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类型学考察*
——从湖北天门方言敬称代词“你那”的来源谈起

2019-08-14毛文静

语言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官话第一人称

毛文静

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提要 湖北天门方言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你那”是由“你老人家”缩略、弱化而来的,其敬称方式为身份名词。虽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复数表示第二人称单数敬称在世界语言的所有敬称方式中占有绝对优势,但这一敬称方式在汉语方言中却很少使用。另外,用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表敬称的情况在汉语方言中也较为少见,只见于广东雷州闽语、台湾闽语和山西灵丘晋语。如果根据敬称区分度来划分敬称类型,现代汉语在共时平面主要属于无敬称型、敬称二分型语言,山西灵丘方言则属于敬称多分型语言;汉语在历时平面经历了从“避免使用敬称代词型”到“敬称二分型”语言的转变。

1 引言

人称代词的主要功能是在言语事件中指称在场的或不在场的话语参与者,其另一方面的指称功能可以用术语“社会性的指示词(social deixis)”来表示(Levinson 1983:89-94; Fillmore 1997:61)。这说明人称代词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用来指明言谈中所指对象的身份,还可以是根据言语角色的社会地位表达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达这种“社会关系”的语言手段之一则是敬称代词。汉语普通话第二人称敬称代词是“您”,关于“您”的来源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王力1954:21;吕叔湘1941;吕叔湘和江蓝生1985:36-38;太田辰夫1987:106;张惠英1991;时良兵2006;内田庆市2000;刘云2009;聂志军2009;汪化云2010;李炜和和丹丹2011;刘云和周晨萌2013),但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考察汉语的敬称类型及敬称方式的甚少。本文拟从湖北天门方言敬称代词“你那”的来源出发,考察“你老人家”所采用的敬称方式,并揭示第二人称复数和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表敬称在汉语中的具体使用情况以及汉语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类型学特征。

2 湖北天门方言敬称代词“你那”的来源

目前,对汉语敬称代词的考察主要集中于“您”的来源问题。王力(1954:21)、吕叔湘和江蓝生(1985:36-38)一致认为,敬称代词“您”是“你老”的合音形式。吕叔湘和江蓝生(1985:36)进一步指出,敬称“您”字跟金元时代用为复数的“您”字是一个写法,但不是一个语词。刘云和周晨萌(2013)通过考察元、明、清、民国、当代的本土和域外文献中“您”的用法,将敬称代词“您”的发展路径归纳为:你老人家>你老>你那/你能>您纳>您,即“你老人家”减音缩略为“你老[ni35lau0]”,后一轻读音节因弱化而逐渐变为央元音而产生“你能[ni35n0]”或“你纳[ni35nA0]”,接着又逐步丧失独立性并融入前一音节成为“您纳[nin35nA0]”,并最终脱落而成为单音节“您[nin35]”,这一结论大致可靠。

我们认为,天门方言的“你那”与普通话的“您”一样,是从“你老人家”发展而来的,它保留了“你老人家”向“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中间”形式。清代王筠《菉友臆说》(1848)指出,在“你老人家”发展为“您”的过程中,还经历了“你那”这一中间阶段,其中“那”是“老人家”的合音,“都中称所尊敬者曰‘你那’,即是你老人家,则‘那’者又‘老人家’三字之合音也。”“你老人家”和“你老”在清代《石头记》中发展出指称年纪比自己小的人,此时它的用法得到了扩展,语法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指称长者的一般人称代词发展为指称尊者的敬称代词。例如:

(1)李贵笑道:“不怕你老人家恼我,素日你老人家到底有些不正经,所以这些兄弟才不听。就闹到太爷跟前去,连你老人家也脱不过的。”(《石头记》第九回)

(2)刘姥姥一壁里走着,一壁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那里还记得我们呢。”( 《石头记》第六回)

(3)(刘姥姥) 只得忍耻说道: “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同上)

