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新起点 抢抓新机遇奋力开创全省乡村产业发展新局面

2019-08-15朱新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融合

朱新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江苏太仓千亩蔬果大棚/人民图片

近年来,江苏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产业发展呈现结构优化、链条延伸、功能拓展、质量提升的发展特点,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乡村产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各地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绩可喜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良好

优势特色产业竞相绽放。围绕8个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全省重点打造了一批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省销售额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有16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25家,位列全国第三。“连天下”“淮味千年”“无想田园”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味稻小镇”“草莓小镇”“多肉小镇”等各具特色、广受关注。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7700家,其中国家级61家、省级775家。2018年,83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交易)额超过7800亿元。近两年全省新增55家新产业新业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已组建300多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00多家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抱团发展,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

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508家,主营业务收入近1.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到3∶1。新增6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研发专业中心。有3家企业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目录。53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规模企业1838家,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6万个,带动农户增收总额达到148亿元。

创意休闲农业亮点纷呈。2018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包括农家乐村)达9200个,年接待游客量2亿人次,综合收入超过535亿元。培育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市级休闲农业精品村、主题创意农园等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每年各地举办的桃花节、葡萄节、茶叶文化节等农事节庆活动1000余个。

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全省返乡下乡人员超过20万人,近两年先后创办各类主体1.65万个,吸纳38万人就业。全省形成了一批集聚创新力量的孵化基地和载体园区,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省和全国双创大赛上脱颖而出,涌现了一大批扎根农村、投身农业的创业创新带头人,真正实现了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

多年来全省各地聚焦主线主业,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来抓,积累了非常扎实的工作经验。

抓融合政策创设。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美丽宜居乡村、乡村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8大产业。无锡市在每年安排1560万元产业融合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特设50万元用于专项奖励农村创业创新优秀人才。徐州市政府出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见,并设立1000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专项资金。

抓融合主体培育。2018年江苏省围绕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政策专题调研,并就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国家级龙头企业进行动态监测,等额递补了10家运行质态好、产业带动强、富民作用大的企业,还新认定百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企业运行质态进一步优化。盐城市对列入“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行动”的103家企业按季进行动态督查。镇江市对30个全市农业重大项目实行局领导挂钩推进服务。

抓融合载体建设。加快推进26个中央产业融合试点项目建设,总结融合发展模式,强化试点示范。在全省范围内建设20个省级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并成功创建5家全国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利用各类展会,全方位宣传展示江苏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淮安、扬州等市“以展为媒”,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类专题推介活动,宣传推荐名特优农产品,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影响力。

抓融合金融助力。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财政厅设立“鑫农贷”龙头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中国银行江苏分行按照同期央行基准利率,两年放贷200亿元,缓解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依托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开设“农业板”,帮助企业规范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扩大投融资。各市都积极与江苏股交中心对接,对意向企业进行培训,全省“农业板”挂牌企业已超过200家。南京市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最高600万元的“无抵押、无担保”贷款,“金陵惠农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6亿元,受惠主体超过1000家。

抓融合创新驱动。发挥乡村振兴产业联盟作用,举办“产业+金融”座谈会,推广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在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江苏展区集中展示江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果,推介智慧餐车新零售模式。推动超大集团在苏北重点帮扶县开展定制化生产,实施产业扶贫。

准确把握乡村产业内涵理清加快深度融合的新思路

聚焦产业兴旺目标要求,必须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的内涵要义,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的目标思路。

抢抓乡村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积极开拓进取。当前,乡村产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导向,将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各方面的支持政策将更加强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居民消费能力提档升级,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拉动力。不仅城市居民消费提档,乡村消费亦不断升级。一季度全国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525元,同比增长6.8%,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7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438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超过城镇1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到2030年达16万亿,康养消费的巨大需求必将为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带来广阔的空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快,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旨在进一步激活农村要素、主体和市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紧扣这一主线,必须对现有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变革,丰富产业类型,探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营造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氛围,拓展农业农村增值空间,释放农村发展新动能。

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博雅园艺坊/人民图片

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的新内涵,凝聚思想共识。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乡村产业的类型多元、业态新颖、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好、潜力大,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持续推进和积极探索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和表现形式,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和拓展。新的发展阶段,乡村产业又有新内涵,要深刻理解,顺势而为,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地域文化的维度来认识把握,乡村产业是根植于乡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能够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产业体系。从类型范围的维度来认识把握,乡村产业不局限于传统的大宗农业产业,更涵盖了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及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新产业。从理念路径的维度来认识把握,乡村产业已跳出传统意义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维,推进的理念上突出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工作的路径上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实现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乡村产业、从单一产业环节向全产业链发展、从农业内部空间向多元领域跨界融合转变。

清醒认识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勇于创新跨越。江苏省乡村产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也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从融合主体上看,多而不强的问题突出。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超百亿的仅有15家,缺少大型加工产业集团和旗舰企业。科技竞争力不够强,生产加工类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科研投入仅占营业收入1.05%。此外,龙头企业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农民难以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效益。从融合业态上看,布局结构亟待优化。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关联度有待提高。超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到10家,大部分是烟酒和两头在外的食用油加工企业以及造纸等非食用类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产地初加工比例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多远离镇村。休闲农业产品结构雷同,缺乏知名度高的景点线路,中央厨房、新零售等新的商业模式零星分布,真正实现产业链的纵向融合、多产业的横向融合以及多业态的跨界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融合要素上看,制约瓶颈仍然凸显。农业企业普遍存在土地指标申请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抓好落实并争取创设。

