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8-14徐安丽吴建飞
徐安丽,吴建飞,汤 红
(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颈部淋巴结结核是一种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疾病,常继发于扁桃体、龋齿等口腔和咽部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早期除淋巴结肿大外无特异性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原发癌的表现,因此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具有关键意义[2]。超声弹性成像能反映病灶组织的硬度,以此鉴别良恶性病灶。因此本研究基于弹性成像5分法来分析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弹性成像图特征,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8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或诊断性治疗确诊且具有完整的超声检查资料;均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19岁~71岁,平均年龄(37.75±16.43)岁;男87例(48.3%),女93例(51.7%)。
表 颈部淋巴结结核各型病灶超声弹性评分[n(%)]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 运用东芝Aplio 3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5MHz~12MHz。
1.2.2 操作方法 协助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头稍偏向对侧,使病灶所在侧颈部肌肉呈放松状态。经常规灰阶超声检查患者淋巴结的大小、数量、边缘、形态、回声、血供情况、有无血流情况及血流类型等。调整至弹性成像模式,取样框大于病灶范围,取样范围包括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手持探头做微小振动,使得压力指示条保持绿色,每个病灶检测至少三次,由此得到的弹性图像进行弹性评分并加以分析。
1.3 观察指标
1.3.1 超声分型标准 根据常规超声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Ⅰ型(急性炎症型):单个或多个的淋巴结体积增大,形状似类圆形,较低、不均匀的内部回声,皮质厚度增加,髓质形状改变、位置转移、减小或消失,血流信号为门型,呈点状或线状;Ⅱ型(干酪坏死型):多个的淋巴结增大,形似类圆形,一部分淋巴结融合似串珠样,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很低、不均匀的内部回声,皮质厚度增加,髓质消失,血流信号几乎没有;Ⅲ型(寒性脓肿型):淋巴结体积明显增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规则的形态,杂乱的内部回声,部分甚至全部液化坏死,实性部分呈现低回声,囊性部分无回声内伴细密点状强回声,可随探头挤压而流动,边缘模糊,炎性水肿带呈现高回声,破溃使周围软组织形成窦道,内部没有血流信号,外周炎性水肿带有丰富血流信号;Ⅳ型(愈合钙化型):淋巴结体积缩小,形态似长椭圆形或梭形,边缘模糊,内回声呈现较低,表现为粗大钙化或纤维化,没有血流信号[3]。
1.3.2 弹性成像评分标准 依照病灶区显示的颜色将其分为5级:病灶区域全部明显变形,呈现为均匀的绿色,与乳腺组织相同,为1分;大部分病灶区域形状改变、扭曲,呈现为蓝绿相间的马赛克状,为2分;病灶区域的边缘扭曲变形,中心表现为蓝色,周围部分表现为绿色,为3分;整体的病灶区域无明显变形,表现为蓝色,为4分;病灶区域及周边组织形状未改变,整个病灶及周边的组织呈现为蓝色,为5分[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用于检验计量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表现
选取的180例患者的淋巴结中,仅位于左侧37例(20.6%),仅位于右侧41例(22.8%),两侧均存在102例(56.7%);长椭圆形或梭形27例(15.0%),类圆形153例(85.0%);可见血流信号34例(18.9%),内部可见血流信号75例(41.7%),外周可见血流信号54例(30.0%),内含钙化或纤维化17例(9.4%)。
2.2 颈部淋巴结结核各型病灶超声弹性评分
对四种类型的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的弹性评分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发现Ⅰ型和Ⅱ型之间弹性评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其他类型病灶之间的弹性评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讨论
淋巴结结核是颈部淋巴结常见良性病变,超声主要表现为结节融合及周围软组织水肿,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均成多样性变化[5]。病理学检查仍是颈部淋巴结核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为有创伤检查,会引起出血等并发症[6]。而超声弹性成像对于早期颈部肿块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这对淋巴结结核的早期诊治有关键作用。比较分析后结果显示Ⅰ型和Ⅱ型病灶之间弹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超声弹性成像无法对这两种类型的病灶进行确切分型,比较其他类型的病灶之间弹性评分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颈部淋巴结脓肿型和钙化性的病灶硬度改变,对于病变早期的炎症和坏死,超声弹性成像难以确诊,具有局限性,
综上所述,超声弹性成像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以及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临床表现,可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检查,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