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保守主义”
2019-08-14李果
李果
论理词往往成对出现,这几乎是我们日常语言的一个规律。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究其根源,可能在于世人看待世界各有其视角,因此会看到世界的不同面相(aspect,见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分析)。
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愿景不同,决定了彼此看待它的视角有所不同,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等不同的主义,就是这些视角的具体呈现。一般而言,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都对未来的社会抱有强烈期待,前者更注重从个体的角度建构这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后者则更多从共同体(比如民族、国家)的角度着眼;二者都脱胎于责任本位的传统社会,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实现某种现代的权利本位社会。此处的要点在于,既然旨在寻求某种理想的社会模型,则这些理论必然会创设出自己的基本原理(比如无差别的个体等),并由之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而保守主义则不同,它强调守成,强调自古以来的传统的自然正当性。但问题在于,“向来如此”的传统并未提供多少可供追索的线索。对任何传统的溯源性追问都会落入“自古以来便是如此”的境地,追问的终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维特根斯坦语)。因此,人们若试图对保守主义进行概括或建立相应的理论就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可以说,在未来并没有多少可能性的环境中,任何习惯或成见都可归入保守主义。
拉塞尔·柯克(Russell Kirk)的《保守主义思想》就试图对近代以来的保守主义的历史展开一番正本清源的叙述。柯克对20世纪美国保守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初版于1953年的这本《保守主义思想》较为清晰地叙述了二战后的保守主义思潮,并对保守主义教父式人物伯克的思想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从时间的线索看,柯克选取了一个便宜的角度,但这正凸显出论理词作为人类思维中枢的关键影响。我们只有在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等相关论理词及其理论的参照下,才能看清楚何谓保守主义,柯克也在其书中对保守主义的意义作出了一些限定。结合柯克的论述,我们在本文中试图分析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得以自我确证的两次契机,并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保守主义的诉求(传统、习惯和偏见等)与现代的政治、科学理论之间的根本差异作出评论。
“传统”的创世纪
要讨论保守主义,首先需要对其加以限定。这个目标有些困难,毕竟保守主义并非某种普遍性的理论诉求。世人对保守主义的刻画,实则是对传统社会基本思想倾向的刻画。柯克在书中对保守主义作出了一般性限定,这些限定也大致符合我们对传统社会的想象。他认为,保守主义思想包含六项准则:
保守主义确信存在着某种主导社会生活和个人良心的神圣意志——它在权利和义务之间建立起永恒的联系,将伟人和凡人、活人与死人联为一体。
保守主义珍爱多姿多彩并带有神秘性的传统生活,因为它明显区别于大多数激进观念体系所推崇的日益狭隘的整齐划一。
保守主义坚信文明社会需要多种秩序和等级。
保守主义相信财产和自由密不可分,经济上的均等化并非经济进步。
保守主义相信旧习惯,不信任“诡辩家和算计者”。
保守主义认为变化与改革并不是一回事,通常创新更像是吞噬人类的火灾,而非进步的火炬。
此六项原则大多旨在守成,即维护传统。那么,传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传统也有自己的创世纪。以我们如今所谓的“现代”为例,当下我们谈论的“传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前现代社会;我们这个身处其中的现代社会,世人并不会将其作为某种“传统”,众人以当下的生活方式参与其中而不自知。
传统也并非自古就摆在那,等着我们去观看,去对其进行对象化考察。传统诞生的前提在于,众人对传统并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种理解也类似于海德格尔的“趁手”概念,我们对某个工具日用而不自知的时候,是不会停下来对其好好思索一番的。而也只有在替代的工具出现、趁手的工具不好用的时候,我们才会对天天照面的工具认真审视一番。