基于新形势、新要求,针对新机遇、新挑战,谋划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在工作思路上:聚焦产业兴旺的总要求,立足农村资产资源、农业特色产业、农村乡土人才三大支撑,突出经营主体、三次产业、农业功能三个融合,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三个振兴,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分配链三链提升,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创业、农村宜居宜业。在目标任务上: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成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提升一批乡土特色产业的加工车间、手工作坊;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力争到2019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3.1∶1;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交易)额增长6%左右;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增长20%,达640亿元。

突出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开创乡村产业融合新局面

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筑牢产业融合基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融合的基础和依托,要科学布局,强化引导,因地制宜加以推进。着力构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江苏省印发了8个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年度推进计划,各地要依托区域资源禀赋,聚焦重点产业,突出镇村整体开发,推动特色产业连片集聚发展。2019年农业农村部还将新认定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各地要做好培育工作。认真研究乡土特色产业的范畴、外延和内涵,全面摸清当地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寻找和挖掘一批技艺精湛、工艺独特、产品历史悠久的能工巧匠,完善提升和布局建设一批家庭工厂、乡村车间。打响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各地要依托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乡土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绿色化、标准化特色种养基地,着力打造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乡字号”等特色产品品牌和地理标识产品,争取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突出龙头企业培育,做强产业融合主体。农业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做大做强,增强带动能力。培育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各地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扶持壮大一批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22年,每个市至少培育一个50亿级的、每个县(市、区)至少培育一个10亿级的农业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动态管理。2019年将开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工作,并组织申报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各地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运行情况的例行调度和跟踪分析,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带动能力弱、监测不合格的坚决淘汰,优先增补联农带农机制健全、产业富民工作突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企业积极争取多渠道金融支持。2019年全省计划新增100家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各地要认真了解已挂牌企业的金融需求,通过“农业板”专场路演,放大挂牌效应。要加强“鑫农贷”风险补偿基金政策的宣传引导,会同中国银行江苏分行主动对接企业,做好跟踪服务。

引导加工业集聚发展,增强产业融合支撑。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产业,要提升水平,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要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鼓励引导村企对接,支持加工企业到村镇设立加工车间,在田头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和冷库,减少运输损耗,将加工增值收益更大程度地留在村镇,留给农户。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产业链,积极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园区,引导推动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真正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企业在加工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上下功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各地要引导现有省级加工集中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承载功能的同时,主动嫁接新产业新业态,更好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产业融合功能。休闲农业是农业跨界融合的重要途径,要适应形势,引导高质量发展,扩大农业功能空间。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2019年将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农庄(园区)等品牌创建工作。各地要围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和康养基地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抓好“百园千村万点”休闲农业精品行动。进一步规范省市休闲农业精品村建设,开展省级休闲农业主题创意农园的培育,重点挖掘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乡土产业,开发一批创意休闲农业精品,不断提升精品村的品质内涵和品牌影响力。每个涉农县(市、区)都要抓好精品村培育,以更多的创新创意项目吸引城乡居民到农村休闲消费。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推介活动。持续强化宣传推介,继续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系列主题活动,组织2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编排四季特色休闲精品线路并向全国发布,集中推介一批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通过旅游活动推介、精品线路发布、主题农园巡展、宣传材料制作等手段,打造江苏休闲农业靓丽名片。

开展试点示范,打造产业融合样板。典型示范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有效手段,要依托项目,合理培育,以点带面。做好产业融合试点推广。全省26个部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目前大部分实施完成。要对融合试点项目以及国家级、省级产业融合先导区进行总结宣传,形成示范效应。2019年还要再建设20个省级产业融合先导区、争创国家级先导区。组织好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江苏承担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乡镇,2018年16个,2019年15个。各地要通过产业强镇示范项目建设,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打造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引导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项目2019年首次在江苏试点,省财政项目也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列为重点支持内容,各地要以此为契机,抓好试点建设,放大项目效应。

鼓励农村创业创新,增添产业融合活力。农村创业创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要搭建平台,培树人才。搭建“双创”服务平台。制定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宣传推介“双创”优秀带头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活跃的乡土人才支持。各地要加强农村双创培训,做好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充分挖掘身边的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

聚焦富民增收,提升产业融合成效。产业富民是重大攻坚战,要发挥职能优势,精准施策,力求实效。对接苏北产业富民。2019年,全省12个产业富民重点帮扶县要全部实现脱贫。各地要建立农业企业与经济薄弱村对接帮扶机制,建立基地、培育产业,实现产业精准富民。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新形势下经营主体融合的创新探索,各地要积极创设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力度,再发展200家,力争全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超过500家。为强化示范引领,省里将继续公布100家省级示范联合体。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各地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农业农村部前两年在常州武进区和如皋市开展了土地经营权入股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自行开展试点,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姜 华/摄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融合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融合》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