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化类”素材多维解读

2019-08-15安徽李仰臣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7期
关键词:贝聿铭读音刺绣

安徽 李仰臣

该不该为古音“纠偏”

邓海建

近日,一篇《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网络上刷屏,背了多年的古诗词读音变了,引起广泛关注。教育部有关部门就此回应称,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便于推广应用,也考虑了多数人的意见,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对于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语言文字因时因地的变化,其实无须过度敏感。这些年,不少时代新语或网络热词就成为汉语言文化中登堂入室的“正词”,那么校准或者改变一些汉字的拼音规则,自然也无须动辄得咎。毕竟,全世界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中,“从众从俗”是个基本规则。

《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一文中列举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例子,并称,衰在诗中本读,斜在诗中本读,骑在诗中本读,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不想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明明是给现代人“省事儿”的读音修改,不过是几个古诗词用字的读音调整,却弄得坊间和业界争议不断,为何?据称,目前网上流传的标准读音很多来自尚未正式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看来我们还有时间好好斟酌一番,不妨多甄别民意、听懂民声,既要在考试中让孩子在个别读音上明确答案,更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共识下审慎为古音“纠偏”。

(摘自2019年2月21日《河南日报》,有删改)

多维解读

1.更改汉字读音,必须慎之又慎

无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改汉字读音,还是汉字读音本身的自然变化,都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即使推广普通话,为了方便人们诵读和理解古诗词,也有必要保留一些汉字的古音或旧音读法,展现其魅力。为了迎合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口味而更改一些汉字的读音,势必造成混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美。因此,汉字读音更改必须慎之又慎。

2.更改诗词读音,一种文化短视

古诗词中的汉字读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人类学、历史学、逻辑学等深度关联,执拗于“读音对错”未免太有点小儿科了。要知道,“语言应用”与“语言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太多的字词读音牵涉到了人口流动、文人传统以及地域民俗种种。

3.各个社交媒体,勿让谎言占领

社交媒体因缺乏严格的安检措施,不能有效地阻隔谎言和谣言,呈现鲜花和毒草共生之态。即便睁大警惕的眼睛,人们仍然可能被一些以假乱真的信息带偏,信任和关怀经常被消遣,善良和正义经常被利用。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对于一些信息一定要注意甄别。

巫漪丽:一首《梁祝》伴一生

2019年4月20日,旅居新加坡的华人钢琴家巫漪丽在当地的一场音乐会上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9岁。

她对钢琴的热爱源自偶然。年幼时,舅舅曾带她去看电影。电影结束后,影片中男主角所弹的钢琴曲一直在她耳边萦绕不去。她找到妈妈,坚决要求学钢琴,从此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名师的指点下,她的演奏水平突飞猛进。

1954年,年轻的巫漪丽担任北京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并于196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钢琴演奏家。1959年,社会各界积极为建国10周年献礼,巫漪丽所在的中央乐团独唱独奏组也在各地演出。在演出过程中,很多人都希望听到《梁祝》,但是起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没有钢琴伴奏。巫漪丽闻讯后,就借来总谱,熬了三天三夜,创作出《梁祝》钢琴部分的伴奏。

2018年,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巫漪丽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共同演奏《梁祝》,钢琴与小提琴完美相融,令人为之感动。

在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上,巫漪丽与众人在港珠澳大桥旁共同唱响《我爱你中国》,向祖国深情表白。谈起自己的人生,她这样总结:我一辈子想着跟音乐作伴儿,我们这些人就是老知识分子,不求闻名于世,只希望能够继续弹钢琴,让更多的音乐作品进入大家心里。

(摘自2019年4月23日《北方新报》,有删改)

多维解读

1.勇于尝试,才有所突破。

尝试赋予我们的,是机会,更是挑战。换言之,只有大胆尝试、敢于尝试,才能取得成功。在中国传唱多年的《梁祝》,起初并没有钢琴伴奏,巫漪丽面对挑战勇于尝试,有钢琴伴奏的《梁祝》才得以诞生。

2.爱国之情,流淌血脉中

巫漪丽说自己的根在中国,所以旅居新加坡多年的她,仍时时眷念着自己的祖国。其实,爱国也是一种本能,应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情感之中。

3.淡泊宁静,人生的真谛

巫漪丽终身守护着她的钢琴生活了一辈子,对艺术有着不一样的执着。“不求闻名于世”是巫漪丽一生的写照,弹了一辈子钢琴的她不看重名利,只想与音乐为伴。以淡泊宁静养心,也是人生一大幸福。

《锦绣未央》侵权案宣判,缘何成维权“里程碑”

杨文杰

2019年5月8日上午,为期两年的《锦绣未央》侵权案首案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宣判。法院经审理认定《锦绣未央》在116处语句、两处情节与《身历六帝宠不衰》一书构成实质性相似,故判决作者周静停止对小说《锦绣未央》的复制、发行及网络传播;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2万元及维权开支1.65万元;当当公司立即停止对小说《锦绣未央》的销售。

据悉,《锦绣未央》系列案件于2017年1月4日在朝阳法院立案,持续两年多的时间。尽管这一案件以侵权者的失败而告终,其背后却是一条艰辛的维权之路,维权者依然在等“天堑变通途”的那一天。

不容忽视的是,同样是近年因大IP盛行而备受瞩目的“抄袭案”,琼瑶诉于正一案,原告的名气足以使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而《锦绣未央》侵权案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案件背后有12位作家、62位编剧、16位律师、近百名志愿者在发声和奔走。网友志愿者自行发起维权后,编剧汪海林、余飞不仅帮助寻求法律援助,还带领更多编剧先后三次筹集21万余元用于诉讼。这些行为显示出编剧行业的职业良知和对保护原创的坚决支持。