例(1)中的李贵以“你老人家”称呼不过二十来岁的贾瑞;例(2)、(3)中刘姥姥是年长的人,反倒称呼周瑞家的和王熙凤“你老”,这种称呼显然不是因为年龄因素,而是出于尊卑考虑。“你老人家”、“你老”在语义和语用上的扩展、泛化促进了其语音上的进一步弱化。“你老”语音弱化的下一步是“你那/你能”或“您纳”,“老”字的语音在轻声弱化的作用下变成了“[nA]”。刘云和周晨萌(2013)认为,在“您”兴起之前,“你那”是最重要的第二人称敬称形式。除此以外,李炜和和丹丹(2011)还在12部北京话语料中发现了“你纳”、“您纳”、“您哪”等第二人称敬称形式。例如:

(4)舅太太道:“姑老爷不用管我们的事,我们不能像你那开口就是‘诗云’,闭口就是‘子曰’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

(5)没法儿找兄台来了,或银子,或当头,求你纳借给我点儿。(《语言自迩集》)

(6)您纳的少爷不是在户部有差使么?(《语言自迩集》)

(7)老兄,怎么这程子,我总没见您哪?(《官话指南》)

李炜和和丹丹(2011)指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你那/你纳”消失不见;“您纳”只在《官话指南》和《燕京妇语》中零星出现;“您哪”虽然延续至今,但已经处于萎缩状态,相关用例很少见。我们认为,“你那/你纳”除了保留在冀鲁官话(如天津[⊆ni·l])、山西晋语(如山西忻州[ni313na2])中外,还保留在部分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如湖北汉川、沔阳、安陆、咸宁、松滋的荆门、江陵、应城、嘉鱼的“你·na”,竹溪的房县的“你·n”,孝感的黄安的通山的(赵元任等1948:1510-1512),云南江川的“你辣[ni21lA31](许宝华和宫田一郎1999:2749)。另外,湖北黄陂第二人称敬称读作可能是“您哪”的遗留。内田庆市(2000)指出,《清文指要全册》中出现的“你纳”,书写方法为“‘你’+满洲文字”。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你纳”应该是由汉语自身发展而来的记音词,“纳”是“老人家”简省、弱化的结果。

3 汉语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敬称方式

敬称方式指采取何种方式表示第二人称敬称,我们根据“敬称代词的历史来源”区分不同的敬称方式,如法语的敬称代词vous来源于第二人称复数,其敬称方式为第二人称复数。Helmbrecht(2003)调查了各种敬称方式在世界语言中的使用频率,第二人称复数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人称复数、反身代词、亲属名词和身份名词(status noun);个别语言会使用第三人称单数、第一人称复数、指示代词。

3.1 “你那”(或“您”) [注]如无特殊说明,汉语方言敬称代词“你那”(或“您”)代表来源于“你老人家”的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各种音变形式,如“你老”、“你老人”、“你家”、“你郎家”、“你郎”、“你儿”、“你纳”、“您”等。的敬称方式

刘云和周晨萌(2013)将以北京话“您”为代表的汉语敬称代词概括为一种新的来源——“第二人称代词+长者的称呼语(指称长者的名词)”,并认为它“在Helmbrecht的研究中未出现”。我们认为,汉语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你那”来源于身份名词(status term)。据Helmbrecht(2013),用身份名词表敬称的语言有荷兰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缅甸语、越南语、泰语,这些语言大多分布在欧洲部分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如:

西班牙语:Usted(第二人称单数尊称

缅甸语:/hyinv/(书面语)(女性使用的第二人称单数尊称

/khun'/(第二人称单数尊称

据Haspelmath & the APiCS[注]APiCS是“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语法地图集(the Atlas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 Structures)”的缩略,这是一本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地图集,它旨在对76种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的130种句法、词法结构进行类型学研究。参见http://apics-online.info。Consortium(2013)调查,在74种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中,有8种语言(约10%)的称呼名词(titles)用作第二人称敬称代词,如普林西比语(Principense)的Sun“先生”。