而如果没有文字记录,传统将难以保存。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日常规则都会在时间长河中发生缓慢的形变,但其实这种形变如果没有记录,一两代人时间以内就被遗忘了。文字诞生以前的史前社会便是如此,彼时,一个民族的传说、神话、观念体系,是通过口头一代一代竖着传下来的。这样的传统没有更古的记录作参照,对这个传统中的人而言,仅有一个统一而稳定的观念体系。但文字出现之后就不同了,文字记录了更早的传统,它会与当下的生活方式形成共时性关系,即并置一处。如此,我们就与更早的“传统”拉开了距离,并目可以对其展开对象化研究了。可以说,这是我们所谓的“传统”的创世纪。
有论者认为,文字出现以后,社会就进入理知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可能就会反思自己的传统,或者从他者的视角看待自身,并且对他者更加宽容。这里的论点尚待商榷,争点在于,就我们自身的历史看,孔子的年代恰好是传统诞生的时代,尽管孔子很理性,不谈怪力乱神,但他对其他传统的态度却是“述而不作”。也即,维护这个传统乃其重要旨趣。
粗说,我们从文字出现、传统创世以来的历史看,各民族传统的演变也仅仅像是这个创世观念版本的平行迭代过程,即1.0到1.9的过程。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守成,向来如此的观念和做法是可行的,照做是最省力省时的,创新的成本相当之高,这种现象又被归纳为“最省力原则”。以宗教观念系统为例,我们能看到的宗教传统演变,更多是其内部对原始文本和教义的理解偏差所致,新的元素进入其中进而升级这套观念系统的现象几乎不存在。
而柯克所讨论的保守主义所维护的正是不断演化之后,众人追加和确认的传统版本,这是传统的第二次自我确证。这个版本的内容十分庞杂,里面不仅有世俗的习惯和偏见,更有神圣的宗教因素。此时的传统所面对的则不仅仅是平行迭代的问题了,它要面临的是革命和创新的挑战。
传统与现代
创新和革命意味着,世人不再从“向来如此”的过去中寻找理想。理想存在于未来,而这种未来导向的观念说到底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政治哲学为例,众所周知,霍布斯思想体系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也参考了彼时的机械力学理论。从这个时代开始,人类社会的设想和规划不再是试错和摸着石头过河,思想家们试图在某种普遍统一的原理之上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以至于未来的理想社会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原理”的制约。这种革命是激进而彻底的,也因此,守成的保守主义者才会十分抗拒这种变革。
柯克总结了激进主义的四条基本主张:人的可完善性和社会进步的无限性;蔑视传统;政治均等化;经济均等化。奠定在某种理想的自然状态下的现代政治理论当然与科学理论的诸多诉求若合符节。均等或平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起点,无人可自然充当权威,以生物学为例,达尔文以其出身、家庭背景和自身的努力成了学界翘楚之后,德国平民出身的科学家萨克斯也仍然敢于在植物根系的向地性问题上与之叫板,事实代替权威、地位成了正确与错误的内在标准。
而保守主义者们心心念念的宗教观念,也在现代科学的冲击下不堪一击。尽管我们会说,这种不堪一击仅仅是比喻的说法,因为至今为止,世界上信奉某种宗教的人仍然占人类人口的绝大比例。只是,与事实脱节的观念的有效性仅仅在于世人的承认,它并不具备强制性;但违背规律,我们就必然受惩罚。
此外,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更在于,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像是某种技术性存在,即它是对现象的驾驭,而非对现象背后原理的讨论。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社会自然有工匠,技术没有革命性变革的情况下,对其精益求精的打磨就成了众人思考的焦点,工匠精神也由此诞生;而現代社会技术不断变革的情况下,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大道。
也正因此,传统的习惯和偏见更接近于对某个现存问题的近似最优解,在环境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这些习惯和偏见是不容易被抛弃的。现代“科学的”政治原理乃至科学知识本身,都旨在寻找各种问题的真正最优解,尽管会流于空疏,但它提供了某种理想的参照模型,这个模型一旦被认可,就无法逆转。
保守主义者往往会从“直觉”层面对现代社会做出不切实际的断言:科学——是增加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幸的罪魁祸首。生于直觉的保守主义也止于直觉。许多并不从事实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人,往往从直觉和习惯视之,于是才会有很多想当然的断言和结论。这些断言的影响之广甚至史蒂芬·平克等知识分子都要起身为现代社会辩护了(比如《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保守主义并不是寿终正寝了,作为一种守成的思想,只要现代社会还在朝向未来不断变革,它就会存在。但这种存在更似一种寄生,就像后现代思想寄生在现代社会一样。世间总会有不理解现代社会、不愿意融入其中的人,他们是世界多样本性的一部分。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