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有”字存在句的替换限制看“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点*
2019-08-14123
123
1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871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3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 4人民日报社 北京 100733
提要 文章从“是”字存在句跟“有”字存在句替换限制的角度,探讨“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点。文章指出,当“是”字存在句仅由句式表示“足量”意义时,句子可以替换为“有”字存在句,替换以后足量特征消失。当“是”字存在句由句法成分强调足量意义、或由百科知识强制足量意义实现时,句子不能替换为“有”字存在句,因为这种“是”字存在句的强制性足量意义跟“有”字存在句的存在意义冲突。此外,具有主观凸显性特征的“是”字存在句可以替换为“有”字存在句,替换后原有的主观凸显性消失。至于“是”字存在句的“主观凸显性”,可以由等同关系和概念转喻来解释。
1 引言
现代汉语静态存在句包含若干下位句式,其中有两类为“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宋玉柱1992)。例如:注本文的语料来自CCL语料库,根据文章需要,对部分例句有所改动。
(1)a.包里是件衣服。
b.台前是一排排凳子。
c.眼前是北平。
d.脸上头发上全是黄土。
(2)a.左前方有门。
b.后面原来有个仓库。
c.小圆桌上有平凹的未完成稿《山镇夜店》。
d.大舞厅正墙上有一片绿白相间的叶子。
例(1)a-d是“是”字存在句,例(2)a-d是“有”字存在句。两类句式的基本结构相似,可以记作“NPL+是/有+NP”。相比其他的静态存在句,“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对事物存在的方式没有作出具体的描述,而只着眼于事物“存在”这一状态本身。但是,这两类句式并非完全一致,在一些情况下,“是”字和“有”字能够替换,在另一些情况下却不能。比如,我们将例(1)中句子里的“是”替换成“有”:
(3)a.包里是件衣服。 → 包里有件衣服。
b.台前是一排排凳子。 → 台前有一排排凳子。
c.眼前是北平。 → *眼前有北平。
d.脸上头发上全是黄土。 →*脸上头发上全有黄土。
例(3)a-b的替换关系可以成立,“是”替换为“有”后句子仍然合法。例(3)c-d中的“是”字存在句一般不能替换成“有”字存在句。
关于“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在句法语义上的异同问题,前人已有较多研究。顾志刚(1992)从“是”字和“有”字存在句的主语、述语、宾语三段各自的句法特点出发,分析二者的异同,他指出只有主语、述语、宾语三段句法特征全部相同,“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才能够相互替换。雷涛(1993)认为,“是”字存在句具有排他性和周遍性,且句子主语和宾语表示并列关系。金立鑫(1995)、张济卿(1996)指出“是”字存在句表达存在物量多的特点。胡建刚(2001)认为,“有”字存在句主语名词所表示的处所和宾语名词所表示的存在事物是部分充满关系,而“是”字存在句主语与宾语间的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
前人的研究对“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替换问题作出了深入的探讨,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一方面,单纯从句法角度分析“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难以解释为什么“桌上是书稿”可以替换成“桌上有书稿”,而“眼前是北平”难以替换成“*眼前有北平”,即使可以替换,替换后语义上的变化,也无法从句法上得到解释。另一方面,虽然存在物量多、排他性、周遍性、充满关系等是“是”字存在句特有的语义特点,但具备这些特点的“是”字存在句并非全部不能替换成“有”字存在句。如例(1)a-d中的“是”字存在句都具备“排他性”的特点,但例(1)a-b仍然可以替换成“有”字存在句。因此,单以“是”字存在句的这些特点来判别其是否能够替换成“有”字存在句,也很困难。“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替换条件,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将从“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出发,探讨二者替换的句法语义条件,并对替换后的意义变化及“是”字存在句语义特点的形成机制等进行分析。