狗 先生 爱-单数 先生 多 过 女孩 先生

你的狗爱你超过你的妻子。

从例(8)可以看出,一些语言中的身份名词还带有名词痕迹,但又与名词有明显区别,处于从身份名词向第二人称代词演变的连续统之中。这些身份名词最初只是普通名词,其词义并不显示任何与“身份”或“地位”有关的信息,而是被言语社团的人们用作对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称呼,当这种用法泛化为对所有需要尊敬的人的称呼时,这种普通名词就会语法化为第二人称敬称代词。如西班牙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敬称usted/ustedes来源于名词短语vuestra merced“你的恩惠”,泰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敬称/khun/来源于普通名词/khun/“美德、优点”,称人以德以示尊敬。因此,Helmbrecht(2003)所提到的“身份名词”着眼于其语用功能,而不是其具体词义。

那么,哪些“社会身份”因素会影响尊称表达?对该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解决汉语“你那”(或“您”)属于何种敬称方式的问题。Cooke(1968:98-99)在谈及“人称性身份名词(pronominally used status terms)”时指出,“‘身份(status)’可能要根据年龄、等级或地位而进行定义。年龄或社会等级上的优势能赋予一个人较高的社会地位,使他在言谈中有资格享有反映身份优越性的人称代词。因此,年轻人称呼年长者或普通人称呼高级官员总是需要使用敬称。”Helmbrecht(2003)也认为,“个体的相对社会地位取决于诸如年龄、性别、亲属关系、继承关系、财富、政治权利等因素以及个体被准许在其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可见,年龄、等级、职业等因素都是反映“社会身份”的重要因素,而哪种身份因素被言语社团“选中”作为尊称表达则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有关。例如王室在泰国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所以普通人与王室成员之间或王室内不同等级的成员之间会有不同的尊称代词。从根本上说,用身份名词表敬称与亚洲的传统文化有关,诸如年龄、亲属关系和社会等级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整个亚洲语言的敬称代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指称社会地位高的人的名词语法化为敬称代词的现象更容易出现在东南亚语言中。

汪化云(2008:220)指出,汉语方言三身代词尊称的构成主要来自敬老传统,称人为“老”一般就是尊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享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注]中华民族自古具有崇尚“敬老”、“养老”的传统,如《礼记·祭义》:“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孔颖达疏:“德之中,年高者在前,是德中尚齿。”也有天子亲自养老的礼典,如《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另外,“老”在先秦时期已经发展出敬称用法,如《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注:“老,尊称也。”贾公彦疏:“此郑注云‘老,尊称’,未必是年老。”当面指称年长者需要使用敬称。“你老人家”在清以前是对长者的尊称,在清代《石头记》中从指称长者发展出指称尊者的用法,即普通名词“老人家”摆脱了“年龄”印记,而成为对所有尊者的称代形式。当“你老人家”因高频使用而发生“规约化(conventionalization)”和语音弱化,则完成了由“身份名词”到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语法化过程。所以,从人类语言的敬称方式来看,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你那”来源于与年龄有关的身份名词。与其他语言不同的是汉语身份名词“老人家”之前还带有指示具体人称的“你”、“他”,但同位结构并不会影响其类型特征。

“你那”的敬称方式为“身份名词”这一结论还得到跨方言的验证。第一,西南官话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不仅有反映年龄的“老人家”,还有反映社会职业的“老师”、“先生”、“师傅”等,也有这两种因素的结合形式。据Spencer-Oatey(1993)考察,与英国研究生相比,中国研究生对老师更尊重,也与老师保持更亲密而友好的关系,老师对于他们来说甚至有点儿像父母或叔叔。我们认为,这与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有关,因此表示教师的词如“先生”、“老师”、“师傅”在汉语中会发展成为敬称代词。如四川罗江“你先生”,蓬溪“你老师”,合川、垫江“你老先生”等(杨时逢1984:1718-1721)。又如贵州毕节方言中的“老师”、“师傅”、“师”用来表敬称,被称呼为“老师”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不是教师;可以是身份尊贵的人,也可以是身份一般的人;被称为“师傅”的人,可以是某一个行当的师傅,也可以仅仅是个小徒弟,或者与所有行当都不搭界的人;“师”是“师傅”的简称,往往要在其前面加上被称呼人的姓氏(参见明生荣2007:323)。

