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经济资助工作开展探究

2019-08-14张艳红黄娟

读天下 2019年19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张艳红 黄娟

摘 要: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经济贫困带来的偏激、自卑、敏感、自闭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多数贫困生精神上缺乏自信、勇气与改革创新意识。经济上的贫困与心理缺失是影响高校贫困生个体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目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重经济资助,轻心理关怀的问题。本文围绕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思考并提出了在经济资助的同时配套实施心理扶助的“三位一体”方法,力求帮助贫困学生个体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学生资助体系;心理关怀

我国在教育公平上正不断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本专科贫困生资助上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使高校贫困学子在物质上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在心理上,贫困学生由于经济负担重,心理发展极不平衡,普遍存在经济困难与心理贫困“双贫”现象。

一、 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 资助实践中学生隐私的暴露影响学生心理

第一,在奖助学金评定环节,需要对学生的家庭成员、工作单位、家庭年收入、有无老弱病残、受助情况、致贫原因等情况进行材料收集。虽然对有的学生来说并无大碍,但对敏感学生的心理会造成影响。在新环境中,以上信息都属于学生隐私,正常情况下任何组织都不能对其进行调查和公开,但迫于经济压力,为了得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们都不得不接受调查。有些学校在对家庭情况进行评定时不注意方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面前当众诉苦,互相比贫,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在资助的公示阶段,很多学生因害怕因此被贴上“贫困生”标签而产生紧张感。为了确保资助金不浪费,受助的贫困生在生活中还要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防止贫困生高消费。在社会资助中,一些個人、企业为了宣传,在各种媒体上对资助内容、资助对象进行宣传,对于受资助学生来说可能只能被动接受,因而产生心理压力。

(二) 贫困生资助覆盖面不全与精准性不足影响学生心理

在高校资助体系中,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只面向大学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只能享受助学金,助学贷款。对于助学贷款,一些家庭因为认识不足,在准备学费时尽量避免办理贷款,宁愿通过借、欠等方式解决学费。对于助学金,大一新生对学校情况、资助政策等不熟悉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都能了解并享受到这项政策。大一学生心理正处于对大学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大学学费、花费及身边同学消费等的影响,使他们经济上的压力骤然加大,因此,他们在这一时期对资助政策的心理需求也是最大的,为了得到资助导致“互相比贫”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部分学生产生悲观心理,自尊受到伤害。现存的资助评审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导致评定的精准性不足,以致在学生中引起不平衡、不接受心理。

(三) 缺乏相应的心理关怀与精神资助

现存的资助体系中重点偏向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在实践中大多简单的将资助金额发放到位,完成经济资助的任务,而缺乏相应的心理关怀与精神资助。有的学生因为长期经济与心理压力,对外来资助“求之若渴”,有些学生安于现状,并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就理所当然得到资助,在得到资助之后不合理计划支出,甚至挥霍,还有些同学,拿到的助学金等级低一等就情绪低落、怨天尤人。各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经济资助配套心理扶助,在心理上给予关怀、精神问题上给予矫治,使贫困生精神与心理得到双重补缺,从而达到改善生活、建立自信、自立自强、感恩社会的目的。

二、 建立“三位一体”的经济资助与心理扶助结合机制

(一) 从学生入校开始进行资助准备及实施预见性心理扶助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着手进行资助准备,第一步就是全面性地实施预防性心理扶助,针对贫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项工作要保持不能区别对待贫困生的原则。在开学之初就全面性进行心理普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测试;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将心理测试情况记录在案,将学生基本信息、家庭情况调查表装入档案,重点关注家庭贫困学生,进行关注与关怀,随时跟踪学生成长情况。档案随时更新,并注意保密。资助评审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集体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发现的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和谈话,帮助更正思想观念,逐步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贫困现象,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在集体采取关爱教育,使学生心中有爱,正确对待身边的节俭、兼职等人、事、物。

(二) 资助评定时讲究方法与人文关怀

第一,在实施资助评审时,注意方法的温和性,并将人文关怀贯彻其中,能使贫困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资助评审和看待资助。比如在评审方法上,首先通过前期各种实践,选出班级人数1/5的人员成立评审小组,对评审小组成员要求不需接受资助、具有爱心、有方法、有奉献精神、公平公正、熟悉班级同学并且是班级大多数同学都信任的同学。第二,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小组内部保持公平公正,评审过程对学生保密。组织评审小组成员成立心理援助小组,在评审过程中及评审以后在班级中密切关注关怀贫困学生。心理援助小组采取保密机制,原则上不对班级公开。评审结果公布时只公布名单,注意公布时语言的温和性,避免具有色彩或引起敏感学生不适心理的字眼。建立心理援助预案机制。

(三) 资助落实后实时跟踪与关注

在资助评定确认及落实以后,对受资助学生及未享受资助学生进行隐秘追踪,有针对性的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有问题同学进行一定干预,适时启动心理援助预案,启动心理援助人员,在生活中给予关注和帮助,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与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保持行动的保密性。第二,要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结合前期心理排查结果,针对特别严重的情况要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在生活中多关爱,不刺激,并引导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第三,引导受资助学生在资助金使用上采取健康合理的办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四,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心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各项工作,引导学生追求文明、和谐、自由等价值观,培育学生自强、诚信、友善、敬业的品格,培育与加强学生报国之志与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郭雯,赵文,罗燕.某高校贫困生性格优势与美德特征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2016,29(6):549-5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107.

[3]易于,刘国华.浅析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矫治[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1-124.

[4]熊康俊.高校资助管理中的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0):20-21.

[5]倪再羊.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隐私权保护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24(3):345-348.

[6]邱致燕,黄阳,张斌,等.高校贫困生“三位一体”心理援助机制的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3):156-158.

作者简介:

张艳红,黄娟,湖南省长沙市,湖南信息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高校贫困生消费能力与消费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