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一线三训,螺旋递进”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9-08-15雷红梅左江林邓海鹰谢锡锋

装备制造技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实训技能

雷红梅,左江林,邓海鹰,谢锡锋,林 瑜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23)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职生源的多元化,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要针对现状,研究开发出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1 研究现状

近年来,高职教育教学在教育方式、教育技术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关键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高职教育应着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力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毕业生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学习力”,即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1]。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倡导工匠精神的培育。而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传授职业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必然要承担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因此,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融入“工匠精神”的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原有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职业性不强,普通教育办学痕迹明显。简单的“1支粉笔+1块黑板+1个课件”的教学方式,老师主讲,学生只会记笔记或瞌睡的现象屡屡重现。

(2)电力企业不再接受学生进入生产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发、输、供、配、用电完全同步,影响面广、自动化控制水平高,对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与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不允许没有岗位资质的人员上岗。

(3)“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中的研究与实践途径非常少。“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具体到工匠个人行为指“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勇于创新”。如何融入电力类人才培养中,没有可参照的案例。

2 研究历程

为了加强电力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学院于八十年代建设了校内模拟发电厂,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了岗位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按照电厂对员工要求进行了爱岗敬业教育,明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专业教学团队最先实施专业教学与地方电力生产相结合的“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2]改革和进行《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基础教学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探讨与实践》项目研究,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电力行业在高速发展,电力系统企业运行执行“严要求、高标准”的管理模式,不再接受学生进入电力生产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电力类专业学生进入电力企业实习,只能看、不能动,无法参与实际操控,不可能在电力生产的真实环境中开展综合实训。

随着2012年我院启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共建了一个220 kV变电站的电力实训基地和“互联网+”教学平台。据此初步搭建起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三能一创”学习空间,即“通用技能学习空间+专业技能学习空间+综合技能学习空间+创新能力学习空间”,利用流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匹配,构建数字教育资源与实践教学、实践环境相融合的空间体系[3]。不同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学生,在相应的学习空间,根据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线上线下交互学习,完成电力生产性实训。期间调整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基于电力综合实训基地的“一线三训,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和2018年利用广西教育厅下发的专项经费,又先后建设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两个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了一体化规划与设计,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实训条件,建成了“虚实耦仿,产教多能”电力全环节生产性实训基地,丰富了“三能一创”学习空间,通过策划和实施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案,巧创激趣情境,巧设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空间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最终确立了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线三训,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3 实践的内容

针对现状,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构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融合的“一线三训,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旨在产教融合“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三能一创”学习空间,通过提升专兼结合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借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企业文化理念,将电力企业的文化底蕴融入电力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教学中,实践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按照岗位能力提升需要的“实践←→理论”螺旋递进方式,实施“通用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级能力训练,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工作经验,达到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激发创新潜力的目标。

图1 “一线三训,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3.1 研究开发“一线三训,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坚持按照电力行业职能技术标准和南方电网标准,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规律,构建渗透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工匠精神培养的“一线三训,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一线”是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三训”指“通用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与广西水利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根据社会需求和现代电力企业工作岗位群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内容和安排,构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见图2),按照“一线三训,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层层推进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使学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学习,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完成由最初的入学者向高素质技术技能者转变。尤其是通过具有专业方向特色的拓展模块课程学习,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

图2 电力类专业课程体系框图

3.2 构建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三能一创"学习空间

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潜力为目标,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能一创”学习空间,即四个“互联网+物理仿真”信息化学习空间,对促进电力专业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1)构建通用技能学习空间,提升专业认知度。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力专业通用技能学习空间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力专业通用技能学习空间架构

通用技能学习空间,主要服务处于职业认知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与广西南宁悦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拓展、岗位任务认知实训,使学生系统建立本专业工作过程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自己专业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通用能力。

(2)构建专业技能学习空间,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渗透工匠精神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技能学习空间架构(见图4)。该学习空间使学生对职业有具体了解并获得重要的职业基本能力。依托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和电力类各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深度合作,开发了基于精益“5S管理”的实训课程,每个班组按照岗位不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课程过程中,以任务为导向,以团队为基本单元,开展课堂组织与工作实施,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中,立足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融入“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亲身介入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任务,遵守行业标准,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角色认知、班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计划执行、持续改善等训练,使未来的电力人具备“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等工匠精神。

图4 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技能学习空间架构

(3)构建综合技能学习空间,实现校企资源共享,营造身临职场的氛围。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综合技能学习空间架构(见图5)。

图5 学生为中心的专业综合技能学习空间架构

依托我院全环节多功能电力综合实训基地和产教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虚实耦仿,产教多能”,构建综合技能学习空间。“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那板水电站和蒙山电力公司的电力生产现场监控画面及视频实时传送到电力实训基地电网调度室,在课内即可引入电力企业生产现场[4]。与重庆新世纪有限公司、正泰公司、南瑞、珠海瓦特等企业合作共建,开发教学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生产过程。电力综合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班组管理、工作过程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营造身临职场的职业氛围,完成以往只有电力企业现场才能完成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5]。

(4)构建创新学习空间,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学习空间依托已建成的专业自主学习创新室,以专业特色科技活动为基础、以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为牵引、以科技讲座和学术交流贯穿始终,让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广泛参与老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参与专业创新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学习空间架构(见图6)。

图6 创新创业学习空间构架

4 结语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了立足“三能一创”学习空间的“一线三训,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实现了工匠精神培育与电力专业技能训练相融合,学生通过不断积累知识和工作经验,有效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激发创新潜力。通过搭建“互联网+物理仿真”信息化学习空间,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立足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校企双方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实训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