第二,“老”在一些汉语方言中进一步语法化为人名敬称词缀。湖南平江方言[注]该方言的语料为张盛开教授提供。中的“佬[lɑu21]”附加在人名或亲属称谓词后面构成“某佬”表示尊称,它可以用于长辈、同辈,甚至晚辈。如张三就叫“三佬”,李四就叫“四佬”,连孩子也可以称“毛佬”,还有“公佬公公、婆佬婆婆、叔佬叔叔、姑佬姑姑、爸佬爸爸、妈佬妈妈”等。例如:

(9)ʂy55lɑu21ɑ33li33ʂi21iɑ21mɑu22uɑ22o21

曙 佬 他 俚 是 也 毛 话 哦(婆婆称呼媳妇)

曙佬他们倒没说。

(10)xo21san33lɑu21ke4th13ʂo4le55

呵, 三 佬 格 同 学 呢?(阿姨称外甥)

哦,三佬的同学呢?

通过对第二人称敬称代词跨语言、跨方言的考察,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你那”(或“您”)的敬称方式并不是汉语所独有的“第二人称代词+长者的称呼语(指称长者的名词)”,而是具有普遍类型学意义的“身份名词”;2)汉语表示第二人称敬称的身份名词不仅有反映年龄的“老人家”,还有反映社会职业的“先生”、“老师”、“师傅”等;3)身份名词“老人家”在某些方言中进一步语法化为人名敬称词缀。

3.2 第二人称代词复数与汉语敬称代词

从跨语言比较来看,使用第二人称代词复数表示第二人称单数敬称在所有敬称方式中占有绝对优势。Helmbrecht(2003)调查了100种语言,发现约25%的语言存在敬称区分,而16%的语言的敬称代词由第二人称复数表示。如法语的tu/vous,德语的du/sie, 俄语的ty/vy(“/”前的词用于家人、好友、同学之间,“/”后的词表示礼貌和尊敬)。Malsch(1987)和Helmbrecht(2003,2004:364)根据Brown & Levinson(1987:61-71)提出的“面子(face)”假设、“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 即FTAs)”与中和“面子威胁”的“补救措施(redressive actions)”解释了第二人称复数表敬称的原因,即用第二人称复数指称听话人是由“不愿直接指称听话人”引起的,因而借用群体概念指称单一个体;而且用复数形式指称单一个体的意义在语境中很容易辨识,因此很多语言采取这种策略表示敬称。

然而,第二人称复数表示敬称这一方式在汉语方言中比较少见。有些被认为用第二人称复数表示敬称的方言在调查中要么不存在敬称区分,要么有着其他来源(“你老人家”或第一人称复数)。汪化云(2008:222-224)指出,“‘侬’是闽语的复数标记,但是在福建龙岩[lɑ┘]、广东海康[nɑ┘]闽语中却是尊称标记,这与某些语言用第二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表示尊称的方式是相通的。”据我们调查,龙岩方言不区分第二人称代词的普称和尊称。郭启熹(1999)所列的龙岩方言人称代词中并无尊称代词。例如:

单数 复数

第一人称: 我[⊂ɡua] 我侬[⊂ɡua⊆la]

第二人称: 汝[⊂li] 汝侬[⊂li⊆la]

第三人称: 伊[i⊇] 伊侬[i⊇⊆la]

