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心一片

2019-08-15韩光浩

现代苏州 2019年15期
关键词:古意诗心典范

韩光浩,笔名广豪,东吴曲社创社会员、《现代苏州》杂志常务副主编。著有《典范苏州—昆曲》、《盛世流芳—苏昆六十年》、《百工遗韵》等。

懂得点绘画之道的都知道,太似媚俗,不似欺世。古人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是什么叫做似与不似之间的,我的理解,就是有意思。万物都有那么一种意思,生而具有的。这种意思通常叫做精神,万物存与世间,都有着一种精神。

这种“似与不似”的意思叫做共性,共性是你和他人的一致,也是你的作品和万物的一致性,找到共性了,一下笔,如有万物。这个比个性要高级多了。共性就是天生天养,最亲近自然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而这个时代,遗憾的却是个性的时代。

共性意味着做减法,用最简单的笔法、文法来勾勒出最深刻的精神,这就是有共性的意思了。将看上去并不调和的东西,让其得到调和,就是好的艺术境界。这和太极拳一样,太极拳为什么能成拳中之王,不在于它的技击,而是在于它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四两拨千斤,无力胜有力。人和自己合,和他人合,在与天地合二为一,战无不胜,甚至不战而胜,这就是一种共性的力量。所以儒家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样的道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文学上的体现,就是物我一体,诗心一片。这一片诗心最典范的例子,就是唐诗。典范的意思,就是唐人对天地领悟力高。一首唐诗好像没用什么技巧,内容也没有特别复杂的,但其中就有一种深刻的诗性,让后人难以模仿。就像我们看见一个人登上了山顶,但就是不知道他是怎么上去的。字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维的两个句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一首《鹿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太妙了。日本的阴翳美学,就是从王维手里学去点皮毛。当代人去东洋膜拜,却不知道祖师爷在我们自己家里。这种诗性,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人体会自然的一种共鸣。形而上谓之意,形而下谓之诗。诗意,就是一种古意。古,不是古代,而是天地。

当然,唐诗是《诗经》的子孙,《诗经》里处处都有着诗意盎然。有古意,才有诗意,因为有活力。所以我们做人要充满魅力,就要达到意这个状态,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要腹有经典,修身齐家,格物致知,有容乃大。然后才有古意盎然,才有诗意。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都理解错了。才,是技巧,好女子不讲技巧,讲的是心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里的句子,柔情万种,古意盎然。十六个字,时光、空间、人事、情感、景物、心事、喟叹,尽其中矣。古,口字上面一个“十”,不是十字架,盖棺定论,作古之人。而是纵及千古,横及八荒,就是宇宙,是指人在各个方向上都有认知的可能。它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古老的,又是日日新的状态,是永恒的状态。元赵孟頫,明董其昌认为最高的审美方式是“尚古”,可惜的是清代以后的人泥古不化,误入歧途,终于望文生义地把古与新对立起来。《尚书》上讲“人惟求旧,器惟重新”,将精神与物质的位置一语道破。当世变为人求新,器重旧,正好颠倒了过来。

人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世界万物都能最真实纯粹的反映在心里。孟子说过,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如果知道了这一点,所有事情都可以坦坦荡荡,真正的修炼,就是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既能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这个境界,为人做事,既有古风,又有古意,就是一片诗心了。

猜你喜欢

古意诗心典范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寻找古意的配色
甄忠義——敢為人先的典范
独酌
偶感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夜路吟
马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