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9-08-14施利兴

读天下 2019年1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摘 要:模糊语言是指外延具有不确定性,表示不精确的相对概念的词语。文学语言的意义是复合的、多义的,常常蕴涵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它总是和字面意义不完全符合。文学语言具有唤起感情的象征功能,是一种虚假的陈述,未必与客观事物相符,花非花,雾非雾,是一种可接受的“真”。

关键词:文本模糊语言;细读;教学策略

一、 模糊语言及其模糊性

文學语言的模糊性主要体现为词语的歧义和朦胧。因此,模糊语言往往成为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有意追求。我们在文本解读时也要注意文本的“言外之意”。

二、 模糊语言的类型

(一) 缄口不言

《荷花淀》写水生晚上回来,妻子问道:“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没有回答,只是笑了一下;当水生去参军,全村男女老少送他出来时,“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在前程未卜的送别场面,水生要说的实在太多,作者巧妙地用“笑一笑”了事。这“笑一笑”包含了多少千言万语,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 欲言又止

在描写刻画人物时,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往往不是三言两语能说透的,有时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时高明的作者就干脆不让人把话说完,让读者进行审美填充。课文《祝福》中写鲁四老爷,“可恶——然而……”几乎是他出场的全部台词,但这四个字却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内容。

(三) 闪烁其辞

就是故意不接触交谈的核心或描写的对象,而说出其他的话语。如写祥林嫂与“我”的对话,面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一连串回答都是支支吾吾,模棱两可的,最后用更模糊的一句话“说不清”,把一切化解。回答祥林嫂的问题本来很简单,可以回答有,也可以回答没有,也可以回答不知道,然而直截了当的回答,就无法表现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黑暗腐朽的统治无力抗争和犹豫、彷徨,以及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的复杂心理。

(四) 巧用虚数

文学语言主要描写直觉、烘托意境,它对数量词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虚代实,即对其精确词语进行模糊化运用。杜牧《忆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数量词的出现也许不能让我们从精确度上把握事物的分毫,但它在营构意象、烘托意境中表现的功能和他所传递给读者的整体性把握的可靠程度,远远超出了理性意义所传递的信息量,是超越了精确的更高层次上的精确。

(五) 巧用修辞

语言的模糊性还表现在作者常常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双关、比喻、夸张、象征等,使作者自己的意图隐藏在语言的背后。例如,《雷雨》中鲁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禁不住喊道:“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萍”字表现了侍萍终于见到分离了三十载的儿子时难以自控的激动心情,“凭”字隐含着她对周家两代人的控诉和仇恨,前一个“凭”字则是这两种情感的过渡。曹禺在这里用谐音双关,表现了侍萍欲言又止、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三、 模糊语言细读的教学策略

(一) 深层感悟,探幽索隐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可以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文学的表达对象往往是一些微妙的情绪和难言的衷曲,这绝不是固定的语词意义所能包容的,注定要追求一种言外之意、意在不言中的特殊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就课文的模糊语言引导学生“探幽索隐”,以便使学生灵活地意会模糊语言背后所传递的情感。

课文《<呐喊>自序》写鲁迅回答钱玄同的提问“那么你抄它是什么意思呢?”时说:“没有什么意思。”鲁迅的回答看似明确,实为模糊。作为鲁迅广博深远思想的物质外壳,鲁迅笔下的模糊语言是一种承载着巨大的思想和感情能量的语言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表达功效。结合鲁迅的生活历程,我们发现,鲁迅用“没有什么意思”的含糊之语来回答老朋友,实际包含了自己难以陈说的寂寞、孤独和悲哀等各种心情。

(二) 不求甚解,心领神会

不求甚解就是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这对于模糊语言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有时我们只能大体上把握文本中间接的人生经验、情感和思想,任何试图准确地描述、细致的刻画都是不恰当,也是不可能的。

朱自清在《绿》中对“梅雨潭的绿”,与其他地方的绿色对比,用了“太淡”“太浓”“太明”“太暗”几个词,梅雨潭的绿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绿,作者没有明确的描写,而且似乎越说越模糊,因为全文中那淡淡朦胧的景物、似明非明的议论、欲露未露的情感,原本就是一个完整、朦胧的“模糊性”,若想一一落到实处,就冲淡了作品整体意境美,也就破坏了作品内含的情韵。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略作品流露出的“朦胧美”。

(三) 诗无达诂,尊重体验

诗无达诂是我国古代艺术欣赏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法则,本意是说,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该超越单纯的文字,直接进入审美领域,用心灵去体会、把握诗词的意象和境界。文本中常常存在大量不确定、不精确、亦此亦彼的事物和现象。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它不强调理性的探究,讲究的是朦胧的甚至是无法理喻的情绪体验,它尊重个性,重视情绪感染。

教师应该超越单纯的解释、论证等方法,直接让学生进入审美过程,让学生用心灵去理解体会。例如,在李清照《声声慢》的教学中,对“憔悴损”的理解,学生经常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同学却认为遍地菊花盛开,而词人却满心伤痛,形神憔悴,此时此地再也无心去摘那盛开的菊花。所以,“憔悴损”指的是“我”,这是词人自比。

如果在课堂上非要论证、确定“憔悴损”指的是什么是毫无意义的。透过字里行间,学生能感悟到词中既流露出作者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作者惜花将谢的情怀,感受到整首词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即可。有时教学艺术的模糊性是一种美,一种朦胧美,教师应刻意去创造这种朦胧美。

参考文献:

[1]王诗媛.唐诗模糊修辞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2]项莉.认知语言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J].文学教育(下),2018(7):52-53.

作者简介:

施利兴,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八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