在熟稔作品——诗的基础上,去探求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规律,这条从青岛时代开始的唐诗研究的荆棘之路,在一部“诗的史”诞生后即将变为坦途。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具有诗教传统,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宣传“温柔敦厚”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教观,将诗赋予教育启蒙的功能。诗阐发了维系封建精神的礼乐,“支持了那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13]17,不但与教育、宗教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具有“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14]的崇高价值。明乎此,即可以理解闻一多关于“什么是诗”的意见:

对 称: 植家仔[tsit kia(kiɛ a)] 大家[⊂tai⊂kiɛ]

广东海康方言是一种雷州话,属于闽语。海康方言第二人称单数敬称为“侬您[na]”;第二人称单数为“汝你[lu]”,复数为“汝侬你们[luna┘]”;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为“□侬咱们[nana┘]”(张振兴 1987)。相比较而言,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侬[na]”很可能来源于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侬咱们[nana┘]”,而不是第二人称复数。

据许宝华和宫田一郎(1999:2748),江淮官话江苏盐城的“你农[li53no53]”相当于“你老人家”。江淮官话的人称代词复数词尾主要用“人”或“农”,如安徽的绩溪、歙县、屯溪用“人”,黟县用“农”(曹志耘2008:语法卷005图)。据蔡华祥(2011:187),盐城方言的代词复数词尾为“俫[le0]”,如:我俫[33le0]、你俫[nI33le0]、他俫[th31le0];相当于“您”的敬称代词为“你人家[nI33ln00]”,也作“你家[nI530]”。由此,不难推测“你农[li53no0]”的产生过程:“你老人家”缩略为“你人家”后,“家[0]”的韵尾[]脱落,[]与前一个音节“人[ln0]”合音为[l0],产生了[ ni53l0]。由于江淮官话[l]、[n]不分,所以将[ni53l0]读作[li53no0]是很自然的音变现象。因此,江苏盐城方言的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你农[li53no53]”并不来源于第二人称复数,而是来源于“你老人家”。

云南腾冲方言的第二人称敬称为“你者[⊂ni⊂tʂe]”(许宝华和宫田一郎2008:2748;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948),这一语音形式与闽、客、赣语的第二人称复数“你侪”的读音很接近,闽、客语如福建长汀濯田[ni44ts‘i213]、福建永安[i52tse33]、三明[i553tsɛ41]、沙县[i33tse31]、湖北蒲圻tʂe0](许宝华和宫田一郎1999:2748),赣语如江西安义[n21ts‘ai](万波1999:145)。但是,其来源并不是第二人称复数“你侪”,而是“你老人家”的缩略形式“你家”的音变。据我们调查,云南腾冲方言的人称代词词尾和普通话一样为“们”,如我们、你们、他们。云南绝大部分方言中的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为“你家”,有“你⊂tiA” 、“你⊂tie”、“你基[ti]”三种常见的音变形式(杨时逢1984:1790-1793)。严修鸿(1999)指出,山西、陕西两省方言点的“我家、你家、他家”中“家”的韵母高化为[iɛ]、[iE]、[i]、[]。我们认为,“家”在云南方言中的音变方式与山西、陕西一致,不过其主要元音进一步弱化为央元音[]。另外,“家”的辅音在腾冲方言中发生卷舌化,变成[tʂ]。与腾冲相邻的龙陵县的敬称代词为“你老者”(杨时逢 1984:1793),则为这种音变过程提供了一个旁证。这说明,“你者”和“你老者”对同一敬称代词“你老人家”采取了不同的简省方式。

