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农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019-08-15莫鸣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4期
关键词:农商特色农业

莫鸣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确定的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和构建方法,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取得预期的效果[1]。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已有30余年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坚持需求导向的同时,注重时代发展要求,逐步形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农商”特色。

一 农商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定位

(一)农商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专业是以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也称为经理型管理者)”为目标[2]。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战略眼光和富有现代思维与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农商特色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一般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将从事企业的常规性管理工作,并通过在实践中的学习成长为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3]。随着经济形势变化,管理人才需求市场上产生了供需结构性矛盾,高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应采取新的政策[4]。为此,本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是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宽基础厚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按照企业管理岗位所需专业知识来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培养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特别是农业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 农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根据商学院“农商”办学特色和“产学研”办学理念的要求,按照“宽基础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商学院办学条件与资源,努力建设具有农商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了“涉农师资+涉农课程+涉农基地+涉农研究+涉农就业”五联动的农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涉农师资

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选送一批任课教师和导师攻读涉农领域的博士,或做博士后研究、访问学者、企业管理实践;从涉农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农业龙头企业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担任实践导师。现有的专任教师中,90%的教师通过攻读涉农企业管理方向博士或从事该领域的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具有了服务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锻炼、研究或咨询经历;60%教师被聘为校级及以上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专家。

(二)涉农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培养方案专门安排了多门具有农商特色的课程。开发了农业概论、生态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等涉农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使用涉农管理案例,还组织编写了教学案例集,17个自编案例中10个以涉农企业为原型。为了让学生愿意服务三农,还经常举办各类涉农论坛和研讨会,使学生能在大师们的引领下了解当下涉农领域的管理难点和热点,愿意投身三农事业。

(三)涉农基地

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如与湖南省农业集团、唐人神集团、隆平高科、湘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省怡清源茶叶有限公司、中粮集团等联合建立了18个大学生集中实践基地;依托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立了16个分散实践基地。与江永县等地方政府和道道全粮油等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模式,与绿色农业产品联盟建立了合作关系。涉农领域政产学研合作不仅提升了农商特色人才培养,同时也为涉农领域专业师资的打造提供了基础。

(四)涉农调查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涉农企业管理与农业产业化方面的研究,申请了一批相关科研项目,发表了一批相关论文,出版了一批相关专著,为研究生面向现代农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支撑。引导学生围绕涉农企业管理与农业产业化开展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

(五)涉农就业创业

从培养目标、学术活动、管理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教育等方面实施全过程面向现代农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引导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为农村社会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多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都稳定在90%以上,很多毕业生签约唐人神、隆平高科等涉农龙头企业或者通过“组织选调”“到村任职计划”和“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扎根农村基层工作。

三 农商特色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制定具有农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5]。按照农商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按照“宽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类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金融学、财经应用文、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二是按照“农商特色”的人才培养要求,分别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教学模块设置农商特色课程体系,如专业基础课设置了“农学概论”、专业核心课设置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专业选修课设置了“农产品营销学”“生态经济学”“茶学概论”“畜牧学导论”“果品营养学”“水产科学导论”“功能食品开发与评价”等。三是设置农商特色的社会实践模块课程,如“社会调查”课程中,要求学生选择农业企业开展相关专题调研;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选题中,要求选择农业企业开展实习活动和专题研究,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二)打造一批具有农商特色的专业师资队伍

工商管理专业办学30多年来,专业教师来源于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既有农业院校也有非农院校,并非所有教师都具有农商特色的教育背景。为了打造一批具有农商特色的专业师资队伍,商学院制定了系列制度措施,鼓励教师到农业企业锻炼或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三区专家人才、万名农业科技人才等。现有专业教师19人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具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背景的有7人,其他教师都通过企业锻炼或基层服务方式获得了良好的农商背景知识。科研项目选题中,基本是以农业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作为研究对象,并形成了一批涉农科研论文、专著等研究成果。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反思、深入探索,通过融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满足现代工商管理发展需求[6];专业核心课程讲授中,要求任课教师尽量选择农业企业作为案例,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建设一批具有农商特色的实践基地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7]。目前,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于实践基地建设。一是与大中型涉农企业对接建设实践基地,在大四第七学期与第八学期进入生产实习和毕业时期,派遣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实习,让学生掌握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和业务技能,也便于企业挑选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与涉农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在全校所有专业里挑选有意愿参加联合培养的学生,然后委托商学院开办企业班,按照企业要求开设相应课程,精准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录用分配,如2017年开设的道道全粮油班,在全校范围内招录了种植专业、食品加工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等35人。三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每年暑期商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开展社会实践,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农村社会和农业发展情况等。

四 结束语

农商特色人才培养是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使命,很多农业院校开展了长期探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各高校办学经验,进一步完善农业院校“农商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农商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
中医的特色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互联网上再造一个青岛农商银行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