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视角下基于公益文创IP研发的特色专业群构建

2019-08-14冯圣媖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文创跨界公益

冯圣媖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510000)

为贯彻十九大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精神,落实“教育服务社会、社会参与教育”的宗旨,本文以青藏绿色驿站公益文创IP打造为例,针对跨界融合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群构建展开研究。

一、课题意义

1.内容跨界——拓展育人新模式

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将专业群建设特色与社会公益资源、地域传统文化跨界融合,探索“传统文化+旅游”“传统文化+公益”等多种育人模式,并持续拓展文创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摆脱同质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专业群建设的特色性打造新途径。高校拥有众多公益志愿资源,也是培养公益意识的好地方。重视开展学生公益实践教育,引导学生为公益组织服务,对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及爱心意识,构建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平台跨界——成就传统文化“新触点”

“高职院校+政府+公益组织+企业”跨平台合作。院校依托政府政策和制度保障、企业的技术和资金资源,通过创新的文创设计推动公益文创产业振兴,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使教育更深入的渗透到社会服务之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通过平台跨界合作,以及更多维度、更具包容性的文创生态圈打造,使文创IP真正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新触点”,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产教融合——助力精准扶贫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进行产教融合的良好途径。当前,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已发生变化,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特色资源开发等因素逐渐成为新时期深度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为此,高职院校在为地方培育、输送人才的同时,还可依托社会公益资源,积极创新文化扶贫开发模式,做好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文创基地建设、文化技术人才教育与培训、公益文化场所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开发、文创扶贫交流与合作等多样化的开发研究工作。

二、课题背景

1.跨界与融合

“跨界融合”是我国文化产业当前以及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关键词和风向标。“跨界融合”侧重于模糊或打破行业和产业原本固化的界限,围绕目标客户群体,寻求合作双方资源、优势以及利益需求的共通点,实现资源、优势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强调的是协同效应和相互作用,不仅要“跨”,更要“融”。借鉴业界典型的经验做法,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跨界融合势在必行,且涉及范围将越来越宽泛。总而言之,跨界融合是趋势,更是动力,是每一个行业包括教育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唯有顺势而为,不断探索尝试,方能在新一轮的竞争格局中谋得新的发展契机。

2.文创IP与项目孵化

2015年被称为IP元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IP热潮。IP(Intellectual Propertyrights),传统意义上是指“知识产权/知识财产”,是一种无形的智力成果权,独特识别物。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泛娱乐总产值由1888亿元增长为5484亿元,在国内数字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了五分之一。与此同时,以IP为核心,涵盖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电竞和视频等多元数字内容打造着共融共生的互联网新文创内容,推动着中国文化符号走向世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培育地,高职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也成为了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新阵地之一,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趋势进行有效融合是当今炽手可热的研究课题。

3.特色专业群建设与跨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提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200所)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打造特色专业,关注传统文化和文创产品设计,但存在着“重研究、轻实践,重设计、轻实现,重噱头、轻推广”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教学—设计—制作—应用”的非遗文创产品研究实践体系。众多院校课程作品多以电脑效果图的形式表现;教学范围局限于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授与学习,缺少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及应用;更重要的是缺少将文创作品转化为实体产品的渠道、技术和途径,以及针对性的应用领域;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土非遗文化的契合度差,缺少特色。

三、基于公益文创IP研发的特色专业群构建

1.内容跨界——“传统文化+公益”模式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融合,跨专业人才培养

将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纳入公益文创专业群,群内专业优势互补,发挥集成创新能动性。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对文创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进行研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包装展示、表现形式方面进行视觉效果打造;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结合微时代营销传播策略需求,进行产品拍摄、影视制作等动态宣传。三个专业有序合作,环环相扣,完成公益文创产品从教学到创作,从产品到商品,从策划到营销推广的整个实践过程,在专业融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专业合作能力。

(2)面向公益,打造“公益文创IP生态圈”

以目前正在开发的青藏绿色驿站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传承为核心,以赋能为手段,以共创为力量来源,深入挖掘驿站的功能特色、地域特色、景观特色、人文特色,推出青藏公路沿线旅游文创IP,打造爆款产品,通过多方联动,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公益文创IP生态圈”。

(3)立足非遗,创新传统文化

从青藏公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以唐卡为主体,对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进行调研分析,结合青藏绿色驿站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将唐卡与当地自然风光、珍稀动物结合,研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青藏线旅游IP产品,为推进唐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形成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布局做出贡献。

2.平台跨界——“高职院校+政府+公益组织+企业”模式的创新联动发展

(1)校企联合,项目孵化

构建企业支撑的技术资源保障体系,有效解决文创产品批量化生产的技术、成本问题,实现文创产品的真正落地;打通市场营销推广思路,打造销售平台,使产品真正转化为商品。

(2)校政联合,协同创新

构建政府支撑的智力资源保障体系,及时掌握本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为文创产品开拓政府资源平台,为专业提供产学研合作项目。

四、实施计划

1.内部融合共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设计、产学研平台构筑

(1)引进名师、名坊。聘请知名手工艺设计大师、优秀设计企业作为客座教授或学术委员,共同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教学,紧跟文创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所设计研发的产品能进入有较大影响的文创产品专业展会,培养与市场接轨的设计人才。

(2)培养名师、名生、名团队。教师及学生团队的专业技能要紧贴市场要求,力争80%以上的学生达到从“设计—材料—制作—成品”的设计与制作综合技能。通过“作品(原创设计)—产品(开发制作)—商品(国内外市场)”三递进使学生的原创设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及市场意识得到有效训练。

2.外部跨界联动——青藏绿色驿站、孤儿院、企业、政府

(1)继续推进青藏绿色驿站公益文创产品项目研发,实地调研、持续跟踪玉树孤儿院唐卡绘画班孩童作品,将非遗唐卡、孩童作品、公益组织、地域特色结合,打造青藏公路沿线IP形象。

(2)依托政府平台,企业技术,立足跨界团队优势,跟进从作品到产品的过程,测试从产品到商品的市场反应,进行文创产品项目孵化。

(3)基地打造与工作坊建设,形成公益文创产业人才培养与储备基地,公益文创产品技术开发与研究基地;以公益文创设计为特色的“文创IP研发工作坊”;以影视制作为特色的“文创数字影视工作坊”。

五、总结

随着创意经济的崛起,产业融合成为发展趋势,文创IP形象打造和孵化成为新趋势。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要不断拓展艺术和设计的边界,以贴近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

依托公益组织,打造青藏绿色驿站IP形象,为社会公益项目IP形象打造提供探索性开发路径。该研究能极大推动贫困地区传统文化传承及公益文创产业的发展,为地方扶贫计划及公益组织运营资金筹集贡献力量。

图一 “传统文化+公益”模式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猜你喜欢

文创跨界公益
陶溪川文创街区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公益
公益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公益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