“你家”在汉语方言中既有第二人称复数的用法,又有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用法,但两者之间没有源流关系。严修鸿(1999)指出,以“我家、你家、他家”表示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方言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各省,主要是北方话区,也有部分是吴语点。关于人称代词复数词尾“家”的来源,张惠英(1995)认为是从单数人称代词词尾“家”发展而来,“在唐宋以来的白话文学中,‘家’用作单数人称代词词尾的情况就见得很多,如侬家、奴家、我家、君家、伊家、你家、贤家、他家、人家、谁家。”另外,“你家”在汉语方言中的另一种功能是表示敬称,如东北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湘方言等(许宝华和宫田一郎1999:2749)。吕叔湘和江蓝生(1985:89)在谈论代词词尾“家”时指出,“好些方言里,例如湖北和云南,都有‘你家’一词,作为敬语。既没有‘我家’和‘他家’跟它相配,大概不会是由复数用法变来,而是‘你老人家’的省缩形式。”不少汉语方言的第二人称敬称既可以说“你老人家”,又可以说“你家”,两种形式并存。如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你老人家[⊂ni⊂lɑu⊆n·iɑ]”也缩略为“你家[⊂ni⊂iɑ]”,云南蒙自的“你老人家也说成“你家[ni53i55]”(许宝华和宫田一郎 1999:2749,2751)。所以,“你家”的第二人称敬称和第二人称复数之间不存在演变关系。

总而言之,汉语不像欧洲语言那么高频地使用第二人称复数表示单数敬称,这应该与汉语的敬称类型及孤立语特征有关。自古以来,汉语主要用身份名词表敬称,汉语官话方言中的敬称代词大多是从身份名词“你老人家”发展而来。用第二人称复数表单数敬称的方式大多存在于有屈折变化的语言中,因此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多存在这种敬称方式,而属于孤立语的汉语普通话及其官话方言很少使用这种敬称方式。

3.3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与汉语敬称代词

用第一人称复数(尤其是包括式)表敬称在世界语言中比较少见,据Helmbrecht(2003)调查,主要有中美洲印第安的纳华特尔语(Nahuatl)和日本土著艾努语(Ainu)。如:

艾努语(Ainu):aoka

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表敬称的情况在汉语方言中有少量分布。如闽语雷州方言(亦见上文3.2中的广东海康方言)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为“[na]”,与第一人称包括式“咱、咱们[na]”读音完全相同(张振兴和蔡叶青1998:253)。台湾闽语[注]这一点是本文的匿名审稿人指出的,具体语料检索自《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http://twblg.dict.edu.tw)。的第二人称敬称代词为“咱[lan2]”,也是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而其第二人称复数为“恁[lin2]”。我们从下面所列的第一、二人称代词可以看到,台湾闽语的第二人称敬称来源于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而不是第二人称复数。

单数 复数

第一人称: 我[gua2] 咱包括式[lan2]

阮排除式[guan2]

第二人称: 你[li2] 恁你们[lin2]

第二人称敬称: 咱您[lan2] 咱您们[lan2]

另外,晋语山西灵丘的第二人称单数敬称除了用“你恁儿”表示外,还用“咱[r44]”表示,“咱”在灵丘方言中还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包括式(裴瑞玲和王跟国2013)。

用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表示第二人称敬称主要分布于北方方言的晋语区和南方方言的闽语区,目前我们尚未找到汉语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这种敬称方式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关于汉语用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表示第二人称敬称的原因,我们认为与语用因素有关。在汉语普通话中,妈妈当面称呼孩子或医生当面称呼患者时常常用第一人称包括式“咱们”拉近双方的语用距离,这种承担一定语用功能的“咱们”可能在一些汉语方言中发展成为了第二人称敬称代词。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也使用反身代词表示第二人称敬称。如东北和新疆地区的锡伯语第二人称单数敬称为[bi],复数敬称为[bis],这与反身代词的单数、复数形式完全一致(李树兰和仲谦1986:66-68),反身代词敬称方式在世界语言中很少见,目前在汉语方言中也没有发现用例。

