结合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全面了解,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结论
职业教育-本科衔接模式是新时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弥补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加快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平台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相信随着本科与职业院校、学习与企业各方合作的不断加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不断积累经验,克服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院校-本科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为实现技能型人才类型与层次结构的优化提高,为国家工程教育水平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