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在减少经皮肾镜碎石术穿刺出血并发症中的探讨
2019-08-14高娜
高 娜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梅家埠街道卫生院全科门诊 山东 临沂 276000)
经皮肾镜碎石术是现代临床中常用于肾结石碎石和取石的术式,适用于单发性、多发性、鹿角状结石治疗。但其本质上仍是一种创伤性手术,很容易发生术中出血、术后出血、肾脏集合系统穿孔和撕裂伤等并发症[1-2]。其中出血性并发症的预防与手术情况几关联性较强,手术时间过长、手术视野等都是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素,为了进一步降低经皮肾镜碎石术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我院于临床中应用超声技术辅助手术,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肾脏系统结石患者中根据纳入标准抽取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床号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7.6±3.3岁,平均结石面积622±19mm,观察组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7.9±3.1岁,平均结石面积634±22m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面积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术前对患者进行细致检查和手术评估,确认到结石病灶,所有患者具备PCNL术手术指征,无药物过敏、器械过敏。
(2)排除手术禁忌症患者。
(3)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通知书。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患者入院就诊后建立生命体征监护,综合评估患者手术指征,确定手术方案。手术时,对照组采用黑白B超引导,观察组采用彩超引导,具体如下:
PCNL术术式:患者入室后先行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成功后取结石位行患侧输尿管插管,于输尿管镜辅助下将输尿管插管行进至肾盂,插管另一端连接无菌注射器,做人造积水准备。根据手术方案,调整患者体位,常规消毒铺巾,准备好集液袋,手术开始。于超声引导下探查患者结石侧和肺、脾、肝等主要脏器关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肾脏背部无血管区选择穿刺入路,确定穿刺线,根据探头探查结果不断调整穿刺,确保穿刺目标位于穿刺线上,同时根据超声探查结果确定穿刺距离。穿刺时针尖沿穿刺线进入,针尖达到积液区或结石区时停止进针并拔出针尖,穿刺结束。然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碎石方法,不断碎石直至视野内无结石残留,再对患者结石区进行细致检查,确保碎石取净后常规引流,手术结束。
1.4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并将组间差异进行对比和秩和检验。
(2)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进行统计学和对比,包括手术结果、手术事件、术中出血量、手术视野等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率表示,分别行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40例患者,单通道32例,双通道8例,术中3例发生出血性并发症,2例对侧肾功能降低,观察组40例患者,单通道30例,双通道10例,术中0例患者发生明显出血性并发症,1例对侧肾功能降低,观察组患者术中穿刺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情况对比
手术过程中,对照组3例术中视野模糊,存在渗血情况,观察组1例患者术中渗血引起视野模糊(并未进入术中出血范围),此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血时间等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3 讨论
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是常用的肾脏系统结石碎石术式,术中穿刺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患者体质、术者技术水平有关,同时手术视野也是影响出血性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手术视野不仅会影响到手术的进行,还会影响术者对手术情况的判断[3-4]。因此经皮肾镜碎石术术中多采用影像学技术作为手术辅助手段,帮助术者判断手术情况,从而降低术中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本组研究中共选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组后分别采用黑白B超和彩超引导,结果显示彩超引导的观察组患者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可有效降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和黑白B超相比,彩超能够为手术提供更加清晰的视野,是一种更加可靠、有效的经皮肾镜碎石术引导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