4 汉语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类型学特征

4.1 汉语共时的敬称类型

Helmbrecht(2003)调查了100种语言的“敬称区分度(degrees of politeness distinction)”及其地理分布,发现敬称区分在地理分布上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显示了某种“地理焦点(geographical foci)”。他根据“敬称区分度”将这些语言分为四种类型:无敬称型语言(no politeness distinction)(74种)、敬称二分型语言(binary politeness distinction)(18种)、敬称多分型语言(several politeness distinctions)(3种)和避免人称代词型语言(pronoun avoidance)(6种)。[注]Helmbrecht(2013)将语言样本的数量扩大到207个,调查结果为:无敬称型语言136个、敬称二分型语言49个、敬称多分型语言15个和避免敬称代词型语言7个。据Helmbrecht(2013)所绘制的有关敬称区分的地理分布图,无敬称型语言主要分布于北美、南美、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非洲大部分地区;敬称二分型语言在世界各处都有分布,但欧洲及其邻近地区在地图上呈“温床(hotbed)”状;敬称多分型语言很少,但主要分布于南亚及其邻近地区;避免敬称代词型语言则分布于东南亚的泰语、缅甸语、越南语、日语和韩语等。

据我们考察,这四种敬称类型的前三种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1)无敬称型:东南方言(大致包括吴语、闽语大部分[注]本文的匿名审稿人指出,闽语厦门话第二人称复数可表敬称。李荣(1998:204)、周长楫和欧阳忆耘(1998:357-358)在谈到厦门话第二人称代词时都没有涉及敬称代词。根据两位出生于厦门的发音人(青年、老年),我们认为厦门话没有第二人称敬称。、客语、赣语、粤语[注]甘于恩教授在私下交流中指出,粤语中没有敬称代词,并且南方方言应该都没有。、桂北和桂南平话)[注]李如龙(2001)指出,第二人称敬称形式在东南诸方言中很少见,见到报告的只是湘语区的。和南方、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注]根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我们调查了27种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分别是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京语、仫佬语、水语、毛难语、黎语、阿昌语、佤语、仡佬语、羌语、哈尼语、普米语、独龙语、瑶族语言(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畲语、布朗语、景颇语、拉祜语、德昂语、苗语、彝语、傈僳语,发现只有纳西语、傣语、傈僳语有第二人称敬称代词。。

2)敬称二分型:官话方言(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晋方言、湘方言、湘南土语[注]卢小群(2003:21)调查了湘南土话28个点的第二人称尊称代词,发现有四种形式:“你老人家”、“你老大人”、“你大”和“你老家”。她认为“严格意义上说,土话没有尊称代词”,因为它们“只针对老年人使用”。很明显,这些敬称形式受官话的敬称代词“你老人家”的影响,因此本文暂且将其纳入第二人称敬称代词。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

3)敬称多分型:山西灵丘方言。

4)避免人称代词型:无。

(11)儿子(对父亲):咱上炕歇会儿哇您到炕上休息一会儿吧!

(12)媳妇(对婆婆):还是叫老三伺候咱哇么还是让老三伺候您吧!

(13)路上遇到一个熟悉的长辈说:你恁儿吃饭没咧您吃饭了没有?

(14)在村口向一个陌生长者问路:你恁儿知道不知道刘明在哪头儿住着咧您知道不知道刘明家在哪个地方?

由于调查的方言数量有限,目前尚未发现更多方言的第二人称代词存在多种敬称区分度。

4.2 汉语敬称类型的历时演变

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敬称使用专有名词,而避免使用人称代词,如《孟子·尽心篇》:“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王力(1954:18)指出,“中国自古就以径用人称代词称呼尊辈为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自称为‘吾’‘我’之类,也是不客气的。因此古人对于称呼有种礼貌式,就是不用人称代词,而用名词。”他将古代汉语的尊称分为五类:1)称人以字,自称以名;2)称人以爵位;3)称人曰“君”、“公”、“子”、“先生”等,自称曰“臣”、“弟子”等;4)称人以德,故曰“大人”之类,自称以不德或贫贱,故曰“寡人”、“不穀”、“孤”、“下走”、“贱子”、“贫道”之类;5)称人曰“陛下”、“足下”、“阁下”等。这五类敬称方式都是身份名词。太田辰夫(1987:106)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上古汉语的人称代名词中没有尊称,而是借用“子”、“君”、“公”、“卿”、“先生”等名词。

