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019-08-14杨波
摘 要: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备受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致使很多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这与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失去了实验教学的价值。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象,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一内容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实验;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设计高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自主探究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保障。而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本质,并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为生物的学习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一、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实验兴趣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讲述和演示,学生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知实验的步骤和实验原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实验时,结合初中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笔者就给学生创设了实验情境,让学生体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首先笔者带来一块馒头,之后将其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需要在口中咀嚼才能吞咽的,一种是不需要咀嚼就可以吞咽的,随后让学生们将这两种大小的馒头放入嘴中,并体会“品尝”馒头的过程,思考在这个环节中牙齿和舌头所发挥的作用。总之,经过创设这一实验情境,让学生对实验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实验,体会实验的意义和作用,最终完成了实验教学目标。
二、 完善实验步骤,拓展实验思维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视野不够宽广,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并对课堂中的知识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而在实验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可以通过完善实验步骤,让学生体会学习实验的价值,并主动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为生物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探究《调查当地常见的集中遗传病》实验时,笔者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并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对这项调查进行探究,并确定实验步骤,经过讨论,小组一提出在调查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之后再进行调查;小组二认为在本次调查中还需要制定调查计划,之后才能实施调查。小组三认为调查完之后还要分析调查结果,并分析调查资料,最后完成这个调查项目。总之,在这次实验中,学生们经过探讨和研究,将整个调查步骤明确下来,经过互相学习和互相参考,实现了小组合作的目的,使得学生在拓展思维的同时,提升了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和保障。
三、 分析实验结果,强化实验精神
实验的设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实验设计至关重要,而实现的学习除了其原理和步骤之外,学生还要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保证了实验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在不断地完善中获得新知,并将其应用,最终实现实验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了自身的实验精神和实验意识。
例如,在学习《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一实验时,为了让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并养成实验的科学素养,强化学生的实验精神,笔者带领学生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探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每个小组随机数100粒小麦种子之后放在培养皿内,培养皿上垫上4-5层纸巾并洒上水,再盖上两层湿润的吸水纸,放在橱柜里。经过连续七天的观察和记录,对其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学生们发现种子发芽除了要满足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空气之外,还要求种子必须是活的、完整的、饱满的,已度过休眠期等自身条件。但是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发现实验的把控度不够,因为实验材料在学校所以学生没有充足的時间去培养和观察,因此种子萌发的关键时刻没有体会到。总之,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对这一实验认识得更加彻底,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并得知实验设计的不足,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实验而做出了改进,最终培养了自身的实验精神。
综上所述,生物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施有效教学时,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设计,这样既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生物体系,为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随章.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19).
[2]黄志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3).
作者简介:
杨波,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地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