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2019-08-14李师漫

纺织报告 2019年4期
关键词:经编针织物针织

李师漫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作为服装技术类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均有开设。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而不同院校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有其偏重和特色。本课题仅就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这一专业中,对《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这门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情况总结与改革建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针织物组织知识,同时掌握针织面料设计的基础理论,能充分理解和运用针织物不同组织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独立进行针织面料组织分析、针织物鉴别以及针织服装选料、制作的职业能力。常见针织物组织见图1。

图1 常见针织物组织

1 课程现有成果

1.1 课程体系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中,《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课程主要介绍针织面料的组织结构及在织物上形成各种花色效应的方法,进行针织物组织的设计和分析,完成针织面料上机生产工艺制订。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特点,课程重点在于向学生教授针织物组织形成原理与性能效应,课程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独立进行针织物组织分析。

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是在之前学习的《服装材料》、《针织技术》、《专业认识实习》、《羊毛衫设计与生产》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后续《针织项目》、《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对其加以巩固。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常用针织面料的分析设计与生产的职业能力。

1.2 师资力量

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教师均在业内从教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生产实践经验,现已达到硕士研究生学位比例100%,5年内下企业实践人员比例100%。针对《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这门课程,教师们经过多年教学与课下研讨,已与宁波维科浙东针织有限公司形成校企合作授课的课程模式,力求在师资方面达到全面、完备,以培养出集服装设计、面料工艺与服装制作于一身的全方位人才。

2 课程现阶段存在问题

2.1 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度较大

《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的前期课程中,与其直接相关的课程包括《针织技术(纬编)》与《针织技术(经编)》。该门课是对前期纬编与经编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对面料工艺进行分析与绘制。就近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纬编与经编板块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对纬编针织物与经编针织物之间的异同了解也不够深入,造成《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的第一阶段课程进度减缓。

2.2 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严重

《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课程中,学生会接触大量针织面料,根据不同组织结构作出相应的工艺表示,包括意匠图、编织图、上机工艺与机器参数确定等经过一学期的课程与实践,学生应能明确区分针、梭织面料的区别,并能对针织基本组织包括纬平针、罗纹、双罗纹、经平、编链和经缎组织作出相应编织工艺表示。而在后续《毕业设计》课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不能将面料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对于毕业设计作品中所购置的面料,无法区分种类和组织结构,更遑论与针织服装的艺术设计相结合了。

3 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现有情况和存在问题,对《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这门课有如下建议:

3.1 加入面料市场调研环节

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较难结合这一问题,除完成原有带学生至企业参观环节外,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加入面料市场调研环节,让学生在生产与市场两个环节,均能对不同面料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2 与图案设计相结合

针织面料由于工艺较为繁琐,常常在图案实现方面有较多难以操作之处。多年来,市场上也一直缺少既有扎实面料基础知识,又能用艺术设计手法进行针织设计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市场培养符合要求的各类人才,针对《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这门课程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图案设计内容,尤其是经编蕾丝花边部分。现已有相应教学改革成果,学生可通过CorelDRAW、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经编花型设计,并根据经编工艺要求,确定花型是否可最终实现生产。学生课堂所绘经编花型图案如图2。

图2 学生课堂所绘经编花型图案

4 结语

《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针织面料对于生产实践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针织面料设计与应用》课程需要进行深入整改以更适应教学与市场需求,相信在专业师生的不懈努力下,该门课程能在将来更加完善与成熟。

猜你喜欢

经编针织物针织
优雅针织柔情秋意
吸湿速干针织物研究进展
涂层针织物的外观设计及应用分析
会隐身的针织迷彩
针织与纱线
纱线与针织
捻度对涤纶针织物服用舒适性能影响的研究
海宁:“蝶变”经编新未来
老中青三代经编人的传承之路 中国经编十年变迁系列活动侧记
经编十年 辉煌与创新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