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都市农区理念适老空间环境体系研究
——北京市石景山模式口地区景观规划更新设计

2019-08-14李慧嘉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34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都市街道老年人

李慧嘉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341000)

基于对城市街道适老空间环境体系研究,实地调研城市街道环境与公共设施,促进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教育;提出城市内设置都市农区适老空间理念,设计时以街道道路宽度、铺装形式及材料和公共设施生态建设为思路,为我国其他城市街道适老空间环境改造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借鉴;将适老化设计置于现代城市街道的语境中,秉承了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内涵。通过研究城市街道适老空间环境体系内在多元的社会价值,搭建老年人便利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敬老”的延伸,响应国家最新养老政策的号召。促进景观规划与小区的活力复苏。

一、国内相关研究

城市街道适老空间环境体系研究,相对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我国对“适老”的关注始于21世纪,近年来适老设计的研究增长趋势明显,成果逐年增加,但是对城市街道的适老空间环境体系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老年人口本身,大多数研究只针对丧失部分功能的老年人,而未对身体健康且具有活力、甚至是体力衰退但是头脑清醒的老年人口做出设计研究,例如朱恺群(2016)适老建筑设计探析及启示等等。

二、现状分析

以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社区为例,模式口地区留守老人非常多,经过调研,1.该地道路十分不平整,许多道路铺装破碎,材质和铺装形式非常不耐用,不便于行人行走。2.道路铺装的色彩也十分单一,不便于弱视力老人过街。3.在永定河引水渠下游段,有一个高差很大的坡,且没有扶杆等设施,十分不便于老年人行走。4.附近工厂工业废水乱排乱放,导致永定河引水渠脏、乱、臭,造成附近植被等生态污染。5.外来人口过多,自首钢搬迁以后,外来人口占本地居民比重较大,社区缺乏凝聚力。6.建筑道路狭窄,不便于通行。7.存在道路视觉盲区。8.建筑高差、地形高差过大。9.道路冗长繁杂,弯弯绕绕,不便于老年人过街通行。

三、研究包容性、多样性、过渡性、公共服务性、生态性的高质量街道适老环境体系

适老性街道设计并不是设计只为老年人使用的街道,而是一种高标准设计的街道。研究老年人能够使用、理解和享受社区街道而进行的室外环境设计,能够使所有年龄段的人都从中受益。要提高街道适老性不仅是要改善某一条街道的步行环境,而是要提高城市街道空间体系的整体可步行性。城市街道的空间环境是多样性的,因而难以对所有街道提出普遍适用的设计原则,而是对于不同的空间环境有不同的设计和处理方式 老年人与青年人相比,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是最显著的特征。为了实现城市街道适老空间设计与生态绿色城市规划理念的融合,设计师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群体各方面的需求,这样城市街道适老空间才能够真正满足老年人。

四、都市农区适老空间理念

都市农区是原始景观元素的保存和发展。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公民尤其是忽视了农业的重要性和粗粮的价值。老人由于行动不便,长期在室内导致心情抑郁,健康受损,而且老人们对农业活动和自然环境有天然的热爱,这个活动区可以成为城市里老人们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并且给子女一个与陪伴父母、并与他们互动的机会。

图1 都市农区(自绘)

五、北京石景山模式口地区景观规划更新适老空间设计

1.设计方案

该方案是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地区的一处景观规划提升改造设计,用户人群模式口地区附近的居民,有着未规划空地过多、车辆乱停乱放、路边私搭乱建、工厂排放污水影响水质、场地高差、建筑高差过大、道路铺装破碎,材质和形式不耐用,且颜色单一、还有文化宣传欠缺、多处文化古迹利用率低、居民缺乏地域文化、缺乏认同感、许多居民文化素质较低、未带动附近,旅游观光、驼铃古道未突出建设、并且未带动西山文化发展,自从首钢搬迁后人口成分发生变化,该区居民缺乏凝聚力,居民缺乏归属感、居住人口与外来人口存在较大差异、地区低龄儿童、学生和留守老人占据大多数,日常生活不便等等问题,所以在设计时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1.平面布局设置了观赏区、种植区、商业区、都市农区等,实行动静区分,互相串联又不打扰:2.动线合理,人车分流,以安全为主,3.整体风格线条简洁,色彩明快,还设置了流线型活动区域,为该地更加增添了一丝活力,与主题“重生”相呼应,起到了明确节点,强化主题的作用。基于以上的基地环境和现状问题,和我对设计的了解,我用几何形式感的规划,圆圈象征着“年轮”,致力于给老旧地区注入新血液,达到了既美观又方便居民的作用。

图2 调查表(自绘)

3.设计说明

本次规划设计从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角度,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采用都市农区适老空间理念,密切结合当地地形,根据区域现有的自然状态及人流情况进行规划,符合当地状况。本次设计针对道路梳理、绿地再规划、城中村问题再利用进行设计,对有巨大落差的地形进行了改造,以此提升地区内活力与凝聚力。

本次详细节点设计位于北京市模式口地区内,提取附近的农业元素将这块地打造成为都市农场为周围居民带来生产的乐趣。在北边空间中大量的私自搭建的违规建筑对周围空气、水体等带来污染。空间现状存在1米左右地形差,街道两侧空间未被正确利用,有多处私搭小建筑,影响此处空间的使用,且小区围墙对此处空间进行了很大的割裂.减少了居民活动。设计时采用了形状上的对应形式,线性形式产生的围台为模式口地区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地。

4.设计方法

(1)都市农区设计

在模式口景观更新设计中,引入都市农区理念,将适老空间规划到整体景观设计中,在缺乏公共空间的城中村落的寄居空间可以成为肥沃的生产空间和独特的消费空间,非常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养生。身体健康的老人们可以种菜、种植初粮,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可以由亲人陪护进行亲近自然的活动。

图3 模式口都市农区鸟瞰图(吴奇玲 李慧嘉)

(2)流线型活动区

设有许多公共设施,方便留守老人与低龄儿童使用,旁边的座椅也有休息娱乐的功能,居民可以在椅子上看书、睡觉,既方便又美观,本区的功能有观景、锻炼、游玩、种植和交流,现代的流线型设计与红色的铺装为此区域增添了活力与美感,也方便视力变弱的老人进行识别与观赏。

图4 流线型活动区(吴奇玲 李慧嘉)

(3)趣味化设计

针对地形进行了趣味化的改造,使空间内竖向上产生变化;多处的座椅与树下空间,也为老年人与儿童提供了休息活动的空间。原场地的幽静及神秘感。结合当地本土特色。打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带状活动空间。

图5 趣味化活动区(吴奇玲 李慧嘉)

六、结语

通过调研城市街道适老空间资源,重点研究包容性、多样性、过渡性、公共服务性、生态性的高质量街道适老环境体系,从新视角研究突破城市街道适老空间设计理论。基于北京市周边非常多的养老服务机构,对优秀案例进行借鉴,对改造后的街道适老空间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在街道养老设施服务建设领域具有一定的表现深度和艺术意味,引领打造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生态宜居的人居项目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街道适老空间发展模式。

通过对街道环境都市农区适老空间的研究,并在实际设计方案中运用,有效刺激相关产业及产品的市场,例如绿植等,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响应社会养老政策研究出新型设计,务必会带来新的需求,通过这些新材料的生产加工,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寻求当地政府支持,拉取资助商,以保障收入与支出的平衡。

猜你喜欢

都市街道老年人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