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景观研究概观

2019-08-14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景观文献

辜 婕 邱 冰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210000)

一、引言

近几十年,土地大开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千城一面”、“千景一面”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城镇形象特色、地域文化等议题备受学术界关注。地域文化景观作为地域文化的物质形态、地域特色的外化结果,近十年来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地域文化景观在文化景观概念的基础上以区域范围进行限定,原本属于文化地理学研究范畴,是文化地理学区域研究的细致化,但地域文化景观实践的操作者主要来自人居环境领域,(如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焦点、深度与特征,有必要梳理近10年来国内地域文化景观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分析文献各类信息,归纳文献的规律性内容,为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

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2008-2018年收录的文献为分析对象。以“地域文化景观”为检索词,检索条件为“篇名”,选择核心期刊和学位论文为检索对象,限定时间为2008年1月1日-2018年5月13日(以下检索步骤限定时间相同),所得文献核心期刊12篇,硕博士论文18篇。因所得文献数量较少,放大检索范围:设置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地域景观”并且“全文”包含“地域文化景观”,所得核心期刊4篇,硕博士论文12篇;检索项设为“篇名”,检索词为“文化景观”且“全文”包含“地域文化景观”,所得核心期刊65篇,硕博士论文180篇。

在上述264篇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的统计与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归纳主要研究的方向及现阶段成果;总结文献研究的特征,包括文献数量特征、研究信息特征等;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主要研究方向分析

选择264篇文献中的关键词为网络节点,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地域文化景观研究领域共形成6个聚类。(1)文化景观(引用频次为123次),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主的文化景观内涵探究。此类研究通过对文化景观的内容、特征、功能的整体判断,着力于景观特征、演变机制及保护方法的模式探讨,并在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建设中加以验证,得到适宜的地域性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与保护的思路方法。(2)景观设计(引用次数为22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与工程应用大都直接涉及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对象涉及地球表层、地域文化景观、乡土景观、风景名胜区、乡村景观、生态与文化园林领域的公共空间、人文景观、地域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研究。(3)地域文化特征(引用次数为24次)。王云才等为代表的研究学者通过建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载体体系,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开发与保护的关键途径。(4)保护(引用次数为16次)。以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为主开展的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通过研究聚落形成机理、空间特征和古村镇保护揭示地域文化景观的内在本质和传承途径。(5)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引用次数为7次)。张超等人总结归纳现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分布及时空特点,通过构建地方认同的关联机制,将物质文化景观的开发利用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模式相结合,进而提出非物质文化景观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方式和建议。(6)乡村文化景观(引用次数为7次)。乡村景观规划与区域景观整体性保护及规划研究的研究学者广泛关注 “乡村景观组成与分类”、“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整体性保护机制”等领域的工作进展。

通过分析可得地域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景观感知、现状调查与评价、文化景观整体保护规划及评价、设计、演变与机制等5个方面。

图1 “地域文化景观”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1.非物质文化景观感知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感知与应用是人文地理学、符号学、旅游社会学、人文学、风景园林学等领域的研究学者长期关注的课题。来自符号学、人文学领域的研究者通过对特定区域(以地理界线划分区域)内流传的生活习俗、节庆日、音乐、诗歌等非物质文化要素对文化消费者的感知和认同所产生的影响,分析非物质文化景观与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非物质文化景观与地方感知认同建构问题。人文地理领域的研究者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分布特点,即通过载体实现非物质文化的空间化,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融入传统文化地理研究框架中,形成了一种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时空思维体系。旅游社会学和风景园林学领域的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感兴趣,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表达,从元素图像化表达、艺术符号的抽象构建及区域旅游开发等方面研究如何对未利用或利用不合理的非物质文化进行重新规划。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研究很少,极少数文献通过载体化综合分析非物质文化在景观中的保护与展现措施。

2.现状调查与评价

“现状调查与评价”类研究基于对地域文化景观的现状调查数据,从时空、社会、生态、经济等视角进行景观分类评价,把握地域文化景观的基本特质及影响因子,最后结合场地实际场地属性对已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供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类文献的作者主要来自风景园林学、旅游学,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明显。此类研究分三类展开:一是景观分类与组成,即从宏观角度上对现成的景观现状进行评价与分级,如国内总体文化概况、乡村文化景观、城市绿地系统等;二是文化特征与景观运用,如古典园林、附属绿地、商业景观、风景名胜群、历史地段、山水格局等;三是旅游发展效应,强调旅游开发对挖掘地域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促进地域文化景观的活态保护、促进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作用,如景观生产过程、景观格局与旅游线路选型、景观价值评价与旅游开发;四是文化景观建设现状调查,如新农村建设现状、文化真实性感知、文化失忆及城市总体文化氛围评价等。“现状调查与评价”类文献着重对地域文化景观客体事物、现象(或事例)的描述或构建使用后评价体系及相关实例验证,为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和设计策略提供了参考数据。

