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点素材多维解读与运用

2019-08-15河北南宫中学张贵申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7期
关键词:糖丸于敏氢弹

河北南宫中学 张贵申

中国奥数的冷与热:从“全民狂热”到“全军覆没”

2019年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银牌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尤其是比赛第3题满分7分,参赛6名中国选手几乎被“团灭”,仅有一人拿1分,其余都为0分。而美国队获得了3块金牌,俄罗斯队拿到2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队各获得1块金牌。这个比赛结果,引发热议。

得知中国选手这次未获金牌的消息后,不少网友表示不满,甚至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的政策联系到一起。一些以“奥数大国”自豪的国人似乎接受不了,将之诟病为“全军覆没”“ 惨败”。“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这个话题也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长期以来,中国选手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实力有目共睹,就如中国乒乓球队一样,逢战必胜。可最近几年的国际大赛,却鲜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其实,这跟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的取消奥赛获奖生的保送资格政策不无关联。在这之前,奥数风靡全国,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走捷径不惜放弃其他科目铤而走险去参加奥数班。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奖拿到保送资格。这一政策实施后,我国奥数比赛越来越少,学奥数的人也在锐减,因为它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价值,所以放弃了!

可是,学生该不该学奥数仍然是讨论的热题,其中也存在很多争议。

多维解读

●角度一:奥数教育不可一刀切

奥数教育不可一刀切。我们的奥数教育几时才能改变一刀切的思维,虽说参加奥数竞赛,不一定能发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也不能一刀切地全部取消奥数。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让每个孩子都走一样的学习成才之路。当然,放开奥数也不一定就能激励学生真正热爱数学,但一刀切地取消奥数,只能扼杀越来越多极具数学天赋的学生。可见,奥数教育不可一刀切,对奥数教育要正本清源,引导孩子们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从而让奥数真正激起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热情,使奥数比赛成为真正喜欢数学者的竞赛。

●角度二:成绩下滑无关“禁奥令”

成绩下滑无关“禁奥令”。中国队此次数学竞赛遭遇滑铁卢,要反省和改进,但不能将成绩下滑跟取消奥数竞赛类升学加分项直接关联起来。其实,“禁奥令”不是不要奥数,而是遏制疯狂的“全民奥数”。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活动是一项远离功利、公平透明的智力角逐,它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不可能面向大众。但是,因升学择校竞争而火爆的“全民奥数”已经偏离了“奥数”竞赛的初衷,所以结束全民奥数是对的。那些把中国队成绩下滑跟取消奥数竞赛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是错误的。总之,把数学大赛失利的原因和之前取消奥数加分联系到一起是无稽之谈。

●角度三:摆正奥数的位置

摆正奥数的位置。作为一项智力竞赛,奥数的目的是通过竞赛发现在数学方面有潜力的学生,激发更多人对数学的兴趣和关注。因此,我们既不能过度关注奥数,也不能抛弃奥数,应摆正奥数的位置。在适应中小学生教育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参赛,避免功利地追逐竞赛成绩。奥数存在的价值,是让有志趣者一展才华,而不是为了功利的获奖或者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精准发现有奥数天分和对奥数有兴趣的孩子,让适合竞赛的孩子去竞赛,让好苗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才是奥数的应有之义。

“氢弹之父”于敏去世,碧血丹心照汗青

2019年1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腹地,中国人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了这个日子,记住了这份荣耀,却没多少人知道在氢弹爆炸的背后,那些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这其中,就有于敏。

在长达28年的氢弹理论探索和试验中,于敏隐姓埋名,连妻子都不知道他具体是做什么的,哪怕在后来分别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先锋”称号,老人家也一直保持着谦虚和低调,并且从不让别人叫他“氢弹之父”。

于敏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谦逊之情,发自肺腑。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这样评价他: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于敏生前说过:“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的故事,精彩历史,传递温暖,我们爱听。

多维解读

●角度一:认真务实,淡泊名利

他的名字几十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逝世才被广为传颂。他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功勋;他一心为事业、为国家,把生命融入到伟大的科学事业之中。他有高才,却从不恃才傲物;他有大功,却从不倨功自傲;他不骄不躁,低调做事做人。于敏的身上体现了科学家认真务实、淡泊名利的精神操守。

●角度二:时代英雄,中国脊梁

于敏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艰难,勇往直前,为祖国担当,为事业担当,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成就了伟大的科学事业,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有着高尚的人格,是我们的时代英雄,是我们中国的脊梁!

●角度三:埋头苦干,默默奉献

于敏隐姓埋名28年,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全部情感,全部汗水奉献给祖国的事业,奉献给自己的科学追求,这是一个科学家的传奇。这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于敏老人身上的折射,在他的身上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共同的坚守,这就是中国精神,中国魅力!

“糖丸之父”顾方舟逝世,择一事终一生

2019年1月2日,病毒学家顾方舟因病逝世,享年92岁。他走后,人们试图在儿时记忆里搜索脊灰糖丸的味道,然后给予他“谢谢您,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糖丸”“那是小时候最甜的回忆”的评价。

“糖丸之父”顾方舟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他研制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国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这意味着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

顾方舟身上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用一颗小糖丸消灭了小儿麻痹症。1955年,全国多地暴发“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情。1957年,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次年,顾方舟在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之后又成功研制了“液体”“糖丸”两种活疫苗。此外,他还提出了采用活疫苗技术消灭“脊灰”的建议,以及适合我国地域条件的免疫方案和免疫策略。

在疫苗研制的Ⅰ期临床试验阶段,为了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顾方舟曾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去,他发现生命体征没有出现异常。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

2000年,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世卫组织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然而为了这一天,顾方舟和他的团队,奋斗了40多年。

多维解读

●角度一:无私奋斗,坚持不懈

顾方舟将毕生奉献给了我国消灭小儿麻痹症的事业,献给了中国和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然而就是这颗甜蜜的小糖丸,让无数的孩子远离了病痛的困扰。顾方舟走得也很急促,没有临终遗言,如他简单的一生。顾方舟教授的逝世无疑是我国公共卫生界的巨大损失,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角度二:以身试险,舍己为人

受命于危难之时,亲身试验。为了试验,他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爱。这是中国疫苗研究史上值得永远记录的壮举!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位老人,他用以身试险舍己为人精神换来我们整个国家的无脊灰。“糖丸爷爷”虽然离开了,但是他建造了一艘护佑中国人健康的生命方舟,这个名字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角度三:爱国为民,乐于奉献

“糖丸爷爷”一生爱国为民,无私奉献。他一生固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科学家的使命,用一生的奉献与探索谱写了一曲兼济天下、报效国家的人生战歌。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儿童急性病毒传染病的战斗中。他有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情怀;他有着追求真理、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他有着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猜你喜欢

糖丸于敏氢弹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隐姓埋名的于敏
“糖丸爷爷”顾方舟
奇迹糖丸制作及市场推广研究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糖丸之父”顾方舟逝世,择一事终一生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氢弹,不过如此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