2 “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句法特点
2.1 “是”字存在句的句法特点
“是”字存在句主要有以下三种句式:
A. NPL+是(+数量词)(+修饰语(+的))+NP。[注]数量词和其他修饰语的顺序问题与本文讨论内容无关,这里不做细分。下同。例如:
(4)由敌人的山肚子他摸到山胸。山胸上是铁丝网,有的地方七道,有的地方十一道。
(5)幕启:台上左角是肉案子,肉已卖完,老尤与小吴一边刷洗案子,一边说话儿。
(6)牌下面是一个玻璃镜框,里面红纸黑字,写着角儿们的名字。
(7)继续向前走,眼前是静静的湖水,湖边是一条凹凸不平的石子路。
例(4)-(5)中的名词性宾语不带数词、量词、指代词等附加成分,这类名词性成分一般具有指称属性的功能(张伯江1997;王红旗2004)。例(6)-(7)的宾语前有数量词修饰,比如“一个”、“一条”等。
B. 全量成分+NPL+都是(+数量词)(+修饰语(+的))+NP
这里的全量成分是指诸如“整”、“满”等表示全量意义的修饰语。[注]这里我们排除“所有”这一全量成分,例如“所有房间里都是红木制成的家具”。本文所指的全量成分,需要使得宾语NP能够充满或遍布处所NPL,而不是指每一个NPL都有宾语NP存在。“所有房间里都是红木制成的家具”表示的是后者的意思,故不在我们所指的“全量成分”里。这种句式表示NPL各处都呈现出“是NP”的状态。例如:
(8)整个桌子上面都是证据,你们看,哪一句话是假的?
(9)整面墙都是落地玻璃门窗。
(10)满墙都是画稿,满地都是纸片,所有的凳子和椅子上都堆满了画册和书籍。
(11)守夜人在吹号角,因为发生了火灾——整条街上都是一片红红的火焰。
C. NPL+满/尽/净/全/都+是(+修饰语(+的))+NP
这类句式中,NPL前没有全量成分修饰,但“是”前有诸如“满、尽、净、全、都”等表示全量成分的副词。例如:
(12)走进他的画室,墙上仍满是挂盘。
(13)战士们的耳朵已经震聋,牙上都是泥沙。
(14)土坡上全是蜀菊,细高的梗子,大圆叶子,单片的。
“是”字存在句主要有上述三类,它们都是基于“NPL+是+NP”这一基本结构所形成的句式。第3节我们将会结合这三类句式,讨论“是”字存在句替换成“有”字存在句的具体条件和可能性。
2.2 “有”字存在句的句法特点
“有”字存在句主要有以下两种句式:
A. NPL+有(+数量词)(+修饰语+(的))+NP。例如:
(15)左前方有门,过到走廊。右壁有门,(现在关着)通到卧室。
(16)他只记得他须前进,不管前边有刀山还是油锅。
(17)走着走着,一看,前面有个洋人。
(18)门前有一个小小的,长长的,亮亮的,场院;左边有两棵柳树,树下有一盘石磨。
和“是”字存在句中的A类句式一样,这类句式中也有一些名词性宾语不带数词、量词、指代词等附加成分,比如例(15)-(16)。前文提到,这类名词性宾语往往具有指称属性的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是”字存在句,“有”字存在句中的这类名词性宾语,指称实体的意义更强,指称属性的功能要弱一些。试比较:
(19)a.左前方是门。
b.左前方有门。
例(19)a更强调“门”的内涵属性,判断的意味更浓;而例(19)b更强调“门”的外延实体,“有指”性更强。如果我们对例(19)a-b做反复问句的提问,例(19)a的提问应该是“左前方是不是门?”,这时说话人预设左前方有实体存在,他更想了解该实体的内涵属性,判断该实体是“门”、“窗户”或者其他物体;而例(19)b的提问应该是“左前方有没有门?”,说话人并不确定前方是否有“门”这一外延实体,他更想了解该实体存在与否的事实。
张伯江(1997)曾指出,高范畴性(categoriality)名词与低范畴性名词之间是一个连续统。我们认为,这不仅仅体现在词汇表现形式的范畴等级的模糊性上,也表现在具体词汇的功能特征的模糊性上。同样是不带数词、量词、指代词等附加成分的名词性宾语,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有指程度和无指程度也不能一概而论。从具体的意义对比上我们可以看出,“是”字存在句中的这类名词性宾语,其无指性更强,更强调事物属性;而“有”字存在句中的这类名词性宾语,其有指性更强,更强调事物实体。
B. NPL+有了/老有(+数量词)(+修饰语+(的))+NP。例如:
(20)桌子上有了肉就好说了,再锣鼓锁呐的一吹一打能不热闹?
