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中青三代经编人的传承之路 中国经编十年变迁系列活动侧记

2015-10-19李英

纺织服装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老中青经编海宁

本刊记者_李英

老中青三代经编人的传承之路中国经编十年变迁系列活动侧记

本刊记者_李英

日前,“新常态、新起点、新思路、新跨越——中国经编十年变迁系列活动” 在浙江海宁落下帷幕。该活动包括第三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发布《中国经编十周年变迁》纪录片,经编系列丛书发行仪式,以及发布2005~2015年度中国经编行业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中国经编行业传承篇等系列评选等活动。每一位经编人都仿佛站在十年的节点上,眺望远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杨纪朝,党委副书记陈伟康,时任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纺联副秘书长杨峻,中针协副会长林光兴,中针协副会长、中针协经编分会名誉会长沈顺年,中针协经编分会会长陈南梁,中针协经编分会执行会长房娜,海宁市市长戴锋,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魏国锋等领导和嘉宾参加了本次会议。

杨纪朝在会上说:“产业用经编产品是我国经编产业的朝阳领域,完善的产业配套,使经编产业不可替代。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经编市场变得更加开放,这将带动经编新材料快速发展,使经编产业能在纺织领域成为创新的典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十年经编人,十年风雨相伴,中针协经编分会已悄然走过十年,从当初的几十人到现在几千人的影响力,从经编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发展,这是中针协经编分会成长的十年,也是中国经编产业快速崛起的十年。耕耘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相互交织,而这一切都源于经编人对经编深入骨髓的挚爱。

“在未来的5~10年,这个产业一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装备和原料两个领域,加上更多的创新力度和发展动力,行业将不断扩展。”杨世滨在会上表示。

作为2005~2015年度中国经编行业优秀产业集群之一的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惊喜。中针协经编分会成立十年,既是中针协经编分会会长单位落户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十年,也是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十年。该园区从乡镇工业园到省级开发区,从“实现产业集聚的经编世界”到“迈上打造世界经编的远大征程”。2014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收入291.68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利税18.65亿元,同比增长20.6%。

如今,在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内,集聚了全球2500多台高档经编设备,有21000多人在这里工作、创业,每天有1300吨经编产品在这里生产,并远销132个国家和地区,一个现代化产业集群正生机勃勃地朝“世界经编之都”的梦想不断迈进。

王天凯在系列活动结束后到海宁经编产业园区调研指导,他高度评价海宁经编对中国经编、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贡献,充分肯定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培育经编特色产业有规模、有链条、有品质。

王天凯听取了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发展情况介绍,并详细了解了园区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生产发展状况。他指出,经编产业要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延伸、壮大产业链;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装备与技术研发水平;要创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做优自身特色,着力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当然,在经编这一细分行业里,每一位经编人的奋斗史都代表了经编发展史,而在本次系列活动当中,中国经编行业传承篇中分为了十大新锐奖获得者、十大精英奖获得者与十大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刚刚卸任的“老”者——经编教父沈顺年,经编界的“中”流砥柱——经编“翅膀”陈南梁,留洋归来的“青”年——可造之才张宇蝶,“老中青”三代经编人恰是中国经编产业从无到有的产业的缩影,他们用人生书写经编产业发展史,他们那执着的、坚持的幸福模样已刻在行业人的记忆中。

猜你喜欢

老中青经编海宁
刘海宁作品(一)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天下奇观海宁潮
2019年迎新春老中青少书画展作品选
“古彝传薪”文苑举行2019年迎新春老中青少书画展
海宁:“蝶变”经编新未来
经编十年 辉煌与创新同行
“老中青”港星联袂上春晚
《帐篷用双轴向经编基布》和《聚氯乙烯透射放映用软膜》行业标准发布
“海宁丹”与“兰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