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剂型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019-08-15李维根
李维根
(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辽宁沈阳 110034)
辽宁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辽宁省水稻生产水平也逐渐提高,水稻种植面积达70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以上,是辽宁省第2大粮食作物,长期以来在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水稻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是辽宁省水稻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2]。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是水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农业措施之一,选择适宜的化学药剂,不仅能够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同时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安全[3]。为此笔者选择新剂型产品——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进行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药剂。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营口雷克农药有限公司);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
1.1.2 试验地及作物选择。试验地设在丹东市东港市椅圈镇水稻田,为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常发地块,试验作物水稻品种为田域30。
1.2 方法
1.2.1 施药时期及施药方法。施药时期选择在水稻稻瘟病发病前采用喷雾法施药,施药时间为水稻孕穗期,分别在8月2日和8月11日连续施药2次,间隔7~10 d。施药器械为三燕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药液量为450 kg/hm2。
试验设6个处理,各处理的使用剂量分别为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75、90、105 ga.i/hm2,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99 ga.i/hm2、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90 ga.i/hm2,空白对照清水处理。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小区间完全随机排列。
1.2.2 调查方法。采用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50穗,按分级标准记载发病情况,每次施药前和最后1次施药后7 d调查,记载发病级数和发病穗数。水稻穗瘟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5级:每穗损失25%~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白穗)。
1.2.3 药效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处理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90%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99 ga.i/hm2处理区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可达84.84%。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105 ga.i/hm2处理区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次之,两者防效无明显差异。
2.2 安全性观察
施药后 1、3、5、7、10、15 d 观察,水稻生长正常,生态环境未见不良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可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可选择分别在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采用喷雾法各施药1次,推荐使用量为450~525 mL/hm2(有效成分用量为90~105 ga.i/hm2)。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噻唑酰胺类2种不同类别的杀菌剂相复配而成,在作用机理上有一定的相加作用,可提高药效。试验过程中发现该药剂处理区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兼治作用,可用于生产上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为延缓抗性,可与其他类型的药剂轮换使用。
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与90%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相当,但90%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使用量较高,对水稻纹枯病的兼治效果不如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故该试验推荐试验药剂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该药剂的有效成分之一吡唑醚菌酯对水生生物高毒,常见剂型不适用于水稻,而该次试验选用的微囊悬浮剂在水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药剂喷施在叶片上,随着水分蒸发,囊壁破裂,有效成分迅速释放,并被叶片所吸收,并杀死病原菌。而落入水中的药剂以胶囊包裹着稳定不破裂,有效成分无法释放,胶囊迅速沉入泥中,对水中生物不产生危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