3.地域文化景观整体保护规划及评价

17世纪英国最早提出地域文化的保护思想,20世纪早期,美国和西欧国家也开始愈加重视地域文化在建筑景观中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地域文化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和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地域主义。近年来,全球的景观设计越加趋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成为了国际景观风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国际主要研究视角集中于如何缓解城镇化发展和城市扩张带来的问题与保护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受高校研究机构重视,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遗产保护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学和旅游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结合生态农业景观发展保护理论原则、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观、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地域文化景观的经济利用、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可接受改变极限、文化景观保护修复、历史景观保护与修复等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整体文化生态系统保护,如景观空间、民俗文化、经济行为、景观多样性、传统农业景观等;二是物质文化景观保护,如城市文化景观、乡村聚落景观、城市绿地、自然景观、乡土建筑、文物遗迹、历史街区、村落形态等。

4.规划设计

在当代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特色性来源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如何使城镇的文化特色及景观风貌得以延续发展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焦虑。“规划设计”研究中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文献数量最大,这与风景园林、城市规划长期注重实践的学科特色有关。此类研究按地域文化景观范畴、载体特征与类型展开:一是整体规划视角,在区域总体文化元素运用、城市形象设计、乡村景观规划等方面研究了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规划方法;二是文化表现视角,以城镇绿地与广场为载体,分别从综合公园、专项公园、广场、附属绿地、街旁绿地等方面研究了表现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法;三是元素应用视角,研究如何在观光苗圃、产业园、茶园、滨水景观、绿道等规划对象中应用乡土景观元素;四是资源利用视角,研究历史地段、旅游景区的地域文化景观展现与利用问题;五是专项设计视角,如小品、码头、入口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设计”类的文献是研究者在一定量的具体案例中归纳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大部分研究仅是针对特定区域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进行总结,对整体设计的模式探讨较少;在对地区的选择过程缺乏论证,根据研究者的实践经验得出结论有一定的主观性。

5.演变机制与发展

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是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互相协调的过程。人为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此过程表达出生产、活动需求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特点,展现出人类活动对景观系统的演变模式、演变速度及开发力度产生的影响。“演变机制与发展”类研究梳理了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总结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探寻传统机制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契机,为如何发展、保护、管理地域文化景观提供指导意见。此类研究分主要影响因子调查、文化基因识别、地域分异与形成原因及居住形态演变五个方向。通过研究地域文化景观演变历程,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景观具有历史的内涵和演进特点,为塑造城市特色地域文化形象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域文化景观定义不明确

在国内已有的研究当中,仅是对“文化景观”有了明确的定义,而“地域文化景观”的定义仅停留于文献、规划文本当中。对于地域文化景观的定义,现有的文献存在 3种态度。一是提出或引用他人的定义。在已有的硕博士论文中,大部分的文献沿用了某一位学者的定义,研究前未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证,缺乏对地域文化景观界定深层次的思考。二是与相关概念混用。大多数研究者将地域文化景观理解为“地域性景观”、“乡土景观”、“传统乡土景观”、或者直接拆分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导致研究中的主题产生偏差。三是将其作为一个常识性的词语。部分研究者认为“地域文化”是场地的一种静态的历史特质,场地设计过程仅用图示性的景观元素概括,忽略了文化消费主体的改变对地域文化景观的真实感知产生的影响。“地域文化景观”定义的不清晰导致了研究对象、目的、意义的不明确。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默认调研场地文化的合理性,忽视了该场地是否能够结合该地域文化进行景观设计,选取历史背景是否合理,文化表达过程中与其他已有场地设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等矛盾,研究过程中缺乏对场地内部机制的讨论。长期忽视此类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局部区域文化泛滥。

2.研究的可靠性欠缺

首先,在整体层面上,现有研究成果呈“碎片化”,研究的对象、假设前提过于细碎化,加大了研究成果应用的难度。第二,实证研究的过程存在问题,以局部研究的结论替代整体规律,而未细究研究过程(建模、规律表述等)的科学性。第三,研究成果的落地性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用地类型的忽视。研究集中于城市内部景观设计和传统乡村风貌规划两大部分,涉及的专业范围和具体的城市用地不明确或者说应用成果的实践者身份不明确,因而落地性差;第四,研究视角的全局性不足。一方面,研究缺乏对时间维度的关注,只对已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缺少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形成过程的系统总结;另一方面,保护对象聚焦在个体或局部层面,如以城市内部历史街区或某一历史遗迹的保护取代对该地区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以示范村为代表的保护取代对整体乡村文化区域的保护。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文献综合统计及知识图谱的运用,对地域文化景观近十年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已有的研究对推进地域文化景观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综合文献分析,国内的地域文化景观研究与实践须综合考虑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其二,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地域文化景观传承、整体保护问题;其三,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地方性、特色性和生态性的动态监督与管理等。但在此之前,需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一是地域文化景观的定义问题,科学的定义方能明确研究与实践的范畴、用地性质、主要学科等;

二是地域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问题,任何研究成果均需依托现实中的实践操作流程方能产生效益。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景观文献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景观别墅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