宣判之后,编剧们纷纷发声支持。编剧宋方金说,“我们在手边放着三千汉字,我们在心里守护着语言家园。永远并肩,绝不放弃。”编剧、制作人梁振华也表示,影视制作机构应关注被改编作品的原创性,以免卷入到版权纠纷当中。

(摘自2019年5月10日《 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多维解读

1.铲除抄袭毒瘤,加大打击力度

抄袭是学术、文创等领域的“毒瘤”,既严重侵犯了原创者的利益,更严重破坏了原创者创作的积极性。对抄袭行为不仅要从道德上进行谴责,还要拿起法律武器,严厉打击抄袭者的嚣张气焰,让他们付出惨重的代价,从而更好地保护原创者的智力成果。

2.增强版权意识,加大创新力度

搞创作不能滞留在学习、模仿阶段,尤其要注意界定模仿、抄袭的区别,把握好借鉴的“度”,而且要增强版权意识,绝不能把知识共享当作抄袭的借口;还要有创新精神,加大创新力度,用创新赢得读者的认可。

3.严惩洗稿行为,维护原创利益

抄袭可耻,洗稿可憎。有些人将他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东西,严重侵犯了原创者的利益。因此,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保护原创权益的观念,让每一个原创者都得到善待、尊重与鼓励。

贝聿铭:超越了时代的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李庆庆

2019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这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缺失和遗憾,引发各大外媒纷纷发文悼念,并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那些经典作品历久弥新,被世人称赞和铭记。上世纪2 0 年代,贝聿铭在心里播下了“建筑”这颗种子。1948年,他走出学术的象牙塔,与纽约市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联手,为心中的那粒种子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和基肥,开启了建筑“实操”阶段,使他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80年代初,在法国卢浮宫改建、扩建中,贝聿铭设计了一座玻璃金字塔,不仅体现了现代艺术风格,也是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再后来,他又设计了香港中银大厦。除了高度,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大厦采用了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而且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而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具有鲜明的中国印记。85岁高龄之时,他不辞劳苦回老家苏州设计苏州博物馆。

这位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为什么会成为经典甚至超越时代?首先,他是一位了解很多方面知识的建筑师;其次,他具有将想法提纯这项特殊才能。这两个方面让贝聿铭的作品成为了经典,甚至超越了时代。

(摘自2019年5月17日 《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多维解读

1.致敬大师,更是致意坚守

贝聿铭被尊称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但是这里的“大师”并非单指他拥有超出常人的建筑天赋,更在于他坚守自己的志向与独特的方法论。我们缅怀他这位大师,不只是向那些会说话的建筑致敬,更应该向他的优秀品质致意。

2.博学多识,拥有综合能力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因超越时代而广为世人赞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博学多识,拥有融会不同文化的能力,包括建筑作品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并沉浸其中。而且,他拥有与众不同的综合能力,知道建筑的一切事情,给他人以指导,赢得了尊敬。

3.善于吸收,优化表现形式

贝聿铭一生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主要是因为他擅长吸收古代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想出奇妙的点子,并与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世界留下永恒的美,让世人得以聆听“凝固的音乐”。

一针一线传承文化

李翕坚 马春花

彭萍是“滇绣唐卡”“木氏刺绣”品牌创始人,也是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她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蜀绣,对刺绣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各地刺绣技法有深入的研究,谙熟各绣种技法。2009年,彭萍从四川来到了云南丽江,看到美轮美奂的壁画后,决定留下来用针线复刻壁画神韵。

彭萍扎根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古镇从事刺绣创作和教学工作,作品在技法上吸取了苏绣、蜀绣、湘绣、粤绣4大名绣的技术特点,并结合彝族、苗族、白族、纳西族等云南本土的一些刺绣针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作品构图严谨、均衡、丰满,把技术与艺术、宗教与文化、情感与信仰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载体,扩大了地方文化的对外影响,“木氏刺绣”品牌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和游客的广泛青睐。

一直以来,彭萍夫妇十分注重刺绣艺术的传承,以及刺绣人才的培养。他们开办了木氏刺绣学校,免费教授刺绣技法,先后培养了200余名国内外绣娘,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也传承了本土文化。

“刺绣不仅仅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它更应该在回馈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曲高和寡的技艺并不美,有温度的艺术才真正美丽。”彭萍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多次将刺绣作品拍卖所得用于救灾、助学、扶贫、保护珍稀动物等慈善活动,还为鲁甸地震灾区免费培养刺绣人才,帮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妇女脱贫致富。

(摘自2019年5月25日《云南日报》,有删改)

多维解读

1.知之好之,研习谙熟技法

刺绣是智慧与文化的结晶,除了对它持有饱满的兴趣爱好之外,我们更需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谙熟相关的工艺技法,在一针一线中传承独特的文化,让刺绣艺术得到更好地继承、保护和传承。

2.融汇超越,在传承中创新

文化贵在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善于吸取其它艺术的优点,大胆地借鉴并融汇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形成鲜明的风格,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焕发勃勃生机。

3.回馈社会,传递公益精神

有温度的艺术,才真正美丽。彭萍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传递公益精神,奉献爱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让爱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营造出一个发扬公益精神、感受文化底蕴的氛围。

猜你喜欢

贝聿铭读音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那”与“哪”的读音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字词篇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