直至近代汉语,尊称还是避免使用人称代词,而用身份名词。吕叔湘和江蓝生(1985:38-39)指出,“古代所用的君、子、公、卿和臣、仆、妾等等,近代口语里早已不用。严格说,近代口语里已经没有专用的尊称跟谦称,有的只是一些身分名词,在别种语言可用三身代词的场所,我们常常用它来代替。”例(15)—(18)引自吕叔湘和江蓝生(1985:39),例如:

(15)识儿以不?儿是胡秋。(《敦煌变文集·胡秋变文》)

(16)我儿,娘有件事和你说。(《警世通言》第二十卷)

(17)我不是笑这个,我笑奶奶认错了辈数儿了;我妈是奶奶的干女孩儿,这会子又认我做干女孩儿。(《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18)老太太有什么吩咐,何必自己走来,只叫儿子进去吩咐便了。(《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我们认为,汉语从古代到近代和东南亚语言的敬称类型相同,属于避免人称代词型语言。Helmbrecht(2013)将它重新界定为“出于礼貌而避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的语言”,并认为“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有关礼貌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是避免直接指称对方。” Haspelmath & the APiCS Consortium(2013)则从正面称之为“用称呼名词(titles)作第二人称敬称型语言”。两者的表述具有内在一致性,都认为东南亚地区的语言在敬称中避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而用身份名词、亲属名词、称呼名词或其他复杂的名词表达敬称,如越南语的anh“哥哥”和ng“祖父”常用作表示尊称的第二人称代词。广西的少数民族语言京语的[tsu45]“叔叔”,当说话人是长辈时,用作第一人称“我”;当说话人是晚辈时,用作第二人称敬称“您”,其他亲属称谓均依次类推(欧阳觉亚等 1984:66)。古代汉语、近代汉语都避免使用人称代词,而用身份名词表敬称,在敬称类型上属“避免敬称型语言”。

到了清代的《石头记》,虽然“你老人家”和“你老”已经从指称长者语法化为指称尊者的用法,但身份名词在这一时期仍是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尊称方式。随着“你老人家”的高频使用和语音上的缩简、弱化,早期的北京口语中出现了表示尊称的第二人称代词“您”,这不仅给汉语代词系统带来了新的功能范畴——敬称代词,也进一步使汉语的敬称类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避免使用敬称代词的语言发展为敬称二分型语言。因此从汉语第二人称敬称的历时发展过程来看,汉语的敬称类型从古至今经历了从避免使用人称代词到敬称二分型的转变。

5 结语

湖北天门方言中的“你那”与普通话的“您”一样来源于“你老人家”,汉语敬称代词“你那”(或“您”)并不是一种新的类型“第二人称代词+长者的称呼语”,而是身份名词语法化的结果。而且,用身份名词表敬称的方式在汉语中占有主导地位,不仅包括与年龄有关的“老人家”,还包括与社会职业有关的“老师”、“先生”、“师傅”等。虽然从跨语言的比较来看,使用第二人称代词复数表示第二人称单数敬称在所有敬称方式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汉语很少用第二人称复数表单数敬称。用作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江苏盐城的“你农[li53no53]”、江苏连云港赣榆方言的云南腾冲方言的“你者[⊂ni⊂tʂe]”以及东北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中的“你家”并不是来源于第二人称代词复数,而是来源于身份名词“你老人家”。用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表敬称的情况在汉语中比较少见,目前只发现雷州话、台湾闽语和山西灵丘方言存在这种现象,至于这种敬称类型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少见的原因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如果根据敬称区分度划分敬称类型,汉语在共时平面的敬称类型主要是无敬称型、敬称二分型,敬称多分型极少见,且没有避免人称代词型;它在历时平面经历了从“避免使用人称代词”到“敬称二分型”的转变。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官话第一人称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您”字小史
你和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