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干预在改善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及降低躁动发生率中的作用
2019-08-15潘丽莹刘梅芳张丽雅刘丽丽杨满芳
潘丽莹,刘梅芳,张丽雅,刘丽丽,杨满芳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广东 佛山 528000)
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出现易出现躁动引发切口出血以及气管、留置针、导管脱落等不良事件[1]。而常规护理内容单一,临床护理疗效并不显著。为此,本研究给予全麻苏醒期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60例全麻苏醒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48±4.31)岁。研究组30例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6.64±4.56)岁。两组间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吸痰、给予呼吸机等护理。研究组加以手术室护理干预(1)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手术过程,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2)麻醉前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患者担忧,提高患者依从性,避免心理因素对手术的影响。术中给予患者保温措施,告知患者麻醉可能产生的感觉,缓解紧张情绪。(3)患者清醒后给予饮食指导,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镇痛处理。告知患者术后存在意识模糊是麻醉的正常反应,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患者出现坠床、躁动等情况,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3]评定,分值越低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采用x2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的结果
研究组患者躁动发生率10.00%(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10例)(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结果
研究组焦虑评分(34.52±2.4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5.85±2.97分)(P<0.05)。。
3 讨 论
全麻苏醒期患者容易出现意识混乱、躁动、焦虑等情况,患者动作幅度过大可能引发切口出血以及导管、留置针脱落等情况。常规护理针对性不强,护理效果并不显著。而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开展护理工作,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本研究中,给予研究组手术室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因为术前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有利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中给予保暖措施,告知麻醉可能出现的情况,可有效稳定患者情绪,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改善,降低心理状况对术后苏醒及恢复的影响,术后给予镇痛措施、营养干预,告知术后意识模糊等是常见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有利于患者安全平稳度过全麻苏醒期,术后躁动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