(21)柜子里有了一些她的东西,桌子上有了一张她的照片。
(22)他的眼前老有个冠晓荷。
(23)他的嘴前老有些很白的白气。
该句式中的“了”表现出了事物从无到有的变化,如例(21)“柜子里有了一些她的东西”,可以看出柜子里曾经没有她的东西,而现在有了;“老”表示出了这一状态出现的频率,如例(22)“他的眼前老有个冠晓荷”,说明冠晓荷在他眼前出现的频率很高。
2.3 “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句式对比
综合上述归纳,我们可以得到表1。
表1 “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句式对比
“是”字存在句“有”字存在句NPL+是(+数量词)(+修饰语(+的))+NPNPL+有(+数量词)(+修饰语(+的))+NP全量成分+NPL+都是(+数量词)(+修饰语(+的))+NP∗全量成分+NPL+都有(+数量词)(+修饰语(+的))+NPNPL+满/尽/净/全/都+是(+修饰语)+NP∗NPL+满/尽/净/全/都+有(+修饰语)+NP∗NPL+是了/老是(+数量词)(+修饰语(+的))+NPNPL+有了/老有(+数量词)(+修饰语(+的))+NP
从句法角度看,“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都可以进入“NPL+是(+数量词)(+修饰语(+的))+NP”句式;NPL前具有全量成分修饰的句式和述语前具有表示全量的副词成分修饰的句式,“是”可以进入作述语,而“有”不能进入;在述语后加表示状态从无到有的“了”或者在述语前加表示状态出现频率的“老”的句式,“有”可以进入,而“是”通常不能进入。
但是,这并不表示“NPL+是(+数量词)(+修饰语(+的))+NP”句式中的“是”跟“有”可以随意替换,如例(1)c中“眼前是北平”就不能替换成“眼前有北平”。
“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为何在替换上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体现出“是”字存在句在表意上怎样的特点呢?下文我们将结合“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在句式上的异同,对“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3 “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语义特点
前人对“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语义特点做过大量研究(雷涛1993;金立鑫1995;张济卿1996;储泽祥1997;曾常年1998;胡建刚2001),主要观点是“是”字存在句具有排他性和周遍性,而“有”字存在句并不具备。但是,这两个语义特征并不能作为“是”字存在句能否替换为“有”字存在句的条件。如何结合“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找到替换的条件,仍有很大的研究的空间。
3.1 “是”字存在句的足量特征
前人多次提到“是”字存在句具有周遍性(雷涛1993),表示量多(金立鑫1995;张济卿1996)、完全充满(胡建刚2001)等特点。可见,“是”字存在句表示大量、足量这一特点早已引起重视。但是,一方面,大量和足量并不可以完全划等号,“是”字存在句如何表示大量、足量的特征,值得进一步讨论;另一方面,大量、足量的特点对“是”能否替换成“有”造成怎样的影响,前人的研究并不充分。本节将结合具体语料,对“是”字存在句的足量特征及其对“是”替换成“有”的影响做出分析。
