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研究的意义
2019-08-14潘红梅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开始阅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中高学段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此,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语文阅读教学;作用和意义
在现行的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主要以连续性文本的形态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相对单一,分科的思维根深蒂固,教材互不交流,学科壁垒森严,这种固有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形态到教学形态,乃至学校形态都一以贯之,导致学生无法将僵化单一的所学运用到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去。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逐渐开始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于提升阅读能力的意义和作用,并开始尝试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将真实生活延展到学习中,而且模糊了学科的边界,超越了课堂的边界。更有意义的是,在传统的课文中,恰如其分地加入图片、图表、科学实验等综合性信息,在扩展课堂容量的同时,带动了学习形态的变革,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意识很有帮助,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目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早已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这是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标理念的正面回应。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与生活相结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时刻关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把学习的边界延展到广阔的生活中。课程标准的这种变化恰恰证明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利用图表和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教学,在现有的语文教学中较少涉及,这是中国语文教科书编制的短板,因此对于已有课文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二次开发,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其次,国际阅读测试,如PISA、PIRLS等,都比较关注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因而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既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能与国际阅读测试同步接轨,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能力;第三,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符合课标对语文第三学段与第四学段阅读能力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无缝连接,让阅读回归本质。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容量大、承载能力强的特点,在现代社会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和学习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多向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增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注重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升阅读能力,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图文结合、渗透阅读方法。虽然系统地阅读和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并不是小学中低学段的目标,但是对中低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应该着力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深入开掘,逐步渗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与内容相关的插图和图表都是很好的阅读素材。图表不再单单应用于理科,它同样可以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效素材。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主题图,初步猜想和理解图意,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从而充分发挥这些插图和图表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月球之谜》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月球表面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环形山”等词语的含义,进一步感受月球表面是一个一片荒凉的世界。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科学图表,再根据图表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复述或重现,培养学生的图表意识和阅读能力。同样是《月球之谜》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设计出地月环境对比表,利用鲜明的对比,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二,結合阅读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非连续性文本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是语言文字具有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表达。而想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教师更应当跳出被动地、单一地指导方法的藩篱,具备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注意从生活中发现和搜集教学素材,积累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再加以整合归纳,并以此为内容进行阅读活动,指导学生经历阅读的过程,掌握阅读策略。2011版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基于这一全新的学习要求,依据文体特点,将适合使用这一阅读方法的说明文以及科普类文章进行归类整合,就会发现,这些课文主要集中在中高学段,例如从三年级下册开始,逐步收录了《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四年级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五年级的《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圆明园的毁灭》《开国大典》等课文。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极佳素材。
第三,补充课外资源,增加课程外延。既然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那么就应该广泛涉猎,将有助于语文教学的素材拿来为我所用。因此,教师在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必须充分挖掘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使课程内容在最大程度上扩展学生知识的外延。
现阶段,很多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仍是小范围、阶段性的,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这远远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炜炜.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6.
[2]金凤.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及价值归正[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
作者简介:
潘红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