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9-08-15雷爱凤毕月丽
雷爱凤,毕月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广东 广州 510080)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肌肉注射等方式注入患者体内,以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的一种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案。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全身麻醉拔管期,因患者麻醉药物存在残留,且手术对患者的创伤作用,易诱发多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效果[1]。集束化护理是指将一系列循证集合,通过有效的护理对临床疾患进行处理的护理模式。为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用于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对90例全身麻醉患者分组干预,现对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的患者为90例实施全身麻醉患者,时间从2017年10月~2019年1月,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每组各45例,A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范围23~69岁,平均年龄(53.8±4.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24例,Ⅱ级21例;B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范围21~73岁,平均年龄(54.1±4.5)岁,ASA分级:Ⅰ级29例,Ⅱ级16例,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临床资料,无差异性(P>0.05)。
纳入标准:符合全身麻醉指证,患者年龄≥21岁,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麻醉药物过敏患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精神疾病史患者[2]。
1.2 方法
A组:常规护理在该组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电图等数据变化,保持患者气道通畅,为防止患者发生坠床,可以在患者床边加入防护栏,并适当约束患者膝关节、腕部等部位,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密切监测患者的引流量性质,一旦异常则需要及时告之医生,此外,在患者麻醉药效过后,患者会出现恐惧、不安等心理,护理人员要适当安抚,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B组:集束化护理用于该组患者干预中,方案如下:(1)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成立质控小组,制定意外事件发生的应急对策,并根据全身麻醉患者的特点,制定护理方案,要求护理人员以护理方案为基础,结合患者特异性,进行对症护理。(2)拔关前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拔关前,需要认知告知患者的相关流程,提患者的认知,使其积极配合,对于存在焦虑、烦躁等患者,需要增加巡视次数,耐心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缓解其负面心理。(3)拔管后护理:患者拔关后,定期对患者翻身,指定并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加强患者的口腔干预,并监测患者的体温,加强保暖干预,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同时要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预防呕吐、误吸发生。评估患者的疼痛症状,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防止躁动等导致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
1.3 指标评估
患者的满意度评分评估采取我院自拟的调查问卷,问卷总分100分,评分及患者满意情况两者为正比关系[3]。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指标数据处理分析软件为SPSS23.0,剂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B组有1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A组有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有2例出现神经系统反应,有1例出现低体温,B组并发症发生率2.22%低于A组13.33%,有统计学差异(x2=3.873,P=0.049<0.05)。
2.2 满意度评分对比
B组满意度评分为(80.3±10.6)分高于A组(77.6±9.7)分,有统计学差异(t=2.661,P=0.009<0.05)。
3 讨 论
在外科手术中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法,术后部分患者因麻醉药效尚未完全消退,意识处于未清醒状态,需要暂时转入监护室,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在进行拔关。在患者进入监护室至拔关期见是患者高危时期,病情多变,并发症多,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性大,因此,需要加强患者的有效干预,以对患者生命安全予以一定的保障。有关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患者麻醉后至拔关期间,因麻醉药物残留,大脑皮层功能未有效恢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言语功能,且因疼痛作用,增加了患者躁动、苏醒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危及患者健康安全[4]。在此现状下,对全身麻醉患者开展护理干预极为关键。
集束化护理干预是新型的护理模式,近几年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是通过集合有效的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采取对症干预的一种模式。本次研究中,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0.05),由此说明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青睐性好。笔者研究中认为,对于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以待患者清醒后,通过选取神门、肝等穴位进行耳穴埋籽,按压时间3~5min,5~8次/d,对于低体温者,可以通过调整外界温度,加强患者自身保暖,预防低体温诱发的寒战、延迟苏醒等。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并发症少,满意度好,可以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