我们首先说明“大量”和“足量”的区别,“大量”表示数量很多,可以由数量词来实现,如“许多”、“一大片”等。但“大量”并不等同于“足量”,“足量”不一定是物理意义上的绝对“遍布”,但至少在人们的认知上要符合“基本铺满整个平面或充满容器的整个空间”这一条件。大量对足量来说,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东西再多,没有充满空间或铺满平面,仍不能算足量;一件东西,只要充满了某一空间或铺满了平面,就可以看作是足量,但“一件”不能算“大量”。[注]需要说明的是,“大量”、“足量”并不是所有“是”字存在句的普遍性语义特征。例如:(i)墙上是一幅中国老寿星的画像。 (ii)桌上是一支不太新鲜的红玫瑰。“一幅中国老寿星的画像”、“一支不太新鲜的红玫瑰”,都无法被认为是表示量多,也很难表示量足。这类情况,我们将在3.2小节详细讨论,本小节主要讨论能够表示“大量”特征的“是”字存在句。
根据“大量”和“足量”两个特征,本文将“是”字存在句分为如下几类:
A.句法成分不表大量和足量,百科知识不表足量,句式表足量。例如:
(24)墙外是兵,墙上是兵,没有一处没有兵。
(25)山胸上是铁丝网,有的地方七道,有的地方十一道;最宽的有四十多米。
(26)包里是纸扇、香袋、玉坠之类的物品和几封书信。
例(24)-(26)中,宾语前没有数量性成分修饰,句式中没有可以推出表大量或足量特征的句法成分,它们是依赖篇章或句子本身获得的足量特征。如例(24)中的“没有一处没有兵”可以看出墙上墙外到处都是;即使没有后文,“墙外是兵”本身也表明,墙外的兵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很多。需要说明的是,例(24)-(26)所描述的存在状态,事实上是具备“不足量”的可能性的。比如墙上墙外如果有兵,并不代表士兵站满了墙上墙外,但通过“是”字存在句这一句式,表明了足量关系。
B.句法成分不表大量和足量,百科知识表足量,句式表足量。例如:
(27)脚上是青丝袜。
(28)眼前是北平。
与例(24)-(26)相同,例(27)-(28)中也没有可以推出表大量或足量特征的句法成分,但依据百科知识,我们可以推出这里的宾语一定是足量的,基本没有不足量的可能性。例(27)中,在脱去鞋子、能够看见袜子的情况下,脚上除了有袜子,一般不能再有其他东西了。因此,百科知识告诉我们,“青丝袜”在这里是足量的,这一判断并不依赖于“是”字存在句。例(28)中,依据百科知识我们知道,北平是一座城,眼前出现北平这一座城的时候,基本不再可能在眼前出现与北平同一量级的其他东西(比如其他城市),因此“北平”在这里是足量的,这一判断也不依赖于“是”字存在句。
C.句法成分表大量或足量,句式表足量。这类句子在“是”字存在句中数量较多,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C1.宾语表示大量。例如:
(29)小小的戏台前面是一排排的木头凳子。
(30)丈夫的书桌上是纸山书海。
例(29)宾语前的定语“一排排”表示出了“量多”的意义,这是宾语表示量多最常见的方式。而例(30)宾语“纸山书海”本身就表示“量多”。
C2.宾语表足量。例如:
(31)冰箱里是满满的风干牛肉。
(32)礼堂外是满满的人潮。
这种情况中,宾语的修饰语一般是“满满的”,“满”表示出了“足量”的特征。
C3.主语表示足量。例如:
(33)满桌子都是废纸。
(34)整面墙都是落地玻璃门窗。
这类句子即前文提到的“全量成分+NPL+都是(+数量词)(+修饰语(+的))+NP”句式,主语NPL有表示全量的成分来修饰,使得句子具有了“足量”的特征。
C4.述语表足量。例如:
(35)墙上满是窟窿。
(36)桌上净是油泥。
这类句子也即前文提到的“NPL+满/尽/净/全/都+是(+修饰语(+的))+NP”句式,述语“是”前有表示全量成分的副词修饰,使得句子具有了“足量”的特征。
下面,我们尝试将上述具有“足量”特征的几类“是”字存在句替换成“有”字存在句,以检验替换后的句子是否合格。这里每类各举一例:
(37)山胸上是铁丝网。 → 山胸上有铁丝网。
(38)眼前是北平。 →*眼前有北平。
(39)小小的戏台前面是一排排的木头凳子。 → 小小的戏台前面有一排排的木头凳子。
(40)礼堂外是满满的人潮。 →*礼堂外有满满的人潮。[注]“是满满的”出现的存在句替换成“有”字存在句后大多数不自然,CCL语料库中只有一个例外,即“我的储藏库有满满的空气”。另外,例(40)替换成“有”后之所以完全不成立,除了“满满的”的具有足量特征这一因素外,还因为“人潮”本身也含有大量的意义,与“满满的”结合后,更强调了足量特征,即使去掉“满满的”,“*礼堂外是人潮”也很难成立。
(41)整面墙都是落地玻璃门窗。 →*整面墙都有落地玻璃门窗。
(42)桌上净是油泥。 → 桌上(*净)有油泥。
例(37)无论是句法成分还是百科知识,都无法推出大量或足量,这类句子可以替换为“有”字存在句,但替换后,句式带来的“足量”特征消失,而只表示“有铁丝网存在在山胸上”,铁丝网数量未知或没有限定(unspecified)。例(38)是百科知识可以推出足量,句子不能替换成“有”字存在句。例(39)是宾语前有表大量的修饰语,且句子具有“足量”特征,戏台前的这片空间一般认为不再具有其他东西,被凳子“充满”。这类句子可以替换成“有”字存在句,替换后“足量”特征消失,戏台前可以还具有其他东西。由此可见,“有”字存在句允许表“大量”的句法成分进入,但一般无法表示“足量”特征。例(40)是宾语前有表足量的修饰语,不能替换成“有”字存在句。例(41)-(42)分别是主语和述语前有表足量的修饰语,句子不能替换成“有”字存在句。
值得讨论的是上文中的例(27)。“脚上是青丝袜”与“眼前是北平”一样,可以由百科知识推出足量,按照上文分析,句子不能替换成“有”字存在句。但实际上,“脚上是青丝袜”能否替换成“脚上有青丝袜”仍值得商榷。一方面,我们认为,“脚上是青丝袜”所体现的足量特征没有“眼前是北平”那么强。“眼前是北平”在一般语境下是绝对足量,北平出现在眼前时,眼前通常不会再有其他同等量级的东西;而“脚上是青丝袜”的情况下,脚上并非绝对不能再出现其他东西。另一方面,“青丝袜”不带有数词、量词、指代词等附加成分,具有指称属性的功能,它在“是”字存在句中可以作为“判断”的结果,而在“有”字存在句中表示一般外延实体也依然可以成立。所以“脚上有青丝袜”并非完全不合法,只是句子略显得不够完整,而“青丝袜”在百科知识上的足量特征和其指称属性的功能使其在“是”字存在句中更为自然。
可以看出,当百科知识表示绝对足量,比如“眼前是北平”时,“是”字通常不能换成“有”字。因此,我们这里暂且认为“百科知识表足量”的“是”字存在句不能替换成“有”字存在句。
大量的“是”字存在句具有足量特征,但句子“足量”特征的来源并不完全一致,这也影响了其替换成“有”字存在句的可能性。根据上文分析,本文认为,“是”字存在句所表示的“足量”特征,“有”字存在句无法表示。当“是”字存在句仅由句式表示“足量”时,将“是”替换成“有”,句子仍然合法,“足量”特征被取消;而当“是”字存在句句子表面出现了表示足量的句法成分,或者在百科知识上强制足量时,“有”字存在句因和表足量的句法成分或强制足量的百科知识无法共存,导致无法替换。这一规律可由表2清晰地表示。
表2 “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征与替换限制表(a)
例句语义特征替换限制例(25)、例(29)句式足量可以替换成“有”字存在句,足量特征消失例(28)百科知识足量,句式足量例(31)、例(34)、例(35)句法成分足量,句式足量通常不能替换成“有”字存在句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规约化的搭配冲突也是导致“是”无法替换成“有”的原因之一,如“净”不能修饰“有”,所以“净是”不能替换成“净有”。
3.2 “是”字存在句的主观凸显性特征
前文提到,并非所有的“是”字存在句都具备“足量”特征。例如:
(43)餐桌上是林珠久违了的上了浆的洁白桌布,久违了的镀银餐具……林珠取下了眼镜,看见他们桌子上是一支不太新鲜的红玫瑰。
(44)照片里是李小明的父亲,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去年家乡花开时的相片。
(45)教室里是几个小学生,正在认真地朗读着语文课本上的文章。
例(43)中,餐桌上并非只有一支红玫瑰,还有洁白的桌布、镀银的餐具;例(44)中,父亲并不是充满整个照片的唯一存在,照片上还有墙壁、墙壁上的相片;例(45)中,教室里不可能仅被几个学生就占满整个空间,教室里还有课桌课椅、黑板讲台等。例(43)-(45)中所述的存在的物体,都很难和“足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足量”并不是“是”字存在句的必备特征。
大多数情况下,不表示足量而表示主观凸显的“是”字存在句,其宾语会受到表示数量较少的数量词修饰,如“一支不太新鲜的红玫瑰”、“几个小学生”等。也有一些“是”字存在句,其主观凸显性特征需要根据语境或百科知识来判别,比如例(44)中,根据后文“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去年家乡花开时的相片”,我们可以知道“李小明的父亲”不是照片里的唯一存在。
下面我们考察这类[-足量]的“是”字存在句是否能够替换成“有”字存在句。例如:
(46)桌子上是一支不太新鲜的红玫瑰。→ 桌子上有一支不太新鲜的红玫瑰。
(47)照片里是李小明的父亲。 → 照片里有李小明的父亲。
(48)教室里是几个小学生。 → 教室里有几个小学生。
总体来看,是可以将例(46)-(48)中的“是”字替换成“有”字的,但仔细体会替换前后两类句子的差异,我们发现,将“是”字替换成“有”字后,句子的意义发生了一些改变。刘俊莉(2010)指出,“是”字存在句中有一类表示“主体性小量”,“存在物对空间的占据不是周遍性的,而是以空间内主体存在物的方式大体占据该空间,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雷涛(1993)也指出,“是”字存在句具有排他性。但值得强调的是,“是”字存在句的排他性,是一种主观上的排他。“是”字存在句的宾语NP在主语NPL中并非是唯一的物体,但“是”字存在句将之凸显出来,使得句子的观察视角只聚焦于宾语NP,而不关注主语NPL上的其他物体。这种“凸显”具有观察者或描述者的主观性。
但是,当“是”字替换成“有”字后,我们发现,这种主观凸显性消失了。以例(47)为例,“照片里是李小明的父亲”,虽然照片里还有墙壁、相片,但可以判断,“李小明的父亲”很可能就是照片里的唯一有生主体,是照片的焦点;而替换成“有”字存在句后,“照片里有李小明的父亲”很有可能意味着,照片里还有别的人,他们可能与李小明的父亲同等重要。这种主观凸显性在替换后不再存在。
综合分析“是”字存在句的“足量”特征和“主观凸显性”特征,本文认为,“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存在]+[+足量]/[+主观凸显];而“有”字存在句的语义特征为:[+存在]。[+主观凸显]只由“是”字存在句这一构式带来,因此“是”字替换成“有”字后,[+主观凸显]消失。[+足量]可以由构式、句法成分或百科知识带来,当其仅由构式带来时,“是”字可以替换成“有”字,[+足量]消失;当其由句法成分或百科知识带来时,因为“有”字存在句无法和表示[+足量]的句法成分或百科知识共存,因此无法替换成“是”字存在句。具体规律如表3所示。
表3 “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征与替换限制表(b)
例句语义特征替换限制例(44)句式主观凸显可替换成“有”字存在句,主观凸显性特征消失例(25)、例(29)句式足量可替换成“有”字存在句,足量特征消失例(28)百科知识足量,句式足量例(31)、例(34)、例(35)句法成分足量,句式足量通常不能替换成“有”字存在句
4 “是”字存在句具备足量或主观凸显性特征的原因
经过上文分析,我们初步得到了“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可以替换的语义条件,并分析出替换后语义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是”字存在句具备足量特征或主观凸显性特征,而“有”字存在句并不具备。本节将要讨论的是,“是”字存在句为何能够具备这样两种特征。
4.1 “是”字存在句具备“足量”特征的原因
吕叔湘(1994:20,371-372)指出,“是”字存在句可以表示等同、归类、存在、特征等意义,其中等同和归类是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关系。在“是”字存在句中,表等同关系十分常见。例如:
(49)黄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50)照片里的这个人是李明的父亲。
“黄老师”和“我们的语文老师”具有等同关系,“照片里的这个人”和“李明的父亲”具有等同关系。这类“是”字存在句主语和宾语同指,表示同一事物。虽然还存在表示主宾语其他关系的“是”字存在句,但表等同关系确实是“是”字存在句非常典型的一类。这种可以表达等同关系的能力,可以为“是”字存在句具备“足量”特征给出很好的解释。当宾语NP所指的事物“充满”NPL所构成的空间,也即在NPL中表现出“大量”或“足量”特征时,我们很容易将NPL所构成的空间与宾语NP“等同”起来。因此,一方面在百科知识上强制要求“足量”的存在关系可以自然地进入“是”字存在句;另一方面,当句法成分上出现显性的表“大量”的成分时,人们也会在认知上将之视为表示“足量”。即使在句法层面没有显性表示出量的成分,比如“墙外是兵”、“山胸上是铁丝网”,在明显不表小量的情况下,人们也会通过篇章以及自己的通常认知,将之视为“足量”。
4.2 “是”字存在句具备“主观凸显性”特征的原因
沈家煊(1999)提出了一个转喻认知模型,其中“认知框架”和“显著度”是两个重要概念。具体地说,“‘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比如容器和内容,整体和组成部分。转喻和被转喻的两个物体需处在同一认知框架内。另外,“A转喻B,A和B除了必须在同一认知框架内,A还必须比B显著,A能附带激活B”。通常,“整体比部分显著(因为大比小显著),容器比内容显著(因为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
我们可以结合这一模型,来观察“是”字存在句主语NPL转指宾语NP的可能性。存在句具有一种“作格性”的观察视角,它并不关注状态存在的原因和施动者,而只是强调“存在”这种状态本身。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存在句的一种,“是”字存在句的认知框架主要包括存在的物体和该物体所在的处所两个部分,也即主语NPL与宾语NP处在同一认知框架内。当我们说出一个“是”字存在句时,首先且主要考虑的就是“什么东西存在在什么地方”,而不是考虑“谁造成了这样一个状态的出现”、“这个状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等其他因素。
下面讨论显著度。“是”字存在句中,主语NPL中的名词与宾语NP主要存在两种关系:
一是容器-内容关系。例如:
(51)筐里是一个红彤彤的苹果。
(52)教室里是几个小学生。
例(51)的主宾语是典型的容器-内容关系,筐是装苹果的容器,筐里装着的是苹果。例(52)也是一种容器-内容关系,把教室看做一个大容器,里面“装有”小学生。
二是邻近关系。例如:
(53)桌上是一支红玫瑰。
(54)图书馆北边是第一教学楼。
例(53)中“桌子”和“红玫瑰”是完全接触型的邻近关系,红玫瑰放在了桌子上;例(54)中的“图书馆”和“第一教学楼”没有接触,但在距离上一定不会特别远,也属于邻近关系。
下面先分析主语。一般情况下,容器要比内容具有更高的显著度(沈家煊1999)。而对于邻近关系来说,一部分邻近关系的主语中的NP在体积上要比宾语NP更大,显著度更高,如例(53);即使主语NP与宾语NP在体积上类似,如例(54),主语NP显著度也至少不低于宾语NP。
当主语的名词与方位词结合后,所描述的就是一个空间。对于容器-内容关系的主语来说,加上方位词,通常指的是容器内部所形成的空间,如“筐里”、“教室里”等。对于邻近关系的主语来说,加上方位词,通常指的是从主语名词这一参照物出发,在其附近所构成的一定的空间,如“桌上”、“图书馆北边”等。因为主语中的NP显著度通常不低于宾语NP,这也给由主语NP作为参照物所描述的空间具备高显著度提供了可能。
接下来再看宾语。宾语NP存在于某一空间,且应该为该空间内具有一定识别度、说话人主观想要关注的存在物之一。具有一定识别度是指该物体相对于该空间不能太小。例如:
(55)a.筐里是个苹果。
b.*家里是个苹果。
(56)a.桌边是一把椅子。
b.*教学楼里是一把椅子。
(57)a.图书馆北边是第一教学楼。
b.*北大里是第一教学楼。
例(55)-(57)中的a句都是能说的,因为“苹果”相对于“筐里”的空间不算小,“一把椅子”相对于“桌边”的空间不算小,“第一教学楼”相对于“图书馆北边”的空间也不算小。但是例(55)-(57)中的b句通常不能说,因为“苹果”相对于“家里”这个空间过于微小,“一把椅子”相对于“教学楼”过于微小,“第一教学楼”相对于整个北大校园也过于微小。如果宾语NP相对主语NPL过于微小或难以识别,那么用主语NPL来代指宾语NP就显得牵强,转喻也就很难发生。总之,存在物体并不一定是该空间的唯一存在物,而只需是说话人主观想要关注的物体即可,但其必须在处所空间中“具有一定识别度”,才有可能实现概念转喻。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认为,在“是”字存在句中,主语NPL发生了概念转喻,也即空间转指了空间内所存在的物体。比如“筐里”转喻“存在于筐里的那个东西”,“桌上”转喻“存在于桌上的那个东西”。这样,我们便可以解释,在NPL与NP实际没有等同关系的情况下,为何可以用“是”字连接。因为概念转喻,“是”字存在句的主语和宾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具有“等同”关系。
由此我们分析“是”字存在句具备“主观凸显性”的原因。当一些句子显然不表示“足量”,比如出现了显性表小量的句法成分时,概念转喻带来了宾语NP的主观凸显性。NPL所构成的空间在句法表现上显然不被NP充满,然而我们仍将该空间与宾语所指“等同”起来。可见,该空间内的其他存在物都被忽略,说话人的关注点聚焦于宾语NP,宾语NP因此被凸显。因此,“是”字存在句的主观凸显性特征,实际上是由转喻过程得到的。而转喻之所以在“是”字存在句中能够实现,而在“有”字存在句中不能实现,是因为“是”字存在句最基本、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类主宾语关系是等同关系,等同关系为“是”字存在句的概念转喻提供了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将例(55)-(57)b句中的“是”换成“有”后句子都能够成立:
(58)*家里是个苹果。 → 家里有个苹果。
(59)*教学楼里是一把椅子。 → 教学楼里有一把椅子。
(60)*北大里是第一教学楼。 → 北大里有第一教学楼。
这也说明,“有”字存在句的宾语NP并不要求在处所NPL里有很高的识别度,只要宾语NP存在于处所NPL即可。但例(58)-(60)中的“有”字存在句因为缺少了实现主语NPL发生概念转喻的条件,很难将主语NPL与宾语所指“等同”起来,所以很难具备表示主观凸显性特征的可能性,因此相应的“是”字存在句并不成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概念转喻也可以为“是”字存在句的“足量”特征做出进一步的解释。通过概念转喻我们可以将NPL所构成的空间与宾语NP“等同”起来,而这种认知方式很容易使得人们产生宾语NP“充满”主语NPL的认识。因此,“足量”特征能够在“是”字存在句中体现出来。不过因为“足量”特征可以直接由等同关系来解释,所以我们认为,概念转喻的分析主要为“主观凸显性”特征成因的解释做出贡献。
综上,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示“是”字存在句替换为“有”字存在句的可能性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语义特点的形成机制。
图1 “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5 结语
本文基于CCL语料库,分析现代汉语“是”字存在句能否替换成“有”字存在句及其背后的语义机制。文章发现,“是”字存在句或具有足量特征,或具有主观凸显性特征。当“是”字存在句仅由句式表示“足量”时,句子可以替换为“有”字存在句,足量特征消失;而当“是”字存在句出现表示足量的句法成分或在百科知识上强制足量时,“有”字存在句因和表足量的句法成分或强制足量的百科知识无法共存,导致无法替换。具有主观凸显性特征的“是”字存在句可以替换为“有”字存在句,替换后主观凸显性消失。此外,本文认为,“是”字存在句主宾语常见的等同关系使得具备“足量”特征的“是”字存在句得以存在,而概念转喻(由处所转指其中的事物)可以解释“是”字存在句为何具有“主观凸显性”这一特征,并能够与“